岭南文化,湾区精彩!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 11 月 6 日盛大开幕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
展览时间:11月6日-11月28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7、8号馆
71年来,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背景下,诞生了陈玉田、谭学胜、李立吉、高永健、尹定邦、蔡克桢、曹国昌、全森、林兰、万小宁等。他们均担任工艺美术系带头人,还涌现出吴江冷、金景山、谭畅、匡生、黄正胜、曾红柳、周锡九、王等一批各领域的优秀学生。受志、刘路伟、谢舜景、季德顺、吴伟光、黄增彦。在其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教授。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作品曾荣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奖”,并在多项国际专业比赛中获奖。
展出的120件作品涵盖了七十年来几代工艺美术学科教师和部分优秀校友、在校学生的精品力作。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创作和社会服务。层面上,这不仅是一个作品展,更是一个教学展。历任教师的作品均可作为教学范例。
黄河湾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
展览时间:11月5日-12月8日
地点: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为“多元草原历史融合”和“独特风情融合”两个章节。陈列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收藏的88件文物,从商周铜凿、战国青铜器到元代陶俑。 、现代马具、现代乐器,品类丰富,年代广泛。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生动的图片,全面展示了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观众将从生产方式、日常生活、医学传承、竞技游戏、民间礼仪、服饰艺术等多个维度进一步了解鄂尔多斯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
画心在脸上——粤剧脸谱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日-2月9日
地点:红仙女故居
粤剧脸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脸”是粤剧演员的一种特殊脸谱形式。主要用于洁丑等职业。由于它的线条、色彩、图案都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被称为“谱”,是历代艺术家长期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果。 “面”和“面”同义。在粤剧界,通常按粤语习惯称为“面谱”。
本次展览按专业分类,从二花面、六尖面、丑面、大花面等行业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粤剧脸谱作品。旨在向观众全面展示粤剧脸谱的绘画逻辑、象征特征和发展历程。 ,使观众深入了解粤剧脸谱艺术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温柔而温柔——林亚杰书法、学术及捐赠书藏展
展览时间:11月5日-11月23日
地点:广州图书馆一楼展览厅
林亚杰先生是著名文史学者、书法家。早年在中山大学讲授《中国历史著作选》、《汉字书法》等课程。兼善篆、隶、草书等书体。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历史词典》的编撰,筹备建立“中国历代书法碑林”;主编的《广东历代书法丛书》以藏书之丰富、细致而闻名于艺术界。着有《南越陶瓷志》,是第一部研究岭南古文字的专着;他策划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被誉为广东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他的《广州赋》、《天南第一峰》曾在白云山等全国30个国家展出。许多风景名胜都刻有纪念碑。
本次展览精选了林亚杰先生多年来撰写的文献、书法作品、藏书古玩等约300件,其中包括《南粤陶文献》、《广州赋》、《粤南第一峰》等代表作。 《天南》、《中国历代书法碑林》中的碑刻、拓片以及与王贵臣、周以良、曾敏之、季羡林等著名学者的书信往来等珍贵文献,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成就。贡献。
敦乐诗书——徐敦乐友书画集
展览时间:11月5日-11月22日
地点:正空间
许敦乐先生一生热爱电影。退休后,他仍然为光影贡献自己的努力。他还口述并写下了关于香港南方电影公司的回忆,为香港电影业留下了一笔遗产,也为后人留下了生动而珍贵的遗产。生活故事。他乐观命运,淡泊名利,但热心公益,慷慨解囊,多次赞助家乡,并以题词回应一切请求,体现了一颗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爱好书法,自号一叟。当他在家时,他会在池塘边度过时光。其文笔温文尔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次展览聚焦徐敦乐与电影人、书画家的关系。陈列着徐敦乐保存的近80幅友人书画作品。有省港艺术家荣庚、关山月、任振汉、方兆禄、郑家珍等,北方艺术家郑嵩贤、李苦禅、张正宇、潘苏、徐林录、黄永玉、吴祖光、范曾等、韩美琳等,还有江南的刘海。苏、陈大羽、宋文治等。可见徐敦乐的交友范围很广。
黄胄的几幅作品实际上再现了20世纪80、90年代内地书画家重视香港作为宣传平台的故事。老一辈电影人蔡楚生题词:“我国的美术电影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良好的内在。这次展览应该为香港和海外观众提供丰富多彩、既好看又好看的电影艺术品种。” 1962年7月,《蔡楚生》弥足珍贵,体现了徐邓乐电影生涯的非凡经历。
散·聚——广州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
