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多项遗迹最新发现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所和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办公室开始对文渊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来的宫门、御道、河流、给排水设施、磴道等遗址,很多都是新发现的。本月初,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庭院结构清晰呈现,地基难题初步解决。
文渊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原来是星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为文渊阁。是以皇家图书馆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平台、趣阁、城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
在文渊阁图书馆东侧的“文渊阁”碑亭基部,发掘团队打开了一段剖面,揭开了这些建筑的建造之谜。
此外,图书馆前水池中心的巨型北太湖石灵峰石底座也被发现。这些大石头都是扁平的底座,用铁银锭锁和剃刀钉牢固地固定着。峰值石重。专家表示,从这些基础就可以看出,文渊阁作为皇家建筑,在建造上可谓是精益求精。
首次发现完整的给排水设施
对于图书馆来说,当时最重要的设计就是预留防火和灭火设施。因此,在文渊阁的庭院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大水池,一方面可以观赏,另一方面也方便取水。过去,虽然研究人员初步断定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此次发掘首次发现完整的给排水设施。
通过对庭院内外部分区域的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通道并做出了初步判断。
历史上,文渊阁附近有丰富的水源。院外河水通过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内水池,用于蓄水和消防。这和古建筑前的铜缸很相似。文渊阁是木结构建筑,大量书籍堆放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规划时就设计了防火措施。而这样的水怎么能保证永远是一池活水呢?
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中华:除了我们看到的供水系统之外,我们在它的城墙南侧还发现了3条排水沟。此外,我们还发现其南墙下方有漏水现象。整个院子里的水都会通过这个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通过发掘,我们发现院落内外存在一定的高差。庭院内部较高,外部较低。前面的水池里可以储存一些水,多余的水会通过这层楼排到前面的河里。所以,整体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
原路再现,充满自然情趣
事实上,不仅是这些地下建筑地基,连地面上原有的道路都通过这次考古发掘得到了重建。院子里的这些道路有什么特点呢?
总部记者 王胜东:这是文渊阁庭院以前的地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向下挖了约半米,让文渊阁原来的路面再次显露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大量不规则的石头,它们构成了文渊阁庭院的整个道路系统。从我现在的位置向南,可以到达假山、平台、有趣的地方。亭、宫门等处,再向北可到达碑亭、藏书楼及藏书楼后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里设置了许多“人字”形分叉,方便不同方向的交通。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文资料中从未出现过。
出土釉组件再次印证历史数据
与发掘工作同时进行的是相关文物的出土。目前已收集到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陈辉:在文渊阁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琉璃构件,还有一些石雕,包括一些带有印章的砖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只是一些琉璃构件。
首先看这块黑色琉璃瓦。黑色在五行中属于水。据史料记载,该图书馆为文渊阁图书馆。上覆黑色琉璃瓦,绿边。这块黑琉璃瓦的出土也印证了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此外还出土了这块黄色琉璃瓦。这块黄色琉璃瓦上有嘉庆官窑的印记,证明乾隆以后,有一个持续修缮文渊阁的过程。
专家表示,圆明园文渊阁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后续研究等工作已全面启动,相关考古成果预计将于明年发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