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民间艺术
在南京老城南,有一条从历史深处通向的小巷。这里有清代最大的民居甘西府,也是南京民俗博物馆现址。 7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淑贤在这里制作南京绒花。
赵淑贤在工作室制作绒花
绒花,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繁华的“花市街”。绒花的品种很多,有寺庙花、胸花、戏曲花等,其中以寺庙花最受欢迎。 “古代宫廷里的妇女头上要戴花,但花很少,又不能一年四季都戴,所以逐渐开始制作人造花。”赵淑贤说,绒花原本只在皇宫里使用。 《红楼梦》中提到的绒花“宫中做的清新图案堆满纱花”,指的是南京绒花。后来,绒花流传到民间,人们用绒花寓意“繁荣”。 2007年绒花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赵树贤作为最后一位绒花工匠,收徒传授技艺,但他也知道,如果想要绒花成为新时代振兴,必须创新提升。
2023年,借助交界新闻客户端主办的金融城花市(樱花季),赵淑贤带来了简约、美观、贴近生活的流行款式丝绒花朵胸针和头饰,让更多人认识了丝绒的存在花艺。
赵淑贤在Junction Point主办的金融城花卉市场(樱花季)介绍天鹅绒鲜花
在交界新闻客户端的帮助下,赵淑贤还携手高职学校与南京行知职业培训学校联合打造的“金陵行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志愿者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 “当非遗走进校园,就有新的人来传承。一群群青年学生跟随我们的非遗老师学习南京绒花的制作技艺,用实际行动将‘纯爱’注入千年。”艺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创新发展。”赵淑贤表示,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抓住新媒体的趋势,刮起“非遗之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益于交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推广,我们的产品销售越来越火爆,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参与了非遗绒花的合作和联合品牌,比如电视剧《延禧攻略》设计的19种绒花发饰、《狐仙红娘》的九尾狐模型、与Eau合作制作的胸针。 de Parma(香水)、迪奥2024春夏男装系列中的“丝绒花”帽徽等。”
“现在手工艺绒花的市场很好,希望更多媒体关注,让非遗工艺得到更多相关政策支持和帮助。”在交界新闻客户端九周年之际,赵淑贤表示,交界新闻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非遗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希望继续利用平台,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曝光度,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走出去”,还能实现海外产业化。 “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以手工艺为职业,让绒花品牌化、产业化,真正做到‘以生产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赵淑贤丝绒花卉作品亮相金融城花市(樱花季)
爱奇艺《狐仙红娘》上线仪式上,展示了绒花“九尾狐”。
新华社·路口记者 林慧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