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何历经 1300 年不衰?其背后的盛世期许与文化自信
时间并没有阻止唐诗代代相传,而是让其魅力永存。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时的轰动场面,央视文化节目《一代宗师传:唐代诗人传》的最新热度,新书的畅销和热度诸如《唐诗光明顶》、《大唐诗人行》等都展现了唐诗独特的感染力和市场影响力。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记忆,为何能够历经一千三百年?唐诗热,到底什么是“热”?
诗词中对盛世的期盼
近年来,唐诗题材的新作品层出不穷。 《唐代诗人》作者薛毅认为,唐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今人们对盛世的所有想象。
他表示,唐诗流行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今天的年轻人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了十足的文化自信。他们渴望表达这种文化自信。怎么表达呢?孔子说:“不学诗,就不能表达诗。”现在的年轻人知识面更广了,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唐诗仍然是很好的表达方式。李白的“生而有才必有用”、“风破浪有时”等诗句,一开口就有一种盛世之感。气象。
例如,大海向所有河流开放。王维的“九天闭宫,万国着服拜冠”,描述了万国朝廷的情景。唐代长安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白居易的“百屋如棋盘,十二街如菜圃”描述了长安的城市布局。各国使节在此居住,还有无数胡商。这与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有些相似。
例如,武功高强。正如《唐朝诗人行记》一书中所写,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夏天,李靖带着突厥颉利可汗来到了长安。李世民大骂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哭而退”。当时,李渊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帝,但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他仍然在灵烟阁举行饮酒庆祝。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起舞,用一场盛大的狂欢洗刷了被突厥人侮辱的过往。这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随后,唐朝出兵征伐西域各国,势力到达葱岭以西,与波斯、印度相接。李世民的“可汗”是名副其实的。唐代的边塞诗,开合十足,大气磅礴。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汪涵的“醉卧沙场别笑,古来多少人打过仗”等,特别有吸引力。
再比如,充满青春的感觉。李白的诗中自始至终都有一个青春的形象。即使到了晚年,他仍能写出“歌谣好于庐山,繁华因庐山”。它是雄伟的。这不仅与他个人的才华有关,也与时代的气候有关。 。
“盛唐的盛世让我们思考,给我们想象。追求昔日盛世的真实面貌,依然是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薛毅说道。
更生动的历史文献
事实上,唐朝并不总是繁荣昌盛。唐朝整个289年里,与盛世有关的时间还不到一半。但唐朝为何能被誉为千百年来的“盛唐”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唐诗作为了解唐代的窗口,简单地将唐诗与唐代划上等号。
诗人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代表。普通读者往往熟悉诗人的名字,却缺乏对其作品的整体了解。谈论诗人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生活更是含糊其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模糊的概念性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唐诗也是一种文献,而且比一般文献更加生动活泼。”薛毅说,唐代的诗人大多是进士,本身就是官员,是当时的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学业、官职、科举、政治生涯等都遵循一定的轨迹。写诗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写诗。正史多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对普通百姓生活的记载很少。而个人写的唐诗,正好可以作为历史的补充。
比如,你可以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中了解到很多唐代的社会细节。杜甫在诗中写道:“快饮一斗酒,得三百铜钱”。这反映了当时葡萄酒的价格。
但必须强调的是,唐诗只是历史的一段,远非唐代的全貌。正如《大唐诗人行》所强调的,“要找到鲜活的唐诗,就必须到活生生的唐朝去寻找”。欲使唐诗活起来,首先要使诗人活起来。我们只能努力还原历史,探寻诗人的内心,把握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了解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酸甜苦辣,并通过文字来表达。这样的诗人不会是扁平的、脸型的,他的诗也不会是支离破碎的。
“诗歌的繁荣”与“国家的繁荣”虽然不能简单划等号,但却是密切相关的。薛毅认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以文治国”,诗歌才能繁荣。只有国家“文明”了,科举制度才能真正实行,诗才能用。同时,诗歌也彰显了国家的繁荣。 “诗的盛”让“国的富”更加辉煌。
“当前视角”中的同理心
诗歌无疑是唐代的主流文化。薛毅新作《唐代诗人之旅》第一章启迪学说:谁是唐代第一诗人?据他考证,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还积极提倡写诗,上善若水,后人效仿。唐代写诗蔚然成风,进入开元以后,写诗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接力棒,诗歌变得更加流行。”薛毅说,相比之下,今天的诗歌创作主要呈现出个性化、圈层化的特点。
纵观当下的“唐诗热”,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其代表作品大多具有“媒体背景”。比如,前媒体人、现自媒体网红六神雷雷,出版过《六神雷雷读唐诗》、《翻墙读唐诗》、《少儿唐诗课》、《 《唐诗明顶》、《唐诗》。作者薛毅的工作是当地党报评论员。文化节目《祖师传·唐代诗人传》由中央电视台制作。
“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问题,时刻思考当下。这可能是媒体从业者的一个特点,永远忘不了当下。以当下的视角,写作更能与大众共情。”薛毅坦言。
“这几天,我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很多地方,逐渐了解了古诗词中的长安和现实中的西安。我对唐代诗人的生活也很了解,比如一大早就从白居易住的新场坊打车去朝廷,要花30多元。”薛毅说。 ,“当前视角”和全媒体内容形式的丰富,让唐诗更加贴近大家,也为题材创作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唐诗热”再添文化旅游热潮
“城市越来越注重探索传统文化,直觉上我感觉西安越来越像长安了。”薛毅说,在与当地文友交流时,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看法。在他看来,这样的文化认同尤为重要。 “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很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市民,无法将唐诗的元素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唐诗中的很多诗句都提到了乐游园,‘晚上身体不舒服,开车去固原。 《乐游园看昭陵》等,但乐游园在哪里,其实很多人都说不出来,今天学者们也说不出它在历史上有多大。
这也让薛毅更加注重思考唐诗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唐诗赋能城市文化旅游的可能性。
“比如济南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何才能给人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呢?”名人很多。”但是唐代的大明湖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很多学者都说不清楚。需要加强地理、历史领域的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城市文化。
不只是济南。薛毅认为,整个山东省都可以考虑打好“唐诗牌”。今年,山东发布《完善现代旅游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省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打造“看齐鲁”游学旅游品牌。唐诗是一个切口。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都曾漫游齐鲁,并曾在此居住过。也正是在山东游学期间,李白初步完成了“人气”和“名誉”的积累,为进入长安、进入翰林院奠定了基础。光是李、杜、高的足迹和诗篇,就连接了济南、青岛、济宁、枣庄、菏泽、泰安、临沂、聊城、德州、淄博、潍坊、烟台等地区,犹如一条“山东版”之路骆宾王、王维等人在山东生活多年,但目前这一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并不多,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大众新闻记者 施念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