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内容与用户分析:突破二次元圈层,渗透率与城市经济相关
作者|ZPartners
阅读建议:本文包含许多 B 站常用的语言,这些语言被笔者用绿色标注了出来。即便不理解这些语言的含义,也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本文最后对所提到的“梗”都进行了解释,可供参考。
核心观点
B站现已突破核心二次元圈层,即资深日系动漫或游戏用户圈层。其内容仍带有二次元的烙印,包括审美以及圈内的“黑话”或梗等。话题明显呈现“学生向”特征。与此同时,社区氛围极为浓厚,对于那些没有一定二次元背景知识的人而言,比较难以领会 B 站的精髓。
用户:B站用户的上限远远未达到“Z 世代”或泛年轻人的数量那么多。经济越发达的城市,B站 的渗透率往往越高,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年轻人能够看到(由开放程度所决定)并且也能够看懂(由教育水平所决定)B站 的内容;与之相反,小镇青年很少观看 B 站。在 3.7 亿的 Z 世代年轻人中,仅有三分之一生活在城镇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是 B 站最精准的用户。
创作者方面,B站的创作者及 up 主主要是学生,作品的题材和视野受学生所限,他们往往在工作 1 至 2 年内,因工作或家庭原因而放弃创作;同时,外部的 MCN 进驻也不被追捧。所以,B站 的创作者使得其用户以学生为边界,难以转型为中国的 YouTube。
孩子从小开始看动画片,这个习惯会在十余年的学生时代一直延续,所以 B 站的留存率非常高;工作、家庭、婚姻是用户放弃平台的主要因素,用户一般在工作 3 年内观看的频次会大幅下降;然而,未来存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较晚的时候才放弃 B 站的趋势。
B站牢牢地占据着学生的娱乐时间。未来能够围绕学生,向教育等领域进行业务的拓展。在 B 站,类知乎 live 的模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我喜欢游戏、动漫,恶搞,和篮球”
B站有什么?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此刻,无数孩子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或许就如同谍战游戏《隐形守护者》第一章里那样,一个不经意的选择会对第十章主角能否活到新中国成立产生影响。这个早早做出的抉择,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高三不努力,考完见工地;
高三努努力,宿舍打游戏;
游戏打四年,还要去工地。
年轻人的宿命似乎是在各行各业的工地从事搬砖的工作。然而,当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大多都充满着幸福。
学习知识,结交朋友;进行游戏,观看漫画,阅读小说;聆听歌曲,追捧明星;聚集在一起学习老师的口头禅,谈论一下隔壁班哪位小哥哥最帅,在心里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段恋情。
大家看到下面的统计后,想必会有和我相同的感受,那就是这呈现了学生的典型生活。这种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还有课间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
这里并非学校。ZP 在 2019 年 6 月 11 日晚摘取了 B 站热门视频的前 50 条,然后对这些视频的内容进行打标签,从而得到了相关统计。内容的标签十分明确地指向了“学生”这个群体。
6月11日当晚热门前20视频/标签/ZP点评
这里有被改革春风吹拂得满地都是的歌曲(赵本山小品改编音乐)[ii],还有那首“鸡你太美”(蔡徐坤《只因你太美》单曲)[iii],它们被串烧在一起;有最热门的二次元手游阿米驴(塔防游戏《明日方舟》女主)[iv]的打法攻略;并且还有毕业季时兄弟们在宿舍一起吃一碗泡面时所展现出的四射激情。
学习和篮球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方面在知乎和虎扑得到了最好的沉淀。通过 ZP 调研得知,B站 用户与知乎及虎扑的重合度非常高。
我在 B 站观看新番(日本动画片)以及那个恶搞的视频。嗯,蔡徐坤工作室给 B 站发了律师函要求下架恶搞视频,哈哈。老师讲的如果不懂,就去知乎搜搜看呀,那里牛人挺多的。NBA 猛龙队的替补后卫范弗利特,也就是范乔丹,在大战中发挥得神勇,[v]真的很厉害,今年勇士队的形势就悬了。
——B站/知乎/虎扑通吃的小哥哥
虚假的乔丹 vs. 真实的乔丹
似乎B站就是学生的乐园。
古人用典今玩梗,咱不知也不敢问
B站内容什么特点?
