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南帆谈网络空间软性符号表情包的兴盛与未来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南帆:
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表情包作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式,已经兴盛了一段时间。一张张表情生动的图片,穿插在往返的微信对话中,增添了特殊的情趣。传统信函的客套老话是“见字如面”,如今微信发放的福利是表情包 。
表情包生产快速发展,这间接证明了人们对表情包的喜爱程度,不久的将来,表情包会不会形成新型的符号体系?如同邮票、火柴花或者各种版本地图的收藏,表情包正在成为另一种来自网络的收藏项目。
一个人在微信上发出一张有趣的表情包图片,另一个人回复了一张更可笑的表情,双方你来我往,各自亮出表情包库存,力争比对方技高一筹,这种游戏和成语接龙有些相像,所谓的“斗图”取代了“斗嘴”,一些人甚至认为,没有表情包的对话很无趣 。现在,人们还想考察,这种修辞方式隐藏了多少潜力,这种修辞方式涉及哪些文化观念,这种修辞方式能否走得更远?
正在逐渐形成独异的语言风格
人们首先察觉到,表情包是读图时代的产物 。古人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 。”诸多事实表明,历史上存在另一个古老的读图时代 。可是,当表情包在网络空间出现时,相当多的图像已和“圣人”所推崇的严肃、庄重、敦厚、质朴大不相同 。众多图像体系正在共同装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图像体系包括博物馆、画廊、各种型号的照相机以及二次元空间,它们分别拥有独特的文化脉络。
表情包创意由来已久,像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就是例证。脸谱是在剧场通用的表情符号。一般来说,用红色绘制的脸谱代表忠义刚烈。用黑色绘制的脸谱代表正直勇猛。用白色绘制的脸谱常常作为奸臣的标志。诸如此类。油彩绘出了“表情”,生旦净丑相互进行组合,这已经在幕布背后规范了众多角色的性格类型,这些角色鱼贯步入戏台,脸谱制作的表情包与角色的言行举止事先构成了不变的默契。
古代戏曲承担着传统的教化功能,有着“寓褒贬,别善恶”的作用,能够激浊扬清。道德褒贬与脸谱风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呼应,这表明古代戏曲善于提炼并夸大角色的性格特征,然后将其归纳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类型。这些角色代表了一个单纯且强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非分明,爱憎透彻,会尽量去除犹豫、妥协、矛盾、宽宥与谅解等暧昧的情感成分。
相形之下,那部分孵化表情包的网络文化,无法适应如此刚烈的气质。如今的表情包是一种“软性”符号,更适合这一代人的温情与宽容,令人开怀的幽默展现出出色的智商与情商。这一代人遨游于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了独异的语言风格。
“萌”是受众多年轻人喜爱的形象风格 ,像憨态可掬的孩童一样 ,“萌”不咄咄逼人 ,而是适度撒娇 ,讨人喜欢 ,甘拜下风 。“卖萌”是这一代很多人共同认可的语言策略 。当然 ,“卖萌”大多是故作幼稚 。故作幼稚不是天真无知 ,而是以示弱的方式往后退一步 ,让棱角尖利的现实先由一批不苟言笑的“硬汉”扛一下 。
表情包可调节文字表述的分寸
许多时候,表情包能用来应对种种有些微妙的语境,甚至能处理小小的尴尬。比如不想继续微信聊天了,发一个表情图片就如同委婉的休止符。要是遇到几句华而不实的赞扬,发一个表情图片既能表示感谢提携,又能表示尊敬与谦逊 。另一些表情包常作为客气话的形象替代,比如握手的图片,抱拳的图片,咖啡与玫瑰花的图片,能避免费神地字斟句酌,情真意切尽在不言中。表情包能为单纯的文字表述增添色彩,就如同语调或口吻在对话里起到辅助作用一样;更关键的是,表情包常作为一种符号,调节文字表述的分寸,制造缓冲,削弱尖锐的气势,削弱不容置疑的果决,削弱周密分析形成的严谨 。
