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袍纠察队第三季2022年高分收官:超级英雄剧集的新标杆
《黑袍》第三季(2022 年)是一部审视许多现实生活问题的超级英雄剧。图为演出剧照。 (信息图/图片)
2022年7月8日,超级英雄题材美剧《二十一点》第三季将迎来最后一集。截至目前已播出的第三季前七集,延续了前两季的热度和口碑。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MTC媒体综合评分76分(满分100分)。在IMDb上,第三季前七集的平均评分也高达8.8分(满分10分)。在豆瓣电影上,《黑袍》第三季获得了9.4分(满分10分)的高分,在2022年已推出的所有美剧中排名前五。既不属于“漫威宇宙”,也不属于DC系列,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很难得。
《黑袍》最初的吸引力,或者说噱头,是远超普通超级英雄剧规模的重口味“番茄酱”,以及对传统超级英雄形象的恶搞和解构。在《黑袍》中,出现了模仿版的超人、神奇女侠和海王。而他们的形象也从打击犯罪、消除暴力的超级英雄,变成了表面上正直光明正大,但私底下内心和行为却完全阴暗的两面人。
如果仅仅停留在恶搞、解构的层面,该剧或许能凭借一时的新鲜感获得一定的热度,但几乎肯定无法维持《黑袍》从2019年到2018年的增长。目前,包括三季原创剧集和两季衍生剧。持续成功。
对比剧和原著漫画你会发现,剧版除了沿用了基本设定和故事框架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发生了改变。它的改编如此广泛,甚至可以称为二次创作。
最重要的改编,是将《超七》背后的华特公司打造成横跨影视、音乐、真人秀等多个行业的娱乐巨头。于是,以山寨超人“祖国”为首的“超级英雄”就变成了只关心粉丝数据和媒体流量的“超级偶像”。为了维护这些偶像的形象和人气,瓦特公司使用了各种炒作手法。
就这样,该剧讽刺解构的触角从传统的超级英雄形象延伸到现实中“自娱自乐”的大众娱乐产业及其背后的资本运作,从而涉及“黑人的命也是命”等问题以及“LGBT”少数族裔等现实问题。
这使得剧版《黑袍》不再只是一部口味稍重、毒舌的B级电影。这种适度的主题深化,让《黑袍》相比其他超级英雄剧多了一层现实意义,从而对观众具有更持久的吸引力。
正如该系列原漫画作者加思·恩尼斯在 2019 年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所说:“他们(超级英雄)可能是力量和希望的完美幻想,但他们已经与现实世界越来越不相符。 ”断开连接。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看着超级英雄电影长大的,我认为它们非常愚蠢。政府的腐败、权力的滥用、公民的背叛,是我想表达的要点。”《黑袍》的改编也符合恩尼斯的创作初衷。
在当今的好莱坞,由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和电视剧已经成为美国影视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类型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超英漫画的影视改编也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制作模式。作为超级英雄漫画两大巨头,DC和漫威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真人影视剧制作理念。
抄袭诺兰版的蝙蝠侠和《小丑》?
对比原著漫画,你会发现影视版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这是超级英雄漫画改编成电影时的常规操作。尤其是与日本漫画相比,在制作电影和电视剧时,连台词和分镜都尽可能地重现。超级英雄漫画的影视版堪称在原作框架和设定内的“二次创作”。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好莱坞有更专业的编剧队伍;又如,日本漫画的影视改编主要形式是动画,而超级英雄漫画的影视改编主要是真人连续剧;又如,日本漫画大多是一个人完成的独立故事,而超级英雄漫画则是集体创作,人物和故事极其复杂、相互交织,甚至自相矛盾。
在所有这些原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影视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漫画和电影公司大多追求小规模、低投资、满足固定人群的商业模式。日本动画的观众基本上就是日本漫画的观众,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元”。日本整个ACG行业都是专门为了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这意味着日本漫画改编动画追求的是尽可能保留原作漫画面貌的目标,他们制作的作品可以说是“动人的漫画”。
超级英雄题材的影视剧是完全不同的一套理念的产物。美国成熟的影视产业体系让它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制作出完成度更高的成品。这样的成品想要盈利,就需要吸引比超级英雄漫画粉丝大得多的受众,也就是主流大众群体为其买单。归根结底,超级英雄漫画仍然是一种小众亚文化。小众亚文化与大众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影视剧想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就必须对一些小众亚文化的特征做出改变。
虽然有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虚构故事中寻求真实的人脑子肯定有问题”。不过,与完全没有想象力的作品相比,它们有足够的现实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众的感受。不辜负日常生活同时又不失娱乐性的影视剧显然会更容易被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接受,也将更具沉浸感和吸引力。
因此,在超级英雄题材的影视改编中,主要趋势之一就是为《黑袍》这样的超级英雄故事寻找现实的锚点。
找到合适的锚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DC为例。作为超级英雄领域的两大巨头之一,DC拥有许多超级英雄电影和电视剧。评价最高的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和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其中,《黑暗骑士》在IMDb电影评分榜上一直位居第三,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 《小丑》是唯一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超级英雄电影。演员希斯·莱杰和华金·菲尼克斯也凭借各自对小丑这一角色的诠释,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这是超级英雄电影史上仅有的两次奥斯卡奖。绩效奖。