平台内容的调性体现了创作者和观众的气质,在 B 站这种体现就展现在一个个视频作品以及弹幕评论上。
B站内容的调性可以简单总结为两句话:
1. 日本动漫是根基
2. 没点知识看不懂
日本动漫,B站的根基
众所周知,B站起初是通过搬运日本动漫而发展起来的。之后,它逐渐走上了正版化的道路。如今,B站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硬核二次元的平台,不再仅仅贴满宅男腐女的标签。然而,目前其生活、娱乐等诸多视频内容依然带有浓厚的日系二次元意味。
B站热门视频截图
日本ACG,cosplay与古风
B站虽然在烧钱,但始终没有放弃每个季度引进 30 多部日番,“番”即“剧”,特指日本动画片。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片源,这些片源被观看、被评论、被二次创作,所以才会在平台不停诞生新的梗。新番是 B 站自我更新并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源泉。
同时,B站约 70%的收入由游戏业务贡献,在游戏当中,四分之三又来自于动画改编的 FGO(《Fate/Grand Order》,是型月发行的基于动漫 Fate 世界观创作的手游)。一部神番能够撑起半个 B 站。
2018年B站收入构成
Cosplay源自日本,玩家借助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游戏里的角色。中国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日式 cos 之后,感到双马尾、动漫装以及与丝袜装相关的二次元词汇“绝对领域”已无法满足 cos 的丰富性需求,在此情况下,人们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服饰。
B站以及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汉服”等这类古风元素,能够被理解为是 cosplay 实现本土化的一种落地方式。穿着中国古典且宽松华美的汉服的 Coser 经常出现在镜头前。
日系动漫在 B 站的颜值直播频道体现得很充分,cosplay 在 B 站的颜值直播频道体现得很明显,古风在 B 站的颜值直播频道体现得很彻底。这让 B 站在诸多直播平台中显得很独特。主流直播平台的秀场主播一般是瓜子脸、网红眼,口音各异,而 B 站则常常能看到身着和服、汉服或水手服,梳着双马尾或蕾姆发(动漫角色,蓝色短发)的声音轻柔的大眼萌妹。
B站颜值直播截图封面
声控与纸片人老婆
同样受日本 ACG 的影响,尽管其中的人物是虚构的,然而他们背后的配音演员——声优,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B站用户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边喊着黑猫[vii]是自己的老婆(这是动漫《俺妹》中的重要角色),一边在听到红细胞[viii]开口说话时,就能够知道这是花泽香菜[ix]配的音(她是日本知名声优,在中国也拥有很高的人气,为动漫《工作细胞》中的红细胞配音)。
花泽香菜在《俺妹》中为黑猫配音
声控与日系 ACG 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声优能够给虚构人物赋予灵魂,粉丝们有时会将对动漫角色的痴迷转移到对背后配音演员的喜爱上。有一部分 B 站用户十分热爱没有画面而仅有声音的广播剧。