所以,表情包覆盖的空间,往往是相对模糊的情感中间地带,既不是大怒,也不是大悲,当然更不是大喜,往往存在些许微讽和一定的自嘲,伸出大拇指夸奖的表情包不是由衷的盛赞,而是带有若干礼仪与客套的成分,表明厌恶或者蔑视的斜眼、撇嘴并非义正辞严的控诉,而是隐含某些嬉闹的意味。当然,这一代人也会有怒目圆睁、拍案而起的时候,那时他们犀利、猛烈、刚硬、锋芒毕露。然而,当他们愤然投身于激辩,甚至山呼海啸地呐喊时,他们语言中的表情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表情包的美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追溯至周星驰的嬉皮笑脸,能追溯至金庸《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还能追溯至二次元动漫,尽管“姚明脸”“兵库北”“金馆长”被视作表情包的三个著名原型。周星驰、金庸或者二次元动漫不但陪伴这一代人度过了青春期,还给予了他们一张生动的笑脸。在他们的经验里,世界从未展现出严峻的模样。不管碰到什么,都先露出笑容再说,因为一个笑脸相迎的神情总归比冷漠或者古板要好一点。
周星驰之后,无厘头式戏谑渐渐成为普遍的美学风气。很明显,许多表情包里的笑脸没那么正经,微笑的表情包流露出某些虚伪,“坏笑”“装傻”或者“搞笑”都有着种种言外之意。也许可以讲,微信对话中张贴出来的只是表情而非真实的内心。表情包是在与外部世界对话时所摆出的一种文化姿态,真实的内心隐藏于用另一种语言叙述的故事里 。
人类文化中的深邃内容表情包无能为力
表情包十分流行,表情包的教学课程随之产生,各种制作软件已及时上市,其工艺流程不复杂,找一个表情填入现成脸框就行。据说人类脸部数十块肌肉能调配出千变万化的表情,表情包只截取肌肉撑到最紧张的一瞬。所以,表情包的首要特点是夸张。
男子汉气概的不动声色变成了过时的老趣味,表情包是把不动声色改造成铺张扬厉的漫画。在现实主义美学里,不动声色是强大,是暗伤,是挚爱。相对而言,漫画是色厉内荏,是徒有其表,是虚张声势,动作过大的表情好像已经耗尽了内心的诚意。有意思的是,网络空间的表情包没有许诺言行一致。表情包是小人物玩的游戏,其作用不过是逗人开心,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言过其实。当然,这里说的小人物只是虚拟的概念。实际上,表情包的主人公常常是小动物。
统计与分析显示,人们常常乐意给小动物赋予各种有趣表情,猫是表情包队伍中的常客,狗是表情包队伍中的常客,兔子是表情包队伍中的常客,公鸡是表情包队伍中的常客,鸭子是表情包队伍中的常客。熊猫尽管体型庞大,但是性情温顺,没有攻击性,能和这些小动物在一起。相对而言,那些凶猛的大动物很难被选入,比如老虎,比如狮子,比如老鹰,比如蝮蛇,比如鲨鱼。大动物骄横跋扈,自带威严,这类风格的表情包只会让人倒吸凉气,更没人敢借神圣的龙制作表情包,小动物的特点是“萌”,一只公鸡拖着缺口菜刀气势汹汹夺门而出,这种表情包吓不住人,没人觉得强敌要来,这般装腔作势不过博人一笑 。
“这一代人”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称呼,实际上,不少年长之人并不避讳使用微信表情包,以此展现自己有着一颗童心未泯的内心,即便如此,这种修辞方法却无法延伸至某些至关重要的文本,人们很难设想,什么样的表情包能够插入经济状况蓝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法学教科书与之绝缘 。这时,人们必须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只是在文化边缘徘徊,它没办法涉猎正统的思想,也无法涉猎正统的学术。
文学可行吗?鉴于表情包生产源源不断,人们或许能放纵一番想象:未来网络文学是否会出现完全由表情包构成的叙事文本或者抒情文本?对于表情包制作而言,喜怒哀乐的表达都已涵盖。然而,至少在当下,这种修辞方式与文学仍有很大差距。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从李白、杜甫的作品到如今众多现代诗人的作品,能不能在不同诗行的缝隙留出空间来安放表情包?要是不愿意破坏“诗意”,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相似的情况在小说领域也会发生。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能向表情包开放,就连带有相当戏谑风格的《阿Q正传》也不可以。对于种种严肃的主题,表情包是没有办法的,要是没有造成损害的话 。
