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夏含夷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揭示古代中国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新热点
黄德宽夏汉仪
《清华大学战国简简解说》:黄德宽、夏汉谊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学者对中国古代的认识。在众多考古发现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丝卷和郭店楚简堪称中国考古发现中的标志性事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这些新简帛文献,在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当前学界的前沿热点话题。人文学科。场地。
2008年,在李学勤先生的积极努力下,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收集到一批珍贵竹简,俗称“清华简”。清华简简总数近2500篇。根据AMS碳14测年,该批竹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5±30年,属于战国中晚期。同年,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李学勤先生的领导下开展清华简牍的整理与研究。经过10多年的潜心整理和研究,已发表报告12篇。整理研究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已出版善本文献(文章)62种,其中入选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44种。
清华简的内涵极为丰富,包含多种先秦经典,其中不少涉及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1)清华简及《尚书》等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失传已久的古文字《尚书》中遗失的章节,有的是文献中从未记载过的章节。 (二)与清华简、诗经有关的文献。这些诗大部分都没有收录在《诗经》中。它们可以丰富我们对西周礼乐诗关系的认识,为《诗经》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三)清华简中发现的古代史料。清华简《西年》是一本失传已久的史书,记载了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变迁,以及秦、郑、晋、楚等诸侯国的兴起和发展。 、吴、岳。 (4)清华大学新思想文化史教材。清华简中发现的思想文化史料内容复杂,既有许多治国理政的文献,也有融政治思想、天象、阴阳于一体的文献。清华简十一辑新出的“五纪”篇,是一本极为重要的失传书籍。它论述了天、地、神、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天人体系。它是一部先秦思想文化史。数据中的重要新发现。 (五)清华简中保存的先秦科技史资料。清华简涉及先秦科技史的多个方面。例如,《计算表》是古代数学文献中最早的物理例子。它是一种实用的“计算工具”,对于研究先秦数学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时》、《五时》为《五纪》等篇章,为研究先秦天文历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五纪”篇章,我们可以推演先秦宇宙论图式,了解先秦对人体结构的精确认识等。
清华简中的大部分文献从未流传于世。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学术史极为有价值。清华简是战国时期楚地的手稿,是当时楚人抄写的。它们反映了战国时期楚语文字的发展和使用的实际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史具有重要价值。
清华简简一经公布,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与汉代孔子的《毕中书》、西方的《冀中竹书》相媲美的先秦文献的又一重大发现。晋。清华简简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外相关学科学者利用清华文摘提供的新材料拓展了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在清华简收藏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之际,我们适时启动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简解读》丛书(以下简称“校勘”)的编写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各系列的整理和研究报告发布后,学术界表达了许多新的观点。为了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有必要及时启动本丛书的编写工作。其次,由于原编研究报告的专业性很强,非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学者直接使用该书并不方便。他们希望有一套体现出土文献研究新成果、方便使用的清华竹简。修正版本。第三,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也希望能出版介绍清华简简的热门书籍。此外,2020年清华简体汉英翻译项目顺利启动,编写这套《修订与解释》也可以为清华简体中文英译创造有利条件。
《说》的编撰是根据已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各系列的编纂报告为基础的。此次,我们利用编撰《说明》的契机,根据简短的文字内容与原始编撰信息的关联性,将原来编撰的研究报告重新分卷,试图还原《解释》的本来面貌。清华的文字尽量简化。每册内容包括各简述、简述、注解、白话译文以及附录,附有原简解、传世文字资料、参考文献等。每册后附红外简图。这些板块首次发布,相信会受到专业研究人员的欢迎。除原简体说明文字采用繁体字外,本书其余部分均采用简体字。注释力求简洁、通俗。白话翻译主要为一般读者阅读简体文本提供帮助。我们的目标是使这套《修订与评论》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本学科学者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的需要,并适合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
清华简在国内外的编纂、研究和传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李学勤先生晚年全身心致力于清华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关心着清华简。我们一定要努力完成李先生未竟的事业,继续做好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不断为清华简的研究、传承和传播开辟新的前景。我们知道,只有这样,才是缅怀和纪念李先生的最好方式。
我们希望清华简的校对和英译能够为推动清华简的研究和传播以及中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做出贡献。我们期待中外学者对这项工作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以及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勘》一书的总序,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日第20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