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未捐赠却有鲁迅文学奖,被疑吝啬背后的真相
鲁迅也许没有想到,他死后数十年,仍然被人嘲笑“小气”。他好像从来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多年后,竟然会有一个文学奖以他的名义颁发。
鲁迅之所以没有捐钱,但“鲁迅文学奖”仍然以鲁迅的名字颁发,就是因为鲁迅的文学成就实在是太伟大了。可以说,从“五四”至今,中国产生了那么多作家,但就文学成就而言,没有一个能超越鲁迅。因此,以鲁迅的名字命名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也是对鲁迅文学成就的极大肯定。
同样,正是因为鲁迅名气极大,同时鲁迅靠写作赚了不少钱,稿费也相当丰厚。因此,自然有人好奇鲁迅为何不支持儿时的玩伴闰土(张云水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给张云水提供任何经济支持。鲁迅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后,就把母亲和第一任妻子朱安带回北京住在四合院里。家里一些闲置的物品都送给了张云水。但这些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对鲁迅来说意义和价值不大。他们根本不算鲁迅对张云水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确实有点小气。
鲁迅的小气还体现在他对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态度上。
虽然杨嫂是鲁迅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但这样的人一定有很多,包括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所以,鲁迅回家处理老房子的时候,一定遇到过二嫂杨这样的人。鲁迅写道,杨二嫂从一个美丽的美女变成了一个多嘴、卑鄙、贪婪的人。鲁迅举的例子是杨二嫂觊觎鲁迅老宅里的东西。鲁迅的母亲给了她一些东西,她还是不满意。 ,而且还偷偷地藏着一些东西。而他也为自己能够将这些事情秘密隐藏起来而感到自豪。
鲁迅想借此批评杨二嫂丑陋的人性。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鲁迅确实不够慷慨,有点小气。按理来说,杨二姐的日子是比较艰难的。虽然她贪婪自私,但如果她想拿一些破东西,那就让她拿吧。何必跟她计较呢。至少从鲁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鲁迅没有他母亲那么慷慨。
因此,从鲁迅对待杨二嫂和张云水的态度来看,鲁迅在性格上确实显得有些“小气”。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鲁迅不支持张云水、性格比较“抠门”呢?
张云水当时的身世确实相当凄凉。
张云水的父亲张福清的日子似乎过得比较轻松。他是一位竹艺工匠。闲暇时,他会制作一些竹筐、篮子等竹器,拿到街上去卖,换取一点钱。另外,张福清还有一块沙地,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
张福清当时是鲁迅家族的职员。当时的农民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家里一无所有,常年在房东家里工作的人,称为“长期”。第二类是时间比较灵活、自由的人。他们可以为一位房东或另一位房东工作。他们被称为“日工”。日工的工资按日计算。还有一种人平时自己种庄稼,家里太忙的时候就去帮助地主,称为“忙月”。张福清是“忙碌的一个月”。可见,张福清的家庭虽然比较贫困,但也还过得去。
但当张福清去世并传给张云水这一代后,家里就变得非常尴尬。张云水虽然和父亲张福庆一样擅长竹编,但他的竹编技艺似乎不如父亲。与此同时,当他到达的时候,海边的沙地上只剩下了六亩薄地。至于这六亩稀疏的农田,1934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干旱。土地没有收成,必须缴纳租金。无奈之下,张云水只好卖掉这块土地来还债。
家境贫寒的张云水很快背上长了恶疮。由于他没有钱看病,最终被疮夺去了生命。张云水不幸去世,享年57岁。由于张云水比鲁迅大两三岁,所以张云水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在1935年或者1936年。换句话说,几乎和鲁迅同时期。死了。
张云水的生活确实很艰难,但是鲁迅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作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作家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鲁迅是一位非常杰出、独特的作家。鲁迅生活的时代。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最重要的时代主题。如何使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平等、和平的生活,是全体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
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当时的智者所做的就是带领人民去反抗。你在抗拒什么?也就是所谓的“三座山”。正是这些人对老百姓的压迫,才让老百姓变成了这样。此外,还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公平、平等的社会制度。
当然,鲁迅也是一位有识之士,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着眼点是国民性。当时的人民确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人民本身人性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有很多颓废、落后甚至丑陋的东西。他们不仅不知道如何反抗,而且自己也不认识这些东西。
比如鲁迅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医学》,里面写了一个名叫夏雨的革命者。这位革命者为了拯救人民,被敌人抓住并斩首。但老百姓却很喜欢看斩首,就像过节一样,甚至还吃沾有夏羽血迹的馒头。鲁迅在这里写到这样的人,他们是多么的无知和可悲啊!
鲁迅在描写闰土和杨二嫂时,也是在揭露和批判他们的人性。鲁迅和闰土原本是平等的,至少鲁迅看上去并不高人一等。但闰土却自相矛盾,称鲁迅为“大师”。他并不觉得制度不合理,他只是觉得自己不合理,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豆腐西施杨二嫂原本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让她变得贪婪、自私、心胸狭隘。但她并不认为社会制度有什么问题。相反,她感到沾沾自喜,因为她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小偷小摸。
为自己的不幸而惋惜,为自己的无能而愤怒,都是鲁迅当时的努力。
总之,鲁迅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唤醒人民。他要唤醒的不仅是让人民知道是谁在压迫他们,而且是告诉人民,其实是他们在压迫自己,成为了压迫自己的帮凶。
鲁迅并没有把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
而在那个年代,做慈善并没有多大意义。由于缺乏公平、平等的社会制度,贫富差距日益严重。慈善并不能解决这种贫富分化。只有推翻三座山的统治,重建新社会,才能改变人民的贫困落后。作为一个作家,鲁迅的使命是先唤醒人们,然后再采取行动。
说句题外话,这相当于我们现在做的扶贫工作。我们现在的社会显然比鲁迅时代公平、平等得多,但仍然有很多人处于贫困之中。很多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很可能只是花点钱来扶贫。但真正有知识的干部不会这样做。他们正在努力寻找帮助贫困人口的方法。让他们精神振奋,激励他们创业致富。只有内心有动力,才能真正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读过一篇关于兔子和山羊的文章。小灰兔和小白兔去老山羊家拜访。老山羊家里有很多好白菜。两只兔子走后,老山羊准备给它们白菜。小灰兔接受了,小白兔不接受。它说给我一些种子。过了一会儿,小白兔拿着白菜去谢老山羊,小灰兔却去向老山羊要白菜。这个故事值得扶贫干部认真读一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民窟无法被填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