展览时间:11月9日-12月11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育青少年创新中心(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3-5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艺术摆脱了以往的统一格局。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影响着艺术界的每一个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已经成为大多数艺术家的共识,也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尺度。一个级别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个体的居住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规模还是频率。这种迁移主要源于个人社会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变化,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多也经历了这一变化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居住地的改变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的迁移和体验。在不同地区成长、求学、工作所获得的生活经历、文化认同和审美观念,都影响着他们对题材、媒介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选择。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均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的专业教师。每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媒介、主题、风格都不同。从抽象到具象,从装置到绘画,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0日-3月9日
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
唐代,陶瓷逐渐成为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广州作为各地窑产品的集散地,发挥着关键作用。巩义窑不仅是唐三彩的主产区之一,也是唐青花的故乡。其产品和工艺在陶瓷时代作为媒介和畅通的海上航线而远播。
本次展览从“黑石”号沉船中浮现出来的巩义窑制品开始。分为“器物百变”、“工艺精湛”、“彩器盛世”、“东西方融合”四个部分。主要讲的是巩义窑的众多产品。 ,它为谁而造,为了什么目的,又是如何从中原远航到远方的。从行为考古学的角度,系统地展示了巩义窑陶瓷的生产、使用和流通的全过程。
本次展览共展出河南、扬州、广州出土的巩义窑陶瓷131件/套,其中包括三彩鸭形梅花杯、三彩雕花杯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巩义黄冶窑、白河窑出土的白色陶瓷。瓷器、唐三彩、唐青花等。这是巩义窑特色文物首次在广州亮相。展览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巧夺天工、灿烂辉煌的陶瓷工艺和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
他们漂洋过海而来——王泰斌个展
展览时间:11月8日-11月29日
地点:非空间FREE SPACE(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2号)
王泰斌1995年出生于山东德州,2014年进入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七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的创作从本科时期的重大题材表达转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此次展览的14件作品(组)大多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也是王泰斌近期创作的鲜明标志。他善于用人物和身体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他通过背影的意义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浪漫、憧憬,或者孤独、疏离。画中的人与背景碰撞、交叉。经过模糊、层次化的渲染处理后,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水的轻纱,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形成叙事性、碎片化的场景。 。同时,穿插其中的海洋生物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想象空间,使观者的目光从现实中退出,重新投射回记忆中的浩瀚海洋,从而探索精神世界。
时间的故事——立冬二十四节气艺术展
展览时间:11月7日-11月16日
地点:广州荣宝斋(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3号)
本次展览共展出44位艺术家的50件/组作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装置艺术、影像、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媒介。艺术家以中国传统节气为创作主题,抓住节气的独特习俗,通过人物的活动结合天地间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展现“天节气”的哲学思想。地与四时”,传达了中国哲学对人与人关系的重视。自然与顺应天时和谐统一的理念。
逸仙筑梦,播撒天下
展览时间:11月9日起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区格兰特馆(校史馆)四楼展厅
本次展览由“山高水长”、“世纪邮报”、“信达世界”、“时代有信”四个单元组成。旨在通过展示跨越一个世纪的邮局风貌和真实的邮寄信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廊。体验不同地点的中山大学师生员工的邮政生活,感受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信笺背后的生活轨迹、情感交流和学校的变化发展。
北方——Gregory Paule摄影展
展览时间:11月6日-12月31日
地点:郑家自然科学馆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Gregory Pauller的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示他通过镜头记录下的美丽却极其脆弱的自然世界。 Gregory Paule 痴迷于记录野生环境和生物。他用黑白摄影描绘雪地里一尘不染的动物,从而凸显大自然原野的纯洁与纯真。本次展览希望观众能够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平静,引发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的所有生物可能都极度脆弱和濒临灭绝的思考,提高他们对美和自然的理解。同时旨在借此机会提高中法两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深圳--
声音·慢——当代深度青春绘画
展览时间:11月12日-12月10日
地点:晚霞艺术中心(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滨路晚霞中心C栋20楼)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7位在梨园长大的深圳大学青年艺术家的20余件作品。这七位艺术家包括高林生、洪俊明、刘进、邱燕、王迪、叶金英、詹玉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深圳大学绘画学习的共同轨迹,也因各自不同的气质而显现出初步的线索。独特的视觉形式。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不约而同地向观众呈现出一种穿越类似抽象文本生活的“再疆域”想象。这一理念或许有助于深圳青年艺术潮流的崛起,引导更多青年艺术家探索创作的新方向和可能性。
