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站变身美术馆,西班牙大师画作惊艳市民
摘要:上海地铁站内的“美术馆”处处鲜花盛开。
“没想到地铁站变成了美术馆。”站在西班牙大师华金·索罗拉的画作前,市民郭先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此刻,他正身处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的“新艺术空间”。这里也是上海地铁7号线和12号线交汇的车站空间。
绝无巧合。近日,法国著名艺术家法布里斯·海伯(Fabrice Hyber)专门为上海地铁陆家嘴站创作了一组艺术作品,也在陆家嘴站向公众展出。
在上海,地铁不仅是城市出行的一种方式,更是一曲艺术与生活的美妙交响曲。当你匆忙的时候,你会不经意间遇到美好的事物。越来越多的地铁“美术馆”给上海市民和游客带来惊喜。
《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龙华中路站展览现场
地中海的蓝色点亮上海地铁
在7号线、12号线龙华中路站1号门附近的新艺术空间里,地铁里路过的人们可以停下来,享受一场异域光影之旅。
这是塞万提斯学院在上海带来的展览“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之旅”。索罗亚被誉为“光的画家”,与戈雅、委拉斯开兹齐名。他以独特的方式捕捉地中海的光、影和色彩,记录了他那个时代西班牙的日常生活。
在龙华中路站近600平方米的方形空间内,墙上一一陈列着索罗拉的近50件代表作品。其中42幅作品的原作收藏于马德里索罗拉博物馆,5幅作品的原作收藏于阿斯图里亚斯美术馆。
《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之旅》龙华中路站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光线运用巧妙,赋予画作独特的能量。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沿海场景中,阳光和水波营造出宜人而宁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周围环境有地铁出口和其他相关标志提醒,会给人一种置身美术馆的错觉。
这也是索罗拉的艺术底蕴第一次全面呈现给中国观众。每件作品一侧还附有专业鉴赏介绍和二维码。观众可以扫描作品二维码,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体验互动,深度探索索罗拉的艺术世界。
“我们希望在上海繁忙的交通路口,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这独特的地中海蓝色。”马德里索罗拉博物馆馆长负责人说道。
没有一米线,让你更近距离地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出的作品均以全尺寸复制品的形式呈现。一方面避免了在完全开放的地铁空间中珍贵原创作品的风险;另一方面,不需要像常规美术馆那样设置“一米屏障”,让你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画作。
观众黄女士对作品非原创表示理解。 “通过在地铁空间长期展示大师的原作来保护画作是不现实的。另外,与去美术馆欣赏原作的心态不同,在地铁站偶然遇到这些作品时,我们并不会过多关注它们是否是原创的。对我们来说,美丽的图像更重要。”
事实上,绝大多数地铁观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仔细观察原作本身的质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理解和欣赏画作的内容就足够了。以《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为例,展示了多幅描绘海景、婚礼和童趣场景的画作。其中一幅画描绘了一场西班牙民族婚礼,新娘穿着特制的民族服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欢乐感。
展览“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之旅”将展出至2025年3月31日。该展览是塞万提斯学院与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成果(2021年) )、“大理三角”博物馆(2022)和蒂森-博内米萨国家博物馆(2023)。这是斯里兰卡大学、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战略合作备忘录框架下的新项目。
陆家嘴繁华中蕴含法式浪漫
就在“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之旅”揭幕前一天,地铁2号线和14号线交汇处的上海陆家嘴站被改造成了“艺术长廊”。当很多市民和游客路过时,都会发现这里展出了两幅新的壁画。
法布里斯·伊贝尔作品《城市·森林》《友谊》亮相上海陆家嘴地铁站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地铁、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邀请法国著名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为陆家嘴创作了一组艺术作品上海地铁站纪念这一时刻。中法文化交流,友谊源远流长。
1990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法布里斯·伊伯特担任驻场艺术家,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后,法布里斯的作品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在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展出,并于2021年在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树,树”展览中亮相。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回忆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法布里斯的友谊始于《树啊树》展览,当时法布里斯笔下的树木和山谷出现在画布上。树木在地下,由根相连,拥抱着生命和智慧。”
三年后,这些山谷树荫下交织、动感的脉络,再次将缘分和友谊延伸到了上海。他们好奇地探索陆家嘴的钢铁丛林,在城市森林的根部——地铁线路的交汇处生长、绽放,在人群中涌动着艺术的能量。
题为《城市森林》(La forêt)和《友谊》(L'amitié)的两幅壁画是法布里斯在中国陶瓷之都景德镇创作的。当受邀为上海地铁创作艺术品时,法布里斯选择了他喜爱的瓷板画作为他的创作媒介。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与景德镇工匠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工匠掌握了瓷器和山水画的精湛技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法布里斯熟悉陶瓷创作后,开发了新的瓷器表面绘画和上釉技术。
中国手工艺与法国画家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也将法布里斯·伊伯特的法国山谷故乡带入了上海的繁华都市。
“无论是漫步在法国旺代省的森林中,还是穿行在上海地铁的地下通道中,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美妙的相互联系。这都是我们构建的景观。”法布里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景观,并在观察景观的过程中获得奇妙的体验。不同的想法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该如何将植物的生命力带回城市?是否有类似的地方?”互联网?”
