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大文豪的诗词、文章、书法与绘画多才多艺的传奇人生
历代文人辈出,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各领风骚。但若要冠以“大作家”的称号,苏轼当之无愧是第一。
唐诗、宋词、元乐,每个朝代都有文学创作的潮流,北宋是诗歌、音乐创作的巅峰。英雄云集,苏轼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
有艺术专业。当人们拥有自己偏爱的专长时,就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就像诗书画书一样,精通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如果有一个可以登上舞台,加上天赋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天赋。
然而苏轼在诗词、文章、书画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在医学、烹饪、水利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意气风发、曾经名噪京城的青年,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豪爽豁达、却又忧郁的东坡居士。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并不顺利。用他自己的话说,“问君一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事业一直在走下坡路。
晚年,已六十多岁的苏轼到常州,路过南华寺。拜见六祖曹溪大师惠能后,他泪流满面地告诉儿子:“我生不作恶,死也不会堕落。”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受到父亲苏洵的悉心教导。从他们七岁起,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教书、陪伴学生。当时,苏洵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
苏时苏泽剧照
后来,他们父子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可见苏洵和苏洵的文学启蒙在早期对孩子的培养上是成功的。
经过父亲的长期教导,加上一年游历北京的经历,苏轼平静地参加了今年1057年在汴京举行的科举考试。答完试卷后,所有考官都对苏轼奇思妙想、清新的文笔感到惊讶。风格。
这次赶考的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当时的考官欧阳修看到答卷时,也被他良好的文采所吸引,但当时他觉得这很可能是由他的学生曾巩。
因此,为了避嫌,欧阳修故意不推荐这篇文章作为第一篇。没想到,当他终于打开纸时,却发现自己猜错了人。苏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属于自己的物品。他的第一名。
但欧阳修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对苏轼的欣赏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当苏轼得知自己得了第二名,前来致谢时,欧阳修来看他,问他文章中的一句诗是从哪里来的。在。
苏轼随手报了一篇文章,欧阳修查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苏轼后来解释说,他是根据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而写的。
欧阳修恍然大悟,经过这件事,他更加坚信苏轼将来一定会是一位文采斐然的著名学者。他立即说,你的文章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因为欧阳修备受推崇,所以苏轼的任何一首诗一旦流传于世,必然会引起京城的热议,真正名噪京城。公元1059年,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汴京为官,开始了仕途。
最初的六七年,他的仕途比较稳定。后因父亲去世,回乡守丧三年。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三年后,王安石的变法已经开始了。
王安石变法
改革过程中紧迫而严厉的政策引发了两党之间的党争。当时十分崇拜苏轼的欧阳修,因反对变法而被迫离开北京。他的许多以前的朋友再也不能站在一起了。
苏轼知道朝堂上的太平已经没有了,他并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写信陈述其缺点后,因与王安石有怨恨,后来请求来京任杭州知县。
至此,苏轼只是因为政治上的分歧而不愿意,但从他离开北京的那一刻起,他可能没有想到,前方等待他的将是降级。
吴台诗案,坎坷仕途
自请出京的苏轼,有自己的为官气节和态度。无论调到哪里,他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一名“家长官”。各地人民也都爱戴他,有的甚至在他调任时自发向他告别。
苏轼已经出京多年,但苏轼显然没想到新党不会放过他。
当他被任命为湖州知县时,苏轼例行写信给神宗表示谢意时,因文中的措辞而被诬陷“愚弄朝廷,狂妄自大”。据说他对皇帝不忠,心怀不轨。
天知道,苏轼顶多是表达不满,文人写文章就得有感情。虽然他显然很委屈,但据说他自以为是,蔑视朝廷。
朝廷中的新党充满了反对苏联的声音,苏轼无法为自己辩解而被监禁。讽刺的是,他只是因为王安石否决了诗案才得以幸存。
后来他被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只能靠务农贴补家用。
因为他实在不想看到朝鲜实行荒唐、混乱的改革,所以中途写了一封信,谈论其弊端。他更是遭到了拒绝,刚刚好转的仕途却每况愈下。
1094年,被贬徽州。 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儋州。
儋州当时已算是流放,但他终于平静下来,创办学堂,引进学风,安心开展学术工作。
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六十多岁的他也很难再有什么成就了。想到自己的一生,一路被贬,他自嘲地说:“黄州、徽州、儋州,是我一生的成就。”
公元1101年圆寂于常州,临终前曾到华南寺,亲见六祖惠能真身。想到自己真正的职业生涯,他泪流满面。
他的诗虽然豪迈豁达,但他的仕途也是悲凉凄凉的。被贬的悲伤或许已经压在了他的心头。
苏轼一生对佛教也有很多研究和见解。他的佛教家庭也让他从小学习佛教经典。如今年事已高,在惠能真身面前,也有一种世俗的突然感,几倍的悲凉。发自内心。
临死前,他对儿子说了八个字:“生不作恶,死不堕落。”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他死后的预感。
我生平没有做过什么大恶事,死后应该不会陷入无尽的折磨地狱。
这位大作家的一生在常州结束了。
苏轼的一生有一个惊人的开始,却有一个惨痛的结局。他的才华和学识并没有等到王朝适合展现的时候,只留下了无数的艺术创作让数百年后的人们得以一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