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魔法少女小圆相关新作来袭,探讨神秘主义与剧情关联

二次元 2025-05-17 24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们曾阐述过那位宛如神祇般的“大写”偶像星野爱,她以某种理念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各类作品之中。

まどドラ」の配信日・リリース日は2025年3月27日!『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の3Dグラフィックゲーム - 神ゲー攻略

审视日本动漫领域,我们发现动画《魔法少女小圆》中的主角鹿目圆同样具备相仿的设定。与此同时,该动画的最新改编手游《魔法少女小圆MAGIA EXEDRA》于2025年3月正式推出,为玩家呈现了2011年动画版的全剧情回顾。作为电视动画及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 叛逆的故事》的官方续篇,剧场版《魔女之夜的回天》也计划在2025年冬季于日本上映。在此背景下,让我们继续探讨《魔法少女小圆》及《魔法少女小圆 叛逆的故事》这两篇文章,分析神秘主义哲学家乌斯宾斯基的维度理论如何与鹿目圆在剧情中的形象表现产生共鸣。未读过的读者欢迎移步:

公众号的留言板块现已开启,涵盖本篇文章,诚挚邀请各位读者在作者的文章下方留言,积极参与互动。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图片

在《魔法少女小圆》这部动画的第十二话,也就是最后一集中,当画面展示出实现愿望后仿佛在宇宙中自由飘荡的小圆时,QB这样说道:

小圆啊,从今往后,你的人生将不再有“起始”或“终结”之分。你在此世间留下的证据和记忆已彻底消失。你的存在已升华至更高层次,仅剩一个抽象的概念。无人能感知到你,你也无法对他人产生任何影响。换言之,你已不再是宇宙中的一部分。

QB所提及的,小圆将那个小圆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仅此而已,它已转变为一个纯粹的理念,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魔法少女小圆》的宇宙观至关重要,同时也正是小圆被称为“圆神”的缘由。然而,若能触及俄罗斯彼得·邬斯宾斯基(Peter D. Ouspensky)的思想精髓,便会发现,该发言与这位神秘主义大师的宇宙观和维度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Peter D. Ouspensky - Autori e Autrici Tlon Shop Tlon

本文引用了QB的该言论,将其作为标题“小圆成为概念”的来源。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小圆实现了她的最终愿望,她的身体不复存在,世界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中,小圆的名字“圆香”是否就转变成了代表某种抽象或精神活动的词汇,并得以继续存在下去呢?

作者在此渴望挥洒想象之力,姑且设想我们现今所处的世界,或许正是那些昔日英勇的魔法少女们浴血奋战、所向披靡,最终换来的全新天地。试想,若我们自幼接受的“爱”这一观念,实则源于这个世界变革之前,那位为拯救苍生而献身的魔法少女的名字,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得益于魔法少女“爱”的英勇举动,世界得以重获新生,但她本人却从此隐退,魔法少女这一身份亦随之消逝。无人再提及“爱”这个名字,无人愿意将她的记忆传承下去,唯有“爱”这一名称留存于世,承载着如今我们对这个词的认知。若这真是那个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爱”所留下的唯一见证——

图片

实际上,在基督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对于“爱”这一概念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正因如此,新海诚的最新作品《言叶之庭》的标语选择了“愛(あい)よりも昔、孤悲(こい)の物語。”,这表示的是比爱更为久远的恋(孤悲)的故事。尽管在汉译的佛教经典中,诸如“因无明而生爱”这样的表述中出现了“爱”这一词汇,但此处的“爱”实则更贴近现代所理解的“依恋”或“依附”,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倾向,带有贬义色彩,与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所宣扬的“爱”观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新约圣经中有一段广为人知的经文——“神是爱”,出自约翰一书第四章第八节。在这段经文中,耶稣,神的儿子,被描绘为“爱”的化身。据此,若将上文提到的魔法少女“成为概念”这一说法进行类比,那么我们可以将耶稣视为“爱”这一理念的高度体现,并且他将这一理念传播到了那些对“爱”这一理念尚且一无所知的地方。在小圆化身救世主,拯救了全球范围内的魔法少女们并随之消失的、经过变革的世界里,"圆香"这一象征大概已经作为承载着某种高尚精神意义的符号而被延续至今。

图片

然而,关于QB所提及的“高层领域”,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领域呢?在邬斯宾斯基的理论体系里,这一领域是通过不同维度的层级结构来展现的。