对声优的喜爱最终能落到现实中的“真人”身上。还有一类喜爱是纯粹面对虚构的卡通人物,人们把这类喜爱的对象称为“纸片人老婆”。在 B 站,舰娘(军舰幻化成女性卡通角色)游戏《碧蓝航线》的主要卖点是各种“老婆”们的立绘(专指动漫人物 2D 肖像画),并且它为 B 站贡献了第二多的游戏收入。
纸片人老婆并非是羞耻的。在 2019 年的游戏界盛会 E3 上,《Final Fantasy 7 remake》的预告片中,女主角之一 Tifa 亮相了。全世界都为之沸腾,推特上的网友们呼喊着“Tifa 姐姐揍我”,将她的名字推到了当时全球实时榜的前十。
日本 35 岁男子近藤显彦在 18 年底与虚拟歌姬初音结婚。他还花费了 200 万日元,相当于十几万软妹币,举办了这场婚礼。
《人类简史》中提到,一般的动物族群难以超过 150 人。然而,智人却能够建立起成千上万人的村落城邦,这是因为智人创造了虚构的事物并让他人相信。当人们都信奉一个神明时,大家就能凭借这个“使命愿景价值观”团结起来组建部落,共同抵御各种外部的冲击。
你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FF7》女主角之一TifaLockhart
“文化人”乐享其中
抖音和快手给观众带来的快乐较为简单直接。哈士奇开始拆家了,男朋友藏私房钱的事情又被发现了,老弟也来了。仅仅 15 秒的时间,即便无需经过思考,你也会对着手机露出开怀的笑容。
B站则不同,没有点背景知识很难get笑点在哪。
B站已经突破了核心二次元的圈层。典型观众有着或多或少关于 ACG 的一些记忆。仅仅了解三大民工漫《死神》、《火影》、《海贼王》,就想在 B 站横行是远远不够的。用户们在更加小众、细分的领域中,说着只有“圈里人”才懂得话语。
《女神异闻录 5》(都市题材角色扮演游戏)里存在一个恶人叫左右田。你是否知道《弹丸论破》(侦探辩论类游戏)中的那个机械师左右田呢?当时左右田出现的时候,我感觉很跳戏,看到大家都用符号刷这个人的名字,即←→田&1。
——玩过各种二次元游戏的小哥哥
不明白要点在哪里?那是很正常的。B站的内容对于“圈外人”呈现出这样一种“不友好”的状态。懂得的人自然能够心领神会,接着就会刷“前面说弹丸厨(游戏《弹丸论破》故事)的你别走”;而不懂得的人或许就只能像我一样,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所以,在这个圈子如果不看很多番、不玩很多游戏,就真的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就如同古人用典那样,要是不懂典故,就只能傻傻地问“你说啥”。
用典的代表作《锦瑟》,李商隐
B站的用户具有渊博的知识。单机游戏大主播黑桐谷歌[xi]在直播《三国全战》[xii]这款游戏时,会不经意地说出“今日丢五城,明日丢十城(苏洵《六国论》变体)”[xiii]这句话。在《女神异闻录 5》的课堂回答问题过程中,网友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四色原理,这是一个至今未能被证明的数学难题。之后,他们还讨论了荣格心理学,其中人格面具是其观点之一。
在 B 站,能将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的弹幕很受追捧,能用更厉害的知识俯视众生的弹幕也很受追捧。所以在这里,学霸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女神异闻录5》中关于四色原理的弹幕讨论
即使是看起来最为荒诞不经的鬼畜,也只有当你知晓了全明星们的过往之事后,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鬼畜全明星,图片来自网络
没点知识真看不懂B站。
白天不懂夜的黑
谁在看B站?