广阔的印象:向印象派 150 周年致敬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6日-2月23日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馆
法国摄影艺术家 Jean-François Hechier 出生于 1952 年,以其超越国界的视野而闻名。他曾被艺术评论家达米安·索塞(Damien Sausset)称为“现实魔术师”,并被作家兼策展人雷吉斯·科唐坦(Regis Cotentin)列入“数字巴洛克”艺术家行列。
作为开创数码摄影流派“超摄影”的先驱,Herchier的作品曾在全球展出并赢得广泛好评,并曾被巴黎市政厅、Emerige、Léon Grosse、沙特阿拉伯王室等艺术机构永久展出收藏。 2020年,他的作品《乌托邦》作为永久展品在迪拜世博会法国馆展出。 2022年,他的“巴黎歌谣”系列54件作品将在巴黎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展出,成为巴黎重要的艺术景观符号。
作为华南地区首个艺术家博物馆个展项目,本次展览将展出“海量摄影”先驱让-弗朗索瓦·劳齐尔十余年创作的50余件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 2024年是著名的印象派诞生150周年。作为莫奈基金会唯一邀请的艺术家,赫奇尔先生曾在莫奈故居进行驻地创作。本次展览将以“吉维尼”系列作为展厅的线索。赫奇尔先生以浪漫的基调展开对印象派视觉遗产的探索,带领观众进入艺术家超越维度、充满印象派浪漫风格的“浩瀚印象”。
——佛山——
异化殿堂——张云瑶个展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0日-3月8日
地点:和美术馆
张云瑶以“反绘画”的方式在毛毡上作画。冷静、缓慢、克制、细节把控,他描绘出猿猴的一缕缕毛发和深林的枝叶。自十多年前首次尝试毛毡作为创作媒介以来,张云瑶不断探索这种非传统绘画材料的表现潜力。
作为艺术家十余年对毛毡创作媒介探索的新起点,本次展览将包括一系列以猿类形象为题材的毛毡素描作品以及一系列捕捉动物园动物形象的摄影作品。 。新系列作品也延续了他多年来对身体图像的研究和描绘,尽管这些身体的主人似乎不再是明显的人类。张云耀再次以猿类为隐喻,以马克思提出的“异化”作为反思的起点,邀请观者走进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圣殿”,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
——江门——
光影璀璨,筑梦濠江——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摄影展
展览时间:11月8日-12月5日
地点:江门市图书馆主楼展厅
本次展览展出了澳门本土资深摄影师陈贤耀先生从1999年至今25年来拍摄的百余幅有关澳门的纪实摄影作品,包括“城市变迁”、“节庆事件”、“文化瑰宝”、 “珠澳同城”四个主题深刻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
其中,《城市变迁》刻意选择同一拍摄地点,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城市面貌的快速变化。从古老街道到现代建筑的演变留下了城市发展的视觉档案。 “节庆活动”及“文化瑰宝”展示了澳门独特的民俗风情,如舞醉龙、哪吒巡游等,以及澳门多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 《珠澳同行》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视觉语言呈现珠海、澳门这对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双城,见证了澳门的重要地位在大湾区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摄影最凝练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稳步前进、蓬勃发展,体现了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澳门 -
蓝丝带——探索神秘海洋,邂逅丝绸之路遗迹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2日-9月30日
地点:保利米高梅博物馆
本次展览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海上考古为线索,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览共展出184组228件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水上文物、丝织品、香料以及各种奇珍异宝。博物馆内容以时间为基础,分为季风、脉络、交织、联结四个主题空间,分别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和前景。
第一空间“季风”展区宏观地讲述了人类从敬畏海洋、认识海洋,到利用海洋、踏上远航探索世界的过程。通过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时间轴,展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二个空间“文脉”展区以水下考古为线索,以文物为展示重点,从考古的角度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面貌。沉船、出水文物、古港遗址,直观地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用文物讲述中国海上贸易的故事。第三空间“交织”展区从商品贸易、拓荒使节、文化遗产、移民浪潮等方面展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第四空间的“连接”展区展示摄影作品,艺术家通过艺术品的创作、装置等多种方式,探讨新时代人类对海洋的保护和探索。
此外,本次展览还限时展出圆明园原件猴头、牛头、虎头、猪头四尊青铜兽首造像。这四尊铜像原件将展出至明年一月中旬或一月底,之后将被复制品取代。
- 香港 -
藏传佛教瑰宝与佛教之路——徐氏艺术基金会捐赠佛教文物展
展览时间:10月30日起
地点:香港文化博物馆二楼许占堂中国艺术馆
本次展览展出的藏传佛教文物均是许占堂博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走访各地所得,包括17至20世纪精美唐卡艺术品29件、鎏金佛像18尊以及其他法器等。 。珍稀文物23件。唐卡是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主要神明或大师被画在棉布或丝绸上,以表达他们的事迹和境界。鎏金造像展示了历代能工巧匠的金属工艺,体现了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博物馆策展团队还在展览中特别设置了多媒体艺术教育展示区,运用创新的展示手法,结合展出文物设计多媒体创意装置,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如何融入其中。海纳百川,提高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