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袁媛主演天仙配,角逐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摘要:艺术“打破与建立”
11月20日,由中国梅花奖女演员袁媛、一级演员赵张伟主演的安徽黄梅戏剧院经典话剧《比赛》登陆天产逸夫舞台。袁媛角逐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男主角奖,赵张伟角逐男配角奖。 “每次来上海,观众都会在网上留言,第一时间抢票。”回忆起4月份在上海演出的《神仙姻缘》,袁媛说:“演出结束后,我看到同事们在拍现场视频,很多观众都跟着来了。”在“天作之合”的剧情中,我擦干了眼泪。在天堂”,甚至在眼泪干涸之前就一直笑。真是太可爱了。 ”
“树上鸟儿成对,绿水青山带笑……”这是上海观众耳熟能详的歌剧旋律。 1954年,严凤英主演安徽黄梅戏剧院的《仙女的配对》,并参加上海华东戏曲观演大会,引起全国轰动。 1955年,电影《比赛》在上海上映,蜚声海内外。 “在黄梅戏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上海为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剧种转变为影响全国的五大剧种之一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文化支撑。”元元说道。
“要保持诚信和创新,我们必须保存老艺术家留下的艺术财富,并融合我们自己的感知和艺术表达。”袁媛介绍,“每次演出结束后,我们都会总结如何改进老剧目和新表演,让观众喜欢。 ”
“完美的搭配”
此次来上海演出《比赛》的演员年龄都在30岁左右。这是袁媛接任剧场第四代仙女以来的第三版《匹配》。 “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就分为上下两部分,精简为上下两部分。”持续了半个小时,现在被限制为两个小时。 《鹊桥》、《智娟》等过场音乐进行了浓缩和精简,支线人物的故事情节也进行了调整,更多地聚焦于七仙女和董永之间的爱情,但我们做到了观众看不到它。 ‘剪’一些东西。”
袁媛的表演继承了安徽黄梅戏剧院前辈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进行了自我深耕和创新,突出了唱念的节奏和轻重缓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鲜明的人物特质和情感。七仙女的变化。 “《火柴》具有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如何将简单的表演与乡村民俗融为一体,让表演接地气、富有内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完美的搭配”
袁媛和赵张伟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 ”在‘告别’场景开始时,董永和七仙女在回家路上第一次相遇的老槐树下休息。董永先用衣袖掸掉石头,灰尘使七仙女坐下,这个小动作凸显了董永和七仙女关系的天然真诚,足以证明表演的真实性。为了演好这一幕,我重复了每一个动作,唱着声音。 ,和眼睛。不断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色。”
这一版《神仙配》的服装比之前更加优雅。袁媛举了个例子,“全粉色的服装变成了白色和粉色,单层粉色袖子变成了一层白色一层粉色的双层袖子,双层袖子更优雅”它很重而且不固定,所以表演时要更加注意细节。”
明年春天,电影《绝配》将开机拍摄,计划于2026年首映,以纪念严凤英主演的电影《绝配》上映70周年。 “用一部电影纪念严凤英老师,向我们的前辈致敬。”袁媛表示,“我们将用新的科技手段打造一部神话电影,音乐将贯穿电影始终,黄梅戏的经典唱段会让观众满意。”
在传播方式上,袁媛和她的同事们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黄梅戏。她开辟了传统文化“在线直播”演出业务,拍摄优质戏剧短视频,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与抖音合作的《匹配》和《驸马》表演最多时吸引了超过480名观众。观众人数达1100万人次,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
6岁接触黄梅戏,13岁考入安徽艺术学校黄梅班。袁媛是家里唯一从事艺术工作的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练,手、眼、身、步、唱、读、舞。杠功夫、毯功夫、踢腿、腰背、空翻……这些基本功缺一不可。我苦过、累过、奋斗过。”17岁那年,袁媛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安徽黄梅戏剧院,“安徽黄梅戏剧院是国家重点地方戏剧院团创作和表演。成立71年来,严凤英、王少芳、潘敬礼等大师留下了无尽的艺术财富。”
2020年1月,袁媛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拔尖人才”,并荣获2023年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多部新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就是她的“赢梅花”剧目。 《红梅颂》源自江姐的故事,《孔雀飞西北》弘扬中华儿女的孝道,《青春陪伴》聚焦新四军践行人民诺言,反腐主题《唐’》 《渡雷池》、《月光满处》讲述了人间大爱的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百鸟朝凤》、讲述新农村建设的《凤凰来了》,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温暖的质感。
什么是创新?袁媛表示,“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技巧,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进行创新。注入个性和真情的舞台表演才能达到与观众的共情。尤其是新的历史剧和现代剧的人物没有任何模板或前人经典,我对学到的风格化表演进行了分解、消化和整理,然后创作出新的舞台形象,最终实现了艺术突破。和设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