《小丑》(2019)是唯一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超级英雄电影。 (信息图/图片)
取得这样成绩的很大原因是这些电影跳出了超级英雄电影的范畴。与其说它们是超级英雄电影,不如说它们是诺兰和华金的个人电影。 “哥谭”、“蝙蝠侠”、“小丑”这些原本风格鲜明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只作为背景而存在。超级英雄漫画中的魔法、超能力和外星科技,即使用放大镜也不容易在这些电影中找到。然而,这些完全放权的DC和华纳高管制作的电影的成功,根源在于他们拥有现象级的导演和演员。因此,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DC逐渐放弃了快速建立可以与“漫威宇宙”竞争的“DC宇宙”的策略,开始向导演和编剧放权,让他们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尝试各种风格。从中我们看到了家庭喜剧风格的《雷霆沙赞》,再现了80年代美式风格的《神奇女侠1984》,还有有血有肉的B片风格的《自杀小队:X》。 《大家集结》,见证了向经典黑色电影的转变,向《新蝙蝠侠》致敬……虽然这些电影都有自己的亮点,但也都有难以形容的缺点。即使在好莱坞同年出品的电影中,也不是最好的,更谈不上可比性。诺兰版的蝙蝠侠和《小丑》。
这种频繁变换风格的制作方式,与其说是在拓宽超级英雄电影的范围,倒不如说是DC和华纳背后的高管们在盲目地押注于复制诺兰版蝙蝠侠或《小丑》成功的幻想。
《黑暗骑士》(2008)是DC超级英雄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但其成功高度依赖导演诺兰和演员希斯·莱杰的表演,难以复制。 (资料图/图片)
《漫威·包裹·宇宙》
而在DC的老对手漫威这边,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在如今的“漫威宇宙”成立之前,漫威就曾与ABC、Netflix等有线电视台和在线流媒体平台合作制作了多部超级英雄主题剧。其中就有被誉为“漫威剧集天花板”的《夜魔侠》。获得如此好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比大多数超级英雄剧,《夜魔侠》在现实中有极其扎实的锚点。
在《夜魔侠》中,主人公马修·默多克除了因失明而增强了其他感官能力外,仅拥有小学时学到的格斗技能。而且他对付的反派并不像超级英雄漫画中那些拥有各种奇怪能力的非人反派。相反,他们和真正的黑帮、贪婪的资本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写实的处理方式赋予了《夜魔侠》足够的真实感和现实意义。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随着“漫威宇宙”的不断完善,漫威主题剧也由漫威电视台改为由漫威影业制作。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也将亲自参与每个系列的开发。因此,漫威剧集的重点在于系列与电影之间的“故事连续性”,以及“协调”电影中的演员出演相应的系列。换句话说,一切都是为了“漫威宇宙”。
和
《夜魔侠》被业界誉为“漫威剧集天花板”,因为相比大多数超级英雄剧,《夜魔侠》在现实中拥有极其扎实的锚点。 (资料图/图片)
与前述寻找现实锚点的方式不同,“漫威宇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让观众获得真实感和沉浸感。那就是创造一个真实的“漫威宇宙”。
这是创建单一系列电影或剧集的完全不同的方式。截至目前,“漫威宇宙”包括28部院线电影、十余部电视剧,以及多部短片等衍生作品。这些作品有着相同的世界观和时间线,人物和情节相互影响。不仅会有多个角色同时出现在《复仇者联盟》的主线剧情中,就连《美国队长》《黑豹》《蜘蛛侠》等个人电影也会有“客串”其他超级英雄和恶棍。出现。
正如漫威背后的公司迪士尼所擅长的那样,“漫威宇宙”被打造成了迪士尼乐园这样的主题公园。每个单独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为“漫威宇宙”版主题公园中的一个景点。
这种全方位、三维的构建方式,让漫威无需为电影寻找现实基础。相反,漫威所做的就是让观众相信这部影视剧中讲述的“漫威宇宙”是真实存在的。
这一策略非常成功,以至于漫威宇宙中的角色对于扮演该角色的演员来说就像是真人一样。比如,即使他们主演了与漫威无关的电影,当谈到斯嘉丽约翰逊、小罗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等时,媒体和粉丝仍然会称呼他们为:“寡姐”“钢铁侠” ”和“美国队长”。
这种“打包”的制作策略促成了漫威目前的成功。从票房表现来看,历史票房前十的超级英雄电影中有九部来自漫威。
不过,以《永恒族》为代表的漫威近期电影票房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媒体评价和口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永恒族》的IMDb评分仅为6.3分(满分10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打包”的生产策略。随着“漫威宇宙”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角色和线索将会出现。 “漫威宇宙”的整体“打包”策略要求每一部电影或系列都必须嵌入到整体叙事中。这就像杂技演员表演抛球一样。当空中的球越来越多时,保持平衡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漫威最近发行的几部电影都存在平衡问题。或者像《永恒族》一样,与“漫威宇宙”现阶段的主线偏离太多,导致观众不买账。或者,就像《蜘蛛侠:无家可归》一样,虽然利用了“三虫同框”的噱头打出了情感牌,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回报,但片中人物太多,导致每个人的作用都小得可怜,只能走走过场。结果是叙事支离破碎,人物扁平化,推动动作和故事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圣母”和“说话”。
以“三虫同框”为噱头的《蜘蛛侠:无家可归》反响不佳,体现了“漫威宇宙”模式的局限性。 (资料图/图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超级英雄题材影视剧来说,无论是在现实中寻找锚点,还是从无到有构建一个与现实一样真实的影像世界,这都是其出路之一。电影才能成功。一。然而,这些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困难。
不仅对于超级英雄题材如此,对于科幻、奇幻、童话等奇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看完这么多“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禁要问,现在国产玄幻题材影视作品的现状如何?
比如《三体》就被无数人期待已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海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