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北上: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话剧,京杭大运河文化再现舞台
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当代作家徐则臣的小说《北上》,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舞台改编的热门作品。继音乐剧《向北》在北京演出后,由谢涛、谢子昂编剧、李伯南执导的话剧《向北》又登上了北京舞台。该剧在杭州首演,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最终抵达故事中的目的地北京。该剧在剧内外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互文,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徐则臣在书扉页所写的“一条河”。只要活着,一段历史就有逆流而上的可能……”
话剧《北上》剧照。本报记者 方飞 摄
京杭大运河作为跨越时间、地域、文化的大型文化遗产,积累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但将徐泽臣三十万字的原著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不仅在于如何巧妙地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使小说中充满想象力的人物和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更重要的是,如何保留原作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丰富性。在饱满情感能量的基础上,通过戏剧的力量延伸出更强的思想情感张力,给当代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
话剧《北上》用榫卯结构拼接了一艘充满猜测和暧昧的“船”。通过古今交织的叙事线索和南北走向的情节结构,多角度拓宽历史纵深感,诠释了从杭州延伸到通州的运河。两端的人世,讲述了几个家族跨越数百年的故事,展开了大运河的风景和民族的精神版图。充满温情的舞台,如汹涌的运河之水般灵动,让那些一直隐藏在时代硝烟中的人物纷纷浮现出来。杭州、扬州、淮安、聊城、通州……不同场景的运河沿岸重镇,构成了该剧的骨架;一代代的谢家,一代代的邵家,还有意大利的波罗兄弟,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有坎坷。人生境遇将个人命运、民族情感与时代潮流深深联系在一起,交织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和文明生长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话剧《北上》剧照。本报记者 方飞 摄
不过,作为一部新剧,该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历史背景和文化容量有待深化和强化,使其更加丰富,人物及其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谢平遥和小马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人物和象征,目前刻画还不够充分,戏剧性和冲突性还有待加强。当代部分的人物和情节设计目前都比较混乱,缺乏内涵。人物的心理基础和行为逻辑需要加强,有些部分可以大胆删减。音乐、音效足够,但留白不够;整部剧的节奏还可以更紧凑一些,目前有些转场和暗场比较长。
这样一部集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思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作品,值得创作者更加花心思去修改和打磨。他不应该停留并满足于强调和突出重大主题,而应该真正忠于文学、戏剧、艺术本身,使其具有更超然、永恒的力量,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精神价值和更高的艺术品格。
记者/王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