市场对于 B 站用户的边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保守的一方认为 B 站用户是“二次元”;而激进的一方则认为 B 站用户是“年轻人”。
ZP 觉得,B站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超出了二次元的范畴。然而,B站也绝没有拓展到涵盖所有泛年轻人的程度。“学生群体”便是 B 站的界限所在。
城乡差异
ZP 统计显示,中国在 2018 年有 3.74 亿 10 至 29 岁的人群。这些人群出生的时间是 1990 年到 2009 年,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Z 世代”。
这二十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26%逐步攀升到了 48%。倘若假设农村和城市的出生率是相同的(然而实际上农村的出生率会更高一些),那么在 Z 世代中,城镇人口的数量为 1.31 亿,而农村人口的数量达到了 2.43 亿。
同为年轻人,农村的孩子们会看B站么?大概率不会。
这些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时间比较早,他们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儿”。他们需要面对的是现实,而不是那种虚幻的“极乐净土”。
快手搜索农村常见的视频内容
在过去的调研期间,ZP与许多外卖小哥、服务员以及生产线工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大多二十来岁,年龄和我们相差不大。然而,他们的娱乐方式与象牙塔中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年轻人会时常喊着“来了老弟”“好嗨哟”这样类似口号的抖音/快手梗,也会玩一玩三消游戏,看看修仙或言情小说,但几乎没有人提及 B 站。
我在早上十点开始上班。晚上十一点结束下班。中午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是最为忙碌的时刻。晚上的情况相对较好。在其他时间,我会刷刷手机,看看快手,或者看看电视剧之类的。至于 B 站,我没看过,我觉得那可能是给小孩看的吧。
——餐饮店靠长短视频打发时间的年轻小哥哥
有人会反驳说农村学生也有考入大学的呀,他们也会成为 B 站用户。这是当然的啦。不过 2009 年大学招生数量仅为 330 万人(本科,不包含专科),但这已经是 1994 年 40 万人的 8 倍了。同时,截至 2018 年,中国 80 后和 90 后大学毕业生总共才 4400 万人,那其中究竟有多少会是寒门贵子呢?
城市级别差异
同是“城里人”,对B站的接受度又如何呢?
ZP 调研把知乎话题《100 个年轻人中大概有多少个热爱 ACG 文化?》结合起来,我们察觉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ACG 文化(也就是 B 站的核心)的接受度就越高。
知乎网友对ACG渗透率的讨论
经济发达通常意味着姿态比较开放,教育也比较发达,并且能够做到衣食无忧。姿态开放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外来文化愿意进驻;教育发达也就意味着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衣食无忧意味着人们有足够的资格在虚构的世界里尽情畅游。
B站选择上海作为总部是顺理成章的。上海是二次元生长的地方。上海是二次元生长的最佳土壤。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通常会决定他能够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眼界。要充分享受 B 站的乐趣,需要具备大量知识。然而,很多人因当地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而受到限制,他们无力去看到也无法理解 B 站这类无厘头且充满各种梗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真心希望中国看B站的人越多越好。
B站的受众不像“泛年轻人”那样多,而是以受过一定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为主,其中包括学生。
这些年轻人在城镇出现的可能性比在农村大,在高级别城市出现的可能性比在下沉城市大。地理只是一种外在表现,真正的差异在于不同城市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
这些年轻人最终汇聚成了三股力量。其中一股力量是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中小学生。另一股力量是正在享受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时光的大学生。还有一股力量是为生活奔波劳碌的大学毕业生。
B站目标人群
B站超高留存之谜
看多久B站?
B站在 2018 年四季度的 Investor Presentation 中有所显示,其用户 12 个月的留存率达到了 80%,这绝对是在互联网界非常突出的表现,可算得上是翘楚。
B站12个月留存率
留存率这么高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五年的留存率可能都不会低。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生来看国漫
1 岁时,奶奶将绘本上那长得像猫却又不是猫的图片指给孩子看,然后教孩子说:“这是老虎。”
4 岁时,妈妈带着孩子去观看小猪佩奇。孩子却表示要看喜羊羊。爸爸则说不行,还认为孩子年纪太小。
7 岁时,放学回家。在小区里拿着玩具枪追逐玩耍。过了一会儿,他撂下枪,大声喊了一句:“变身,钢铁侠!”
10岁,开始接触路飞,听说周围的同学都看,我也要当上海贼王
15岁,或许是青春期的缘故,开始在课上偷偷翻看玄德公刘皇叔
20岁,上了大学,终于放飞自我,各种番剧统统向我开炮
绘本中的老虎,图片来自网络
动漫并非只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专属。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漫画,并且这些漫画是国漫。这个看漫画的习惯在整个学生时代都一直存在着,所以 B 站的留存率怎么能不高呢?