在这部作品中,邬斯宾斯基详细阐述了次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在《第三工具》中深入探讨了四次元,但所研究的并非是那些神秘主义中常见的鬼魂或异次元现象。邬斯宾斯基提出,尽管在三维空间中我们无法察觉“这些东西”的实体形态,然而诸如人类所熟知的心理现象等,它们的存在或许正是那些“位于三次元之上次元”的例证。

图片

通常而言,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实际上不过是宇宙万物以三维形式呈现的缩影。这种三维特性,是建立在我们的三维感知方式之上的,换句话说,它依赖于我们的思维、神经系统、视觉以及触觉等感官器官。这种“心式生活”构成了人类本质的一个方面,要解开人类行为及其内在含义的谜团,关键线索或许隐藏于“心”的深处。(中略)我们可将“人类的心”视为一个不同于“人类的肉体”所发挥作用的第三维空间截面,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截面中的机能。(摘自《第三工具》)

在这个次元理论的框架下,邬斯宾斯基对数学中的点、线、面等概念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物理、生物以及心理等多个领域中次元演化和层级提升的观点。

邬斯宾斯基提出,意识与进化及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具体分为四个形态或阶段。首先,我们面临的是最初的混沌意识形态,这一阶段的意识尚未分化,与动物没有区别,甚至语言能力尚处于一片空白。在次元论的框架下,邬斯宾斯基将这一阶段称为第一次元。而进入第二形态后,意识和文化、语言逐渐萌芽并开始发展。语言尚处于使用“这个”或“那个”等指示具体事物的指代阶段,而名词则局限于不具备抽象特性的普通名词以及专有名词,其表现力也仅限于通过鸣叫、声响或动作来传达眼前所追求的事物。邬斯宾斯基将这一阶段称为第二次元。

进入第三阶段,思维中开始涌现出概念,此时,我们能够进行带有判断或推理性质的思考。语言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指向具体的事物,它还能够用来表达抽象的观念和思想。邬斯宾斯基将这一层次称为第三次元。

第四阶段属于宗教范畴。在这个阶段,人们能够体验到自我意识或更高维度的情感。邬斯宾斯基将其命名为第四次元。

邬斯宾斯基指出,针对这些不同的阶段,存在各自独特的逻辑体系。在第一阶段,逻辑学尚未崭露头角;而进入第二阶段,便开始出现了诸如“这是这个,那不是那个”等用以描述具体事物的逻辑观念。到了第三阶段,诸如“A等于A”、“A与非A有异”以及“所有事物非A即B”等常规逻辑学原则逐渐确立。第四阶段是印度教经典中所阐述的“汝即彼,梵我一如”的至高境界;在这一境界中,“A既是A亦是非A”等看似矛盾的命题得以成立。此外,它还涵盖了数学中的无限(∞)领域,以及乌斯宾斯基所倡导的“超论理学等于第三工具”的范畴。

图片

图片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有且无”理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其行为如同疯子。按照邬斯宾斯基关于意识发展阶段的理论,那些对赫拉克利特第四阶段论理学进行批判的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可以被视作是支持第三阶段论理学的倡导者。

在《第三工具》一书中,邬斯宾斯基对现象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是物理现象、生命现象以及心理现象。生命现象相较于物理现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象,它涵盖了物理现象的范畴;而心理现象则位于生命现象之上,同样包含着生命现象的要素。因此,在邬斯宾斯基的次元理论中,生命现象在物理现象之上提升了一个次元,心理现象又在生命现象之上提升了一个次元。

邬斯宾斯基提出,在此维度中,心与脑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同样适用。他进一步阐述道:

心灵与理智乃各自独立的实体。然而,依据我们的观察与体验,心灵的功能需借助理智得以实现。理智作为心灵认知的媒介,其存在犹如三棱镜,将心灵的光芒折射出来。亦或者说,理智宛如一面映照心灵世界的镜子,将心灵的空间映射在三维世界的某个切面之上。(《第三工具》第16章 灵魂与物质)

如同三维空间的立体影像映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心灵虽位于比思维更高级的维度,但依据邬斯宾斯基的观点,思维实则可以被视为心灵降至较低维度后所形成的映照层面。即便在思维受损时心灵亦可能受损,我们仍不应将思维与心灵视为同等重要的存在。这恰似,当镜子破碎之后,其内部所呈现的影像尽管发生了变形,但依然无法将那由镜面反射出的物体与镜中形成的影像视为同一实体。

