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与影视作品在中国大陆的辉煌历程及其文化影响
20世纪80、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风靡中国大陆,凡是有喝水的地方,人人都知道韦小宝。
金庸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武侠宇宙”。在人们对外在世界、精神世界充满渴望的时代,他立即获得了不分年龄、阶层、地域的人们的喜爱和共鸣。半文学半历史之间,小人物的成长与巨变的洪流之间,诗歌轻缓的捻转之间,文字承载着道。
金庸的作品不仅是现象级的,而且是史诗般的。
但武林江湖的鼎盛时期已不复存在,早在他去世之前。
武术文化是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二次元文化,一直受到压制。历朝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作为内法的基础。韩非子已经告诉他:“儒家以文扰法,侠士以武违禁。”
武功有高有低,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处于鼎盛时期,但却不被皇权所允许统一。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如故。
春秋时期,有刺客将剑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豫让漆身吞炭,刺赵侯。比较出名的无疑是荆轲。 “伊河水瑟瑟西风寒,屋里衣裳如雪”。至今读来,仍感慨不已。虽然去过千百次,但就像郭靖镇守襄阳,萧峰奔赴聚仙村一样。
秦汉时就有侠士,司马迁称赞他们“言必信,行必刚,不爱惜身体,去为兵添麻烦”。他们侠义正直,却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既是黑帮又是黑社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郭协,他年少忘恩负义,勇猛凶猛,同时又侠义果敢。他的朋友圈子很广,闻名于世。他就像是古龙江湖中傅红雪和楚留香的融合体。虽然最后被处决,但他差一点就获得了《史记》中的“首传之位”。
杀死郭协的人是汉武帝。正是后者废黜了数百个家庭,最终选定了一个。到了东汉、晋时,地方势力强大,豪强部落不断涌现,部落活跃。曹操起兵,祖逖攻姬,任侠之风又复。但与此同时,游侠们也变得越来越儒家化、世俗化、关羽化。武术与儒家思想融合,开始保家卫国。正如曹植在《白马记》中所言,“游兵游侠”最终“为国难而牺牲,见死如归”。
唐宋科举时,关陇氏被灭,一杯酒放兵权。中国越来越重文化轻军事,儒家将领比比皆是。明清两代的皇权极其专制。只有寺庙,没有河流湖泊。只有邪教,没有六教、光明顶。
民国清末,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铁路开通,侍卫机构衰落,武术无处可施。就连民国“侠女”时简举手杀死父亲的仇人孙传芳时,也用的是手枪,而不是剑、剑、戟。
武侠不再有立足之地,武侠文学却意外迎来了复兴。国运已褪,武林已成昔日辉煌的避风港。 “你有科学,我有魔法”恐怕不仅仅是东方不败自己的想象。
1949年战争结束后,武侠文学和影视在香港、台湾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又进入内地,成为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催化剂。但当崛起和复兴触手可及时,武侠作品却跌落神坛。随着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选择多了,信息多了,诱惑多了,武侠小说的衰落是必然的。
武侠让位于玄幻和宫斗,属于7080年代的白衣飘飘时代已被定格在历史之中。 90后和新生代正在寻找新的偶像。江湖已死,地上只剩下鸡毛。 《江湖儿女》告诉我们,江湖就是知足常乐。
亮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