你见过有几个小孩五六岁不看动漫却看《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
B站上校园题材的内容有很多。除了漫画这种形式,还有其他的校园题材内容。只要你是学生,那么在 B 站这里,你就能够找到符合你喜好的内容。
一些学校的学生对 B 站很偏爱。在 P 大,看 B 站的同学比看抖音的同学还多。并且不止一位 P 大同学表示他们觉得抖音“很 low”,“太社会”。或许在这些人心里,B站带有一些乌托邦的意味。
根据 ZP 调研,B站 用户减少使用频次的最大原因是忙碌。大幅减少甚至放弃使用的最重要原因是工作和结婚,且时间通常在大学毕业 3 年以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自己的学生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不断递延的弃坑年龄
B站公布平台用户的平均年龄为 21 岁。同时,新用户更为年轻,其平均年龄仅为 19.8 岁。
ZP 相信,与日本进行对标后,B站用户的整体年龄在未来一定会逐渐提升,用户流出的速度也会逐步放缓。这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2018 年 6 月,日本在线游戏协会召开了“在线游戏/玩家营销研讨会”。该研讨会公布了数款游戏的用户平均年龄。其中,二次元手游玩家的平均年龄接近 40 岁。
日本各手游用户平均年龄
40 岁意味着什么呢?在 1995 年的时候,这些大叔当时是十六七岁,正处在高中的绝佳年龄,那个时候日本动漫游戏大多以高中生为题材,他们可谓是风华正茂。
此后的20多年,这个国家的GDP基本就没怎么涨。
日本名义GDP
父辈们大力开展房产相关事务,最终导致局面崩溃。国家未能抓住新兴产业的机遇。自此,日本转变为存量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极为匮乏。年轻人察觉到就业压力极大。那该怎么办呢?少把时间花费在谈恋爱上,多投入到游戏中,成为一个安静的御宅族。
日本政府敲定的 2015 年版《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表明,日本约有五成年轻人到现在还没有谈过恋爱。同时,日本的初婚年龄在 30 周岁以上,第一胎的年龄为 31.4 周岁。
生活压力致使人们晚婚晚育的情况在中国也有所显现。中国虽已放弃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二胎,然而在 2018 年,出生人口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中国近7年出生人口
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必然能让这些学生尽早步入社会并赚钱养家。倘若整体经济出现放缓态势,在大学扩招较为严重的当下,那些在特定行业中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很有可能会如同费孝通在《乡土重建》里所提及的失去土地的地主那般,在城市里也难以获得体面的生活来源。
那时年轻人是否会投向 B 站的怀抱呢?这片“极乐净土”,已然难以分辨到底是梦还是幻。
二次元神曲《极乐净土》,其舞蹈被人们熟知
中国的youbute?没机会了
谁在创作?
