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清代牙雕白菜:河南博物院珍藏文物,历经百年仍鲜嫩如初

二次元 2024-12-07 21

马晓琳

雕刻出生机盎然的田园诗(文物有话说)__雕刻出生机盎然的田园诗(文物有话说)

河南博物院藏象牙白菜雕刻。图片由河南博物院提供

雕刻出生机盎然的田园诗(文物有话说)__雕刻出生机盎然的田园诗(文物有话说)

河南博物院藏象牙萝卜雕刻件。图片由河南博物院提供

温暖的冬日,厨房里储存的白菜温暖着炉灶上的人间烟火。但要说白菜为何历经两三百年仍能舒展筋脉、鲜嫩如初,就不得不提到河南博物院的重要文物——清代象牙雕刻白菜。

这件象牙雕刻的白菜长约23厘米,重260克,完全由象牙雕刻而成。主要颜色以牙白色为主,逐渐变为亮黄色。象牙雕刻的白菜一端是一片叶子,纹理清晰,舒展张开,可以看到白菜的中心;另一端是根部,将白菜包裹得严严实实,根部部分与棕土相连。白菜还没有从地里挖出来。清洗干净的白菜栩栩如生。

仔细一看,白菜叶的茎上有两朵小花,一朵含苞待放,一朵盛开;菜叶与主体连接处,躺着一只绿色的蚱蜢,它的腿在弯曲、踢腿。 ,尽情吮吸白菜的鲜美汁液;旁边躺着一只瓢虫,须角若隐若现,似乎也在享受着这场盛宴。小花小虫的点缀,使整幅作品既狂野又飘逸,充满了生命的韵律和自然的和谐。

世界的味道是纯粹的快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菜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古代文人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品格,还要“清纯”。白菜的绿叶与洁白的叶柄相得益彰,与文人墨客所倡导的“清白”理念不谋而合。螽斯在古代被称为“螽斯”。它的繁殖能力很强,象征着家庭兴旺、子孙绵长。因此,白菜和蚱蜢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是当时的常见题材。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各的喜好。与象牙雕刻白菜搭档的是同时期的象牙雕刻萝卜。

这个“萝卜”长约27厘米,重229克。根茎逐渐由上部红色变为中部粉红色,根部白色。根部自然弯曲,叶子呈绿色。萝卜上的蚂蚱伸出前肢,正从叶子爬向茎,看起来也很有动感。

我国牙雕艺术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就有象牙雕刻制品。当时,这些产品大多是实用器皿。商周时期,象牙雕刻成为当时主要的手工艺品门类之一。明朝时期,沿海贸易发达,象牙大量涌入中国,为象牙雕刻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象牙雕刻和染色技术超越了前代,象牙雕刻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门类。

象牙雕刻的装饰趣味、雕刻技法和表现主题往往以竹雕、木雕等技法为基础。因此,旧时常将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统称为“竹木象角”。一块牙料被工匠选定后,按照“雅、雅、精、巧”的原则,经过凿、铲、磨、彩熏等工序。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镂空雕、花丝分刻、镶嵌、微雕、镂空雕、线雕等,小件雕刻需数月,整齿雕刻需数年。

除了雕刻之外,着色技巧也值得一提。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彩色图案多采用矿物颜料,容易出现颜料沉淀。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出现油画、化学浸泡等方法。油画染色使花朵颜色鲜艳、清晰,不会有沉淀。化学溶液浸泡法,象牙通体浸泡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颜色慢慢渗入牙本质,可以保持象牙的纹理和质感,着色均匀,仿佛是制成的在大自然中。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象牙雕刻的白菜、萝卜丝毫没有褪色,足见当时染色技艺的高超。

文物是无话可说的,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通过每件文物告诉我们过去的过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河南博物院馆长,本报记者张文浩采访整理)

参观小贴士

目前,深受观众喜爱的白菜、萝卜象牙雕刻特展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厅展出。与之相伴的还有“择中建都”大型基础展、“明清河南”专题展、“中原古代石雕艺术展”等,此外不断更新的临时展览。广大文化爱好者可以参观展览,找到自己喜爱的国宝文物。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展厅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工路8号。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7日第07页)

中国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三明市大田板灯龙项目成功通过评审
« 上一篇 2024-12-06
青年博士逄思佳教授澳大利亚学生中国剪纸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下一篇 » 2024-12-0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