这种心与头脑的相互关联,与物理世界中的实体与抽象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相类似。换句话说,诸如“爱”或“精神”这样的概念,虽然肉眼无法察觉,且无法明确指出它们的物理形态,但我们不能认为它们不存在。这是因为,与具有三次元特性的物理实体不同,抽象概念存在于四次元乃至更高维度的层面上。依照这样的思考方式,我们便无需将所谓的四维或更高维度的存在视为全然未知的领域。换言之,当我们仅将三维空间的物理实体视为“存在”的定义时,实际上已经对“存在”这一概念进行了局限和简化。同那些三维物理实体一样,抽象的思辨概念同样真实存在——只是它们的存在形式有所不同。这些存在可以被当成是存在于比三次元的存在更高的次元里。

因此,QB所提到的“提升至一个高级领域,仅成为了一个理念”的内涵,借助邬斯宾斯基的这一分析视角,便能够更加清晰显现。

通过《魔法少女小圆》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洞察到乌斯宾斯基的时间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维度理论,并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相似的联系。

次元论中,我们熟知的定义起点是零维,而线属于一维,面则是二维,立体空间则是三维。我们所理解的空间即三维空间,而我们存在的时间维度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即所谓的四维空间。邬斯宾斯基的观点是,这个所谓的第四次元并不总是局限于时间的范畴,实际上,在所有次元中的存在,那些位于自己之上层级的高次次元,普遍是以时间的形态展现出来的。

邬斯宾斯基在《第三工具》的第十章中阐述道,意识范围的拓展会导致时间观念的相对后退。换言之,当意识不断扩展,我们进入更高次元时,时间的范围会逐渐缩小,而我们在空间中能够观测到的已知领域则会随之扩大。于是,对一维存在而言,超越二维的维度全然是时间的范畴;而对于二维存在而言,直至二维为止,其全部均为空间;至于三维及以上维度,均可视为时间的表现。

我们可以借助《第三工具》中提供的实例,通过以下比喻来理解这个一维实体的本质。

设想有一辆自行车沿着东西走向的道路,从西往东疾驰,与此同时,还有一辆自行车沿着南北走向的道路,从南往北飞快前进。在两条道路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一座高楼耸立,遮挡了骑车人的视线,导致他们无法察觉到交汇处道路上驶来的对方车辆。若有人在彼时站在面向该十字路口的建筑物高层俯瞰,便会目睹来自东西南北方向的自行车疾驰而来,并能预见到它们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发生碰撞。

在这个比喻中,自行车象征着一次元的存在。尽管自行车本身并非完全等同于一次元的存在,但在这里,它象征着那种只能直线前进的状态,从而比喻性地代表了线性的一次元。对于一次元的存在而言,它们只能一直向前行进,对于与这条直线相交的其他存在,它们是完全无法预知和了解的。自行车若仅作为一维实体,其转弯或进行曲线运动等动作原本属于不可能的范畴。然而,当它跃升至二维世界,得以在平面上自由移动后,转弯行为便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它对同一平面内横向切入的其他存在的感知能力,相较于只能直线前进的一维存在,也显得更为优越。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将那种只能笔直前进、四周视野完全受限的自行车比作一维的实体。而二维的自行车则拥有了左右视野的功能。尽管如此,由于二维存在无法获得俯瞰的视角,它们虽然能够察觉到其他朝自己驶来的自行车,却无法预知碰撞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于是,从一次元的视角观察,这两辆沿直线行驶的自行车,实际上位于一个高出两个次元的三次元空间中。这样的观察者,能够预见到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两辆一次元的自行车将在某个交叉点发生碰撞。一次元的自行车在未知的未来交汇处发生碰撞,这一事件在时间次元中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对于从高处俯视的观察者而言,这两辆自行车即将发生的碰撞,在空间上却是清晰可见、易于观测的。因此,从一次元的视角来看,那些位于三次元的俯视者便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邬斯宾斯基提出,这种类比关系不仅在四维空间之上,五维、六维空间中也同样存在。他进一步阐述,我们通常认知的时间,实际上也包含三个维度,它们分别被称作时间的一维、时间的二维和时间的三维。

图片

图片

若以2011年上映的广受欢迎的动画《命运石之门》中的术语来类比,那么四维即时间的一维被称为世界线,五维即时间的二维则应当称作世界面,至于六维即时间的三维,则应称之为世界立体。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与海伦娜·布拉瓦茨基夫人,她在《The Secret Doctrine》一书中所倡导的“liṅga‐śarīra”(细微之身)这一理念相契合。邬斯宾斯基在其解读中提到,“liṅga‐śarīra”这一概念,指的是将一个人从诞生到离世的全过程视为一个立体的观察与考量。这种存在形式,虽然在三维物理世界中无法直接体现,但在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空间中,却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空间性的存在。

图片

邬斯宾斯基在他的《新宇宙像》里如下说道:

