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连词法和关键词法的区别 (首字连词法和缩简法的区别)
本文目录导航:
首字连词法和关键词法的区别
首字连词法和关键词法都是用于文本分类和信息检索的技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处理文本的方式和效果。
1. 首字连词法(N-gram):首字连词法是一种基于字符串的方法,它通过分析文本中的 n 个字符的序列来识别单词和短语。
在这个方法中,n 代表一个固定长度的窗口,用于滑动过文本中的每个字符。
当窗口中的字符包含一个完整的单词时,该单词就会被识别出来。
首字连词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文本中的停用词(如“的”、“了”等),因为它们通常不会作为窗口中的第一个字符。
然而,该方法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识别结果,特别是在处理较长的文本时。
2. 关键词法(Keyword-based):关键词法是一种基于词汇的方法,它通过预先定义一个关键词表,然后扫描文本以查找这些关键词。
在处理文本时,关键词法会将文本分解成一个个的单词或短语,并将它们与关键词表中的词汇进行比较。
如果文本中的单词与关键词表中的词汇匹配,那么该单词就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词。
关键词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本分类和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因为它可以直接关注与主题相关的词汇。
然而,该方法需要预先定义关键词表,这可能会限制其在某些领域的适用性。
总的来说,首字连词法适用于对较长文本进行分类和检索,而关键词法更适用于对特定领域的文本进行分类和检索。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谐音联想法与关键词法的区别
谐音联想法与关键词法的区别?
首先用途不太一样
前者用途更广,只要能谐音,什么都能记
后者关键词法多用于母语或二语习得,即记单词用得多些
其次还有侧重点不同,
谐音联想:相比关键词法,谐音联想对所要记忆的新材料与使用的旧材料 在声音相似度即谐音程度方面要求较高,强调谐音,如较常举的例子圆周率山顶一丝一壶酒,与3•的读音几乎相同,谐音程度高
关键词法: 相比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对读音相似度要求要低得多,概念里甚至不强调谐音,说的是“声音线索词”,更强调的是视觉表象的联系
如借用一位答主的举例,用关键词法记忆单词gloom : g 哥哥 + loo( 100) + m( meter) 米 = 我让哥哥在地上爬 100 米,他非常郁闷
如果用谐音记忆法来记这个词:记成哥路亩,歌录幕,割鹿目等等等等,都离不开读音的高度相似性
书籍看过就忘?可以试试这三种读书方法
为什么说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呢?因为通过读书,能花很少的钱从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中,获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认为,一个人一生应当掌握上百个思维模型。
如何才能快速获得有用的思维模型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成甲在《好好思考》介绍三种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从书中获取思维模型。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查字典法-不读书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01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查字典法,顾名思义,就是像我们平时查阅字典的方式去阅读,翻阅封面、目录快速查找有没有我们需要的内容,然后找到内容所在的地方进行阅读。
成甲认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考以及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而不在于知识的多少。
“查字典法”这个方法虽然快速有效,但是记忆起来不牢固,容易忘记。
针对“查字典法”的缺点成甲建议与“不读书法”配套使用,能扬长补短,效果更好。
成甲举了一个自己阅读的例子: 如果只有半个小时,他是这样读书的:拿出一本书/文章,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旦发现让他感觉有趣的地方就会合上书,而这个过程基本不会超过10分钟。
剩下的时间他就用来思考,向自己提问: 成甲把时间的80%花在了思考问题上,只有20%花在阅读。
这样的阅读所取得的效果,比我们从头看到尾的效果明显好得多。
成甲老师把这个阅读方法称为“不读书法”。
这个“不读书法”让我想起了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建议的RIA便签阅读法,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与自己生活相联系,并思考有没有更多的适用范围。
每种工具或技能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也就是在它们的能力范围以外是没有作用的。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也有它鞭长莫及的地方——它不能“一个锅配多个盖”。
它只能“一个锅配一个盖”,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复杂问题它懵圈了。
有问题,就肯定有解决方案。
复杂问题可以使用系统的思维模型解决。
02 关键词法“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针对一颗“树”,是从点出发看问题。
面向整片森林,就需要用“关键词法”了。
也就是说“查字典法-不读书法”是针对书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关键词法”是针对整本书的知识架构和逻辑思维。
“关键词法”的具体步骤包括三步:首先,需要弄明白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核心问题?其次,里面有哪些关键词与核心问题有关?最后,关键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使用什么逻辑去解决核心问题?有效策略是什么?简单总结为:确定全书主旨→寻找关键词→厘清关键词与主旨的关系。
书籍的封面、封底、腰封、序言、推荐序可以找到书籍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常在书籍的目录中,我们就能找到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但是也有很多书籍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内容比较难找,可以借助网络借鉴别人的思维导图,找到核心问题和关键词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除了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关键词法”能帮助我们快速的汲取书中的核心内容,同时我们也会错过一些作者没有明说却又潜藏在书中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去读《红楼梦》,我只能知道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公卿家族的衰败,有野心的没能力,可能有能力的又不喜权势嬉戏于后宅女眷之中。
其他的暗喻、隐喻,我看不出来。
(这个举例暴露了我非常浅薄的文学修养和见识。
)那些文学造诣很高的读者们是如何阅读的呢?他们常用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法”。
03 知人论世和思想地图法对于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红楼梦》这部巨作却是隐含着非常多的意义。
除了本书之外,他们还会从作者曹雪芹当时所处的朝代、环境来进行分析理解。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即是对书籍进行全面的解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当时的处境,最后再回到书中。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分析一颗树的特点和整片森林的特点和规模、组成,我们还需要分析森林周围的气候、地理位置、地质情况等。
从多种层面去分析“为什么这片森林位于这里?为什么有这些树种组成?为什么这片的树种单一,另外一片却是多种混杂。
等等……”这样就能一点一点,一面一面画出思想地图。
“知人论世和思想地图法”是读书的第三层境界,这样才能把书读懂读透,有利于熟练掌握书中使用的思维模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写在最后对于成甲老师介绍的三种读书方法,我目前只学习并练到第二种。
个人觉得确实很实用,特别是“关键词法”,对我学习听书稿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技能的熟练掌握,离不开有目的的练习。
坚持下去,才可能看到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