市场上存在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将 B 站视为中国的 YouTube。ZP 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B站已经错过了短视频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被抖音快手实现了弯道超车。仅从内容供给的角度去看,B站难以实现翻盘。
B站公布了财报,在 2018 年的四季度,视频上传的数量为 172 万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48%。倘若 B 站每个季度都能够有 200 万条的 UGC 创作并且进行上传,那么一年的视频新增量将会是 800 万。
快手数据研究院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出品的《2019 小镇青年报告》表明,每年大概有 2.3 亿小镇青年在快手平台上活跃,他们发布的视频数量达到 28 亿多。
B站的视频具有少而精的特点,然而其局限性却非常大。其中最大的限制在于 up 主基本都是学生。
为爱发电的大学生
B站的 up 主确实在为爱发电。他们不追求回报,仅仅希望能让大家一笑,在视频发布后得到认可,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尽管 B 站推出了 up 主激励计划,然而内容创作者每个月能赚到 700 - 800 元已算相当可观,他们创作的视频数量肯定不少,并且常常需要有爆品。
然而,B站的视频与快手抖音不同,它并非基于手机简单录制(专业 MCN 除外)。做 B 站的 up 主必须具备视频剪辑技能,一个 3 分钟的视频,从创意的产生到动手制作,往往需要花费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想要成为一个高产的 up 主,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
B站有剪辑作品,将汤姆猫与游戏《undertale[xvi]》中的音乐 Megalovania 进行再创作
谁会有时间并且不在意金钱回报去进行创作呢?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学生。
根据 ZP 调研,很多 up 主都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两年后,大多纷纷放弃了创作,除非是少数人转职成为专业 up 主。因为他们工作太忙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剪辑视频。
内容创作者是大学生,这成为 B 站向 YouTube 转型的最大阻碍。学生只能创作出属于学生兴趣范畴以及在学生视野范围内的作品。依据 BigOneLab(百观科技)的全平台数据研究,尽管平台上的短视频中动画和漫画的占比已大幅下降,然而 ACG 以及基于 ACG 创作的内容依然在平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游戏、音乐、番剧、动画合计占比 50%。
内容决定用户,创作者决定内容。B站的创作者是学生,所以平台的用户难以脱离学生这个圈子,这是一个死循环。
所以在 B 站难以见到最为贴近生活、最为市井的家长里短之事,同样也见不到中年人的工作与情感生活。平台的“生活”板块所呈现的是学生的生活。
B站生活版块截图
引入MCN的可能性
那么 B 站是否有引入专业 MCN 以丰富内容的可能性呢?你可以去邀请,但对方不一定愿意前来。
B站用户的笑点具有独特性。专业 MCN 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通常会选择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以获得最多点击量)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像宠物、情感、小情景剧等。然而,这些题材往往不是 B 站用户所喜欢和乐意看到的,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赏和自娱自乐。
B站的用户具有挑剔的特点。大众的、现实的内容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在 B 站搜索“抖音 B 站”这两个关键词时,会出现大量“抖音不如抖 B 站”的视频剪辑。二次元的小妹妹如同抖音上的小姐姐一样,伴着耳熟能详的歌曲跳起宅舞。
单独搜索抖音时,在 B 站,内容跨度极广的综合短视频平台只剩下颜值这一类内容。大众审美在 B 站被选择性地呈现了。
B站与抖音
不了解 B 站核心要领的年轻人进入后会感到迷茫,年纪较大的人认为这里面都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关于饭圈,以往有站姐精心剪辑自己喜爱的爱豆视频,并且同时在 B 站和微博发布。但是今年蔡徐坤事件发生后,想必饭圈对这个平台充满了怨恨。在 B 站只有鬼畜领域的全明星,没有娱乐圈的超级巨星。
吴亦凡除外。
吴亦凡在蔡徐坤事件之后,发布了一首带有自黑意味的单曲叫做《大碗宽面》,B站的网友们纷纷表达出“欠吴亦凡一个道歉”这样的想法。
所以,主力创作者是学生,这决定了 B 站是学生的 B 站。多做教育内容的延伸这件事看起来是很自然就能做到的。这里学生数量多,懂得的知识也多,喜欢争个对错。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看大神发的弹幕,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学习。与知乎 live 相比,这里的氛围更加开放,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八卦上知乎,学习上B站,似乎还有些道理。
B站黑马程序员python教程,播放量222万
结语
慢牛B站
B站的边界是学生,这并无不妥。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在不断提升,大学也在持续扩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这正是 B 站用户数量能够增长的最为主要的动力。
然而这个增长的速度是相对较为缓慢的。在上市前后的这几年,平台快速笼络了大量用户,之后 B 站用户量的增长需要依靠一届届的学生涌入,并且这些学生要越来越喜爱泛二次元的文化。
用户身为学生存在其缺陷。面对众多乐于花钱但实际口袋中没多少钱且对商业较为敏感的学生,平台应当如何实现变现呢?
是不是想到了某瓣和某乎?
不过有了用户就有了一切。用户增长慢慢来,变现也可以慢慢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