时间的三维构成了空间的延伸,换言之,它相当于空间的四维、五维乃至六维。(《新宇宙像》下卷)

五次元构成了时间与“线”之间的“面”形态。所有我们认知到的存在,都位于四次元的“线”上。这条四次元的“线”,对于我们而言,便是所谓的“历史性时间”。这是我们唯一知晓的时间,也是我们唯一感知和理解的时概念。尽管我们未曾察觉,但关于存在其他“时间”——包括平行时间和垂直时间——的观念却不断地涌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新宇宙像》下卷)

若将我们再次置于先前提到的单维自行车比喻之中,便能领悟到此处所指的未知路径等同于时间的流逝,且这种未知与已知的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将我们的宇宙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在时间轴上所展现的直线运动轨迹,便构成了时间的一维,这实际上等同于四维空间。邬斯宾斯基的论述中,至关重要的是他所提及的关于时间的二维特性,亦即五维空间中的方向性问题。相较于邬斯宾斯基在20世纪初创作的宇宙论,这一概念在科幻故事广泛传播的今天,人们对四次元与五次元差异的理解似乎更为直观和便捷。

图片

若以比喻来阐述,设想有位旅客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了十年前。那么,对于这位进行时间旅行的探险者而言,他经历的时间旅行,在某种意义上,已转变为可以空间观察的现象。对他来说,在这之后的那十年,只要没有与其它时间线发生偏离或转变,便成为了已知且空间化的历史。自然不用说,即便人类回到十年前,他们显然也无法完全掌握之后十年中发生的所有事件。然而,正如我们对三维空间中的一切不可能全部了解透彻一样,我们实际上只能在这空间中自由穿梭,随意地捕捉和界定其中存在的事物。通常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是难以预知、无法掌握的。但若有人借助时光机回到了十年前,那么他们所经历的接下来十年,便可以视作空间中已知的种种。于是,可以这样打个比喻:相较于我们通常所拥有的三维空间感知,那些来自未来的人们则可以称之为具备四维空间感知能力,他们能够对时间进行空间化的观察。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若时间旅行者逆着时间的潮流前行,而此时整个世界因其他事件的发生而转移到了一个与他自己所熟悉的时间轴不同的时间轴上,那么对于这位时间旅行者而言,此刻的时空便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空间形态了。也就是说,只要时间旅行所涉及的时间轴和世界线保持不变,那么对于时间旅行者而言,这个宇宙将始终呈现出一种空间形态;然而,一旦这个宇宙向其他时间轴或世界线发生偏移,那么我们便无法再以空间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宇宙了。若提及“即便在发生此类跨越不同时间轴、世界线的位移过程中,仍能对世界进行空间维度上的观察”的认知,那么这种认知的层次必然要超越上述时空旅行者所拥有的四次元意识,达到一个更为高级的、五次元的意识水平。

图片

若我们设想“魔法少女”小焰若如第十话所展示的那样持续进行时间旅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在初次进行时间旅行时,她拥有与众不同的时间感知,仿佛能将这个时空视为一种空间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只有小焰与众不同,她运用了一种四维空间般的意识来观察这个世界。自然,这种所谓四次维度的意识,其应用领域同样受到了限制,仅限于小焰所能追溯的那一小段时间,并不能实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四次维度观察。

图片

然而,若小焰在回溯后的时间轴上采取与先前不同的举措,导致新时间轴上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那么这个新时间轴对于小焰而言,便不再是熟悉的时空。在这个新时间轴中,小焰如同其他人一般,对时间的流向处于未知状态。如同两条从过去某个时刻追溯至源头点的射线(即世界线)界定了一个平面(即世界面)一般,这便构成了时间的二维空间,亦即五维空间中的方向。对于小焰而言,这个方向同样代表着时间(亦即未知的维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三次元是熟悉的空间维度,而四次元及以上则被视为未知的时空,但小焰却将四次元视为已知的空间进行探索,至于对五次元等分歧时间的理解,她与常人无异,仍处于对未知时间的认知阶段。