迄今为止,人类文化中最为深邃的那部分依旧寄存于文字符号,其他符号体系远远没有获得充当真正竞争对手的资格。“读图时代”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概念时,这个结论意味深长。
自由插画师左加菲:
“汉服妹妹小四月”是如何诞生的
微信表情包是我们每天在微信里都会用到的,它已融入每个人的社交性格特点,成为大家网上交流的一种媒介以及形象外化。我一直保持着绘画爱好,自己也曾想过创作一套表情包。最近,这个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社交软件上用文字交流时,不容易表达出情感色彩,我们常用“哈哈哈”“嗯嗯”“哦哦”这类叠字方式来表达情绪,还常出现一些网络流行语,像“豪横”“奥利给”等来辅助表达。借助表情包进行图像化表达时,选择更丰富,从高频问候词句到日常情绪、群聊场景,都有各式各样的静态或动画图片表情。卡通漫画形象逗趣搞笑,能令人心情轻松,它承担起了社交网络人际交流润滑剂的作用。
“汉服妹妹小四月”表情包 左加菲绘
为什么会产生画表情包的想法呢,是因为从小就热爱画画,喜爱视觉艺术,从某杂志辞职后的五年里,除了照顾家庭孩子,还陆续花时间学习书法、国画、摄影、插画、漫画等自己感兴趣的在线课程,期望能在自由职业方向有所进步,虽然进展较为缓慢,但也接到了一些订单,在美术方面有了一定的专业自信 。2019年开始受画友影响,也开始使用一些软件画画,经过练习磨合,逐渐体会到数码绘画新科技的便捷,画表情包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接触这件事,我发现创作一套表情包的“门槛”并不高。进入手机微信表情界面,在新品推荐栏,除了精选热门,能看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设计。很多“设计”简直是滥竽充数。所有创作者都能按平台制作标准上传表情包作品,审核通过后就能上架到微信表情商店。
记得十多年前,“兔斯基”动画表情曾风靡一时,几乎火遍全网,无人不知,其创作者王卯卯当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学习,兔斯基的巨大成功给她带来诸多商业机会,后来她前往美国读研工作,事业顺遂。微信普及后,像兔斯基这样有知名度的表情包都转移至微信平台,继续服务用户。现在,对于年轻的动画美术相关专业创作者,特别是学生而言,表情包是个不错的机会平台 ,一旦表情包形象具备足够影响力,便可以获得商业授权合作等机会 。
对我而言,尝试这个新领域是全新的创作挑战。疫情期间,居家时间大幅增加,这使得这个计划真正被提上日程。涂画草稿时,我涉及了猫咪、兔子、小女孩以及抽象卡通这些我平日里喜欢的主题。有一天,九岁女儿练习书法后剩下了些墨汁,我拿出一些宣纸画画,顺手画了一个梳着双发髻、穿汉服的小女孩,接着尝试画了“白白”“谢了”“抱抱”“困啊”等几个表情。画完后,我觉得还不错,心想如果能把源自古典笔墨的中国风带到表情包领域挺好,于是开始沿着这个人物继续设计。
“汉服妹妹小四月”表情包 左加菲绘
在进一步往表情包转化时,我察觉到毛笔宣纸那古朴自然的笔触与韵味难以转移至数码绘画里。软件绘图功能十分强大,还能够制作动态图。然而我发觉,在宽和高仅240像素的表情图片中,要呈现出清晰可见的水墨风明显是不行的。我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些自然笔触的效果,并与卡通漫画风格做了融合。
当然,在正式画图之前,需要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注册,还要仔细查看表情包的制作规范,这是必要的功课。一套表情静态图要做16个表情,动态图要做24个。认真创作要考虑用户,所以尽量选取一些符合人物特点,同时又是生活常用关联词语的表情图。人物定稿之后,画了两三天,完成了16个静态图,还完成了一些平台要求的图片,之后便兴奋地提交了。由于是在北京四月的春天完成的,所以给这个中国娃娃起名为“汉服妹妹小四月”。
经过多次细节修改,“汉服妹妹小四月”最终于六月上架。除了云淡风轻的小四月,我还打算设计一款简洁的卡通形象动态表情,其性格更加夸张,具备更喜剧化的动画情态。夏至当日,“小四月吃雪糕”的动态表情也上架了。
朋友说小四月和我女儿很像,我觉得这是难以避免的,毕竟我观察最多的小孩儿就是她,之前我还画过我们生活趣事的漫画,作品总被比作孩子,于是“小四月”诞生了,一个小目标达成了,一扇小窗开启了,我期望继续努力赋予她更多生命力,她也会给我带来新的动力与创作灵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