作品为何选在上海陆家嘴车站?在法布里斯看来,这不仅是因为“上海的天际线和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络与他儿时居住的法国山谷的景色非常相似”,还因为通勤者和游客的高密度客流陆家嘴站周边。与东方明珠塔、豫园、新天地等主要城市地标相连的坐标曲线让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向上海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立体呈现法国文化艺术,是上海地铁、上海和法国‘双向奔波’的又一体现。”法布里斯说。
在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协助下,这两幅壁画也将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它们是艺术家与上海、中国和法国之间友谊的又一温暖而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证,也是法布里斯明年春天在PSA举办个展的明确前兆。”宫彦说道。
在地铁长廊遇见博物馆
在上海地铁里看展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去年五一假期,在游客拥挤的徐家汇地铁站,“来看看上海”展览在车站的“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馆”展出。
展览以徐家汇公共文化空间为宣传窗口,首次将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和精品带入地铁展厅,让市民和游客在交通枢纽遇见上海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他们可以揭开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体验它。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徐家汇地铁站“远远看上海”展览现场
“我是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些问题向现场参观者提出,近30组展品和图片连接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前世今生,讲述上海故事,呈现海派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设计风格充满戏剧性的舞台效果,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展柜展示。以商店橱窗小场景的形式展示,符合快节奏的动态观看习惯。
南京东路站是上海地铁重要的枢纽车站,日客流量高达30万人次。这也是上海首个举办美术馆级原创展览的地铁站。
2023年4月21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携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东路换乘区文化长廊举办“新海派·新力量——” 2号线、10号线站中华艺术宫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展出的11件作品均为艺术家原创作品,让更多市民充分感受到原创艺术作品的生命力,领略艺术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海派作为中华艺术宫“什么是海派”系列展览的延伸,充满春天气息的展览设计和充满生活细节的原创艺术作品吸引了公众的关注。
“新海派·新力量——中华艺术宫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南京东路站展览现场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在地铁站展出原创作品,不仅让作品走出美术馆的围墙,也充分激活博物馆不可替代的城市美育功能,为城市做出贡献。枢纽站增添了人文艺术气息,让城市处处美丽,人人共享。”
让原创艺术品走出博物馆,在地铁站打造新的艺术展示空间,成为拓展城市美育新空间的创新尝试。
艺术能量在人群中涌动
将美术馆搬进地铁,将为市民提供一个“与美同行”的机会,让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为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培养更多潜在观众,实现上海城市文化“共享美之美”。 。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有一座83米长的“国风艺术装置”。后者采用新中式手绘形式,结合玻璃艺术和灯光艺术。整体配色采用敦煌色彩,绚丽大气。这个艺术装置展示了静安百年地标建筑的历史变迁,已成为旅客热门的打卡点。
“在日复一日的地铁通勤中,上海地铁‘美术馆’就像一缕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疲劳和喧嚣。”白领乔女士尤其喜欢地铁站的艺术展览。 “地铁不仅仅是通勤的工具,更是一个充满艺术的空间。那些艺术作品就像无声的诗人,用色彩和线条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找到了一份宁静和放松的感觉。”在我忙碌的工作中。”
市民张先生还喜欢参观地铁站的艺术展览。 “我已经退休了,平时喜欢到处走走。上海地铁美术馆的展览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艺术作品。这些展览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也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对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方式。”
10多岁的学生小徐喜欢在地铁站看展览。她说:“每一幅画、每一个雕塑都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引领我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海地铁的艺术氛围也让游客赵女士对上海产生了好感。 “这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在地铁站‘偶遇’了一座美术馆,我不禁心想:上海确实是一座国际大都市。”赵女士直言:“这种艺术与公共交通结合的方式很新颖,也很有趣。上海地铁美术馆的展览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上海的艺术水平,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之旅》龙华中路站展览现场
上海地铁新艺术空间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相关领域立法的同步跟进和落实。去年4月15日正式实施的《上海美术馆管理办法》是全国首部美术馆领域省级政府规章。帮助上海美术馆从“规模时代”迈向“标准时代”,从快速发展到推进,再到高质量发展,为上海众多美术馆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健康之路”。
在“华金·索罗拉(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展览之前,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新艺术空间”已经举办了“地铁遇见普拉多”和“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等大型展览。在上海首批公布的15个“新艺术空间”中,这个空间也榜上有名。
城市需要优雅的文化宫殿和没有围墙的艺术空间。 “艺术作品在地铁空间的呈现是海派艺术展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黄益谦认为,海派艺术展览具有以人为本、去精英化的特点,同时,形式丰富多样。 。 “公共空间的审美愉悦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注脚。这种艺术展览形式值得推广,但也要凸显艺术性,保持审美在线,这才是真正的‘分享美,与美同行’”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