然而,在经历了多次来回穿梭于时光的旅程后,小焰逐渐意识到,无论她选择哪一条时间线的分支,都无法逃脱小圆的毁灭与终结。在无数次的回溯过程中,她勾勒出了那些已经经历并成为已知的时间线,同时,她的意识也在不断扩展,向着五维度的意识形态转变。也就是说,不仅是在四次元这个维度上,连原本属于时间范畴的五次元方向,对于擅长时间旅行的焰来说,也逐渐转化为了可以观察的空间形态(这相当于在三次元中,选择某个选项后所展现出的某种事态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若某位观察者能彻底囊括某一时间点之后所有潜在路径,那么便可以将随后的整个时间维度描绘为已知的存在,此时,该观察者便已超越了四维的意识界限,进而能够观测到五维空间中所有可能世界的景象。可以说,小焰在经历了多次时间跳跃后所遭遇的,便是与这种情形极为相似的状况。也就是说,这位拥有时间穿梭能力,并能对某个时点之后进行四次元视角观察的女子,在经历多次时间穿梭后,逐渐对时间的不同分支(亦即我们常说的伏笔或标记)了如指掌,甚至还能对五次元方向进行空间上的观测。

图片

邬斯宾斯基的观点提出,超越五次元的六次元是最高级的高次元,没有比它更高的次元存在。若将0次元也纳入次元范畴,邬斯宾斯基的次元理论便在第七次元画上句号,形成一个闭环。那么,这个六次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邬斯宾斯基是这样认为的:

所谓六次元,它应当是:蕴含于前瞬间的种种可能性之中,却未在“时间”维度上得以具体展现的,那些已经实现成为现实的轨迹。

这种看法可以看作是与《魔法少女小圆》第十二集中,小圆所发表的那段言论相吻合的:

如今的我,已能洞察过去与未来的种种景象。那些曾经或许会出现的宇宙,抑或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宇宙,所有的一切,尽收眼底。

因此,我已悉数明了。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小焰酱你一直为我付出不懈的努力。所有这些事实,我都已了解透彻。

图片

这里的对小的圆的认识,是指那种洞悉了过去与未来一切的无所不知的智慧,亦即常说的“神”之认知。此外,这种认知并非仅仅局限于线性时间,而是涵盖了包含过去与未来所有可能分支的广阔世界。深入拓展并积累对五维空间的理解,一旦领悟了过去与未来所有可能性的分支,意识便从五维跃升至六维,达到了全知的境界。这正是乌斯宾斯基所定义的“神之意识”,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第七维。可以说,《魔法少女小圆》这部作品生动地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乌斯宾斯基所阐述的次元理论。在此层面上,该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刻画了从《机器猫》到《命运石之门》等作品中穿梭于三维至四维,再到五维的小焰式角色,这些角色亦是当下以S/L策略在GAL GAME等游戏中寻求故事体验的玩家形象,而且还塑造了那位能够俯瞰一切的终极六维观测者——小圆。这位角色,可以说与我在前文提及的尼采“神已死”之后,动画角色Ghost这一概念极为契合。

《魔法少女小圆》的片头曲歌词中,有一段以“不会忘记曾经许下的诺言”作为开头。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观众或许只能大致猜测这反映了主角小圆的心境。然而,当剧情推进到第十话时,我们得知小焰始终没有忘记对小圆的承诺,观众对这首歌的理解也随之转变为关于小焰情感的描绘。然而,当我们从变为神明的小圆的角度重新考量这首歌曲的歌词时,我们能够从她成为神明后的视角去解读它,也就是说,这首OP的歌词蕴含了上述三层不同的意义。但显而易见,读到这里的读者必然清楚,在最终话中,成为神明的小圆已经洞悉了时间分歧下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这样的小圆,其小焰是否坚守承诺,她的未来又将如何变化,这些问题早已被洞察。因此,对于拥有全面认知的小圆而言,这首歌的歌词内容显然不再适合她的形象。鉴于此,我们还是应当将这段歌词理解为对小焰内心世界的描绘。

阿姆罗,我可以看见时间……

在1980年,《机动战士高达》初代动画剧情达到高潮的第41话《闪光的宇宙》播放期间,里拉拉曾说出了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而在《魔法少女小圆》的最后一集中,小圆所表达的那句话也同样备受关注:“现在的我,能够洞察过去与未来的所有一切。曾经可能存在过的宇宙,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宇宙,所有的所有。”拉拉的“时间可见”这一理念得以具体呈现,经过三十余年的时光,其内涵与原意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得以窥见拉拉精神至小圆手中的“伟大火炬”的传承过程(尼采《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所述)。

图片

飞得最高的少女,可以看见时间。

《魔法少女小圆》这部作品充分吸收了《机动战士高达》中“最高飞翔”的精髓。在探讨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触及到了众多作家们卓越创作活动的灵魂深处。这种感觉与我在前文提到的“有意识地探索无意识”的理念不谋而合。

百度取消外链计划成SEO圈热议话题,未来风向标解读
« 上一篇 2025-05-17
揭秘SEO三大法宝之原创,如何在互联网采集原创文章
下一篇 » 2025-05-1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