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思维方式及其超越 标签化思维 两极化思维 (非黑即白思维举例)
本文目录导航:
标签化思维,两极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方式及其超越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依据社会或权威给事物贴上的标签,而非直接感知其本质,这如同通过标签了解某人,而非实际相处。
这种标签化思维简化复杂事物,将之分为好坏、男女、强弱等类别,导致人们在行为上对带有贬义标签的事物避而远之,而对褒义标签的事物充满向往甚至崇拜。
这样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它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限制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首先,标签化思维将事物简化为对立的两极,这不仅是对复杂性的误解,也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
事物往往存在多个面向,而我们仅通过标签去认识,忽略了其内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强与弱并非非此即彼,强者也有脆弱的一面,弱者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力量。
其次,依赖标签而非直接体验事物,导致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个体或事物的多面性。
标签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我们对复杂人性的深入理解,我们可能只是基于标签而非实际经历来判断一个人。
这种模式忽略了个人经历、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性,使得我们难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知。
第三,标签化思维限制了个体对带有贬义标签事物的接纳和理解。
人们倾向于避免与负面标签联系的事物或人,这可能导致我们错过发现其中价值和合理性的机会。
实际上,事物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多元因素作用下动态变化的。
常见的两极化标签如性别、强弱等,尽管表面上似乎具有明确的对立性,但事实是,人们在生理、性格和能力上存在广泛差异,不应简单地将个体归类。
性别不是限制个人行为的唯一因素,强与弱同样存在相互交织的复杂性,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立面。
超越标签化思维的关键在于放弃固有标签的束缚,通过直接接触和深入观察,探索事物的真实面貌。
这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知,摒弃先入为主的成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体验去构建对事物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到复杂性背后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面对信息时,要质疑其来源、评价其可信度,并基于个人的观察和经验形成判断。
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能够超越标签化的思维模式,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博望笔记·心理学——标签化/Labelling
Labelling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然而,从学术角度来看,标签化可以被视为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引发了许多讨论。
首先,标签化指的是对人们、事件或任何特定概念进行“贴标签”,不论这些概念是否客观存在。
这通常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观察到。
一位政治家可能处理了一系列问题,但并未有任何极端思想,然而人们却完全将他判断为“正确”或“错误”;金融机构的交易往往被描述为黑色或灰色。
一些西方媒体对共产主义的解释,通常与“邪恶”或“不民主”等感知相关联。
有趣的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对标签化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在一种情况下,哈姆雷特与他的下属讨论了丹麦的“无节操”现象。
哈姆雷特指出,丹麦人饮酒庆祝,被周边国家和酒鬼所扭曲,给外国人留下了强烈的负面印象。
此外,哈姆雷特提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会给他带来极大的恶名,尽管他在其他方面具有无价的价值。
在认知心理学中,标签化基于感知的基本过程机制。
在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下,标签化使人类能够快速地感知某个实体或概念;同时,它在解释过程中减少了认知资源。
这种能力确保了在复杂环境中的快速反应。
然而,在社会心理学中,标签化反映了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明显局限性,尤其是在额叶的功能上。
标签化过度强调了一种特定的感知方式,但无法灵活地转换视角。
此外,尽管标签化对决策确实有效,但额叶难以提供一个特定实体的整体视角。
总的来说,标签化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
但如果我们提高对标签化的意识,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那么文明的整体水平将不断上升。
“标签化”好还是不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与人交往中大家好像比较喜欢给人“标签化” 如果是通过长时间的交集或共事了解到的,较为公平公正的也就算了。
但是部分人给人贴标签,是从长相、衣着是否名牌、种族、身高、性格或别人的身体缺陷及收入等等,甚至有些人讽刺人家的缺陷长得丑什么的,总之很奇葩。
给别人贴上标签时,那么在以后的交集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因为这个标签而左右自己的想法产生偏见,会让自己在心里拒绝再去深入了解,这个人的优点在哪里,只看到缺点。
其实我也不例外,例如之前有一位共事一年左右的同事,她喜欢找我聊天,因为她已经结婚了,她找我聊的话题基本是围绕在她的家长里短方面上,很少听我聊什么,主要是她说我听,偶尔开解一下她。
她聊的是什么丈夫不体贴,婆婆找茬,妯娌不睦各种鸡毛蒜皮的事等等,其实这种事,结完婚大部分人遇到的可能性很大也常见,说白了好相处的人,怎样都好相处,不好相处的,不论是什么身份关系,该处不好就是处不好的。
其实我这人不太爱听这些,不管我以后遇不遇得到,也是真不想听太多负能量的事情,来影响我的情绪,但是想着大家在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而且都是外地的,我想她也就是想吐槽而已,找个人说说话罢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开解一下她,让她不要放心上。
其实她家里的事,我也不会掺和,更帮不上她什么,能做到的也就是听她发泄完,开解疏导一下她的心情,我觉得她比较搞笑的事,在于,她当面找我聊就算了,但如果是发微信,如文字,语音什么的,每次她聊完后会加一句,让我把聊天记录删掉。
还说聊的不要让其她同事知道,因为她之前是给另外一个同事讲过她家里的琐事,人家背后在笑话她,人家笑话她是因为什么呢,我虽然不掺和,但是也听得到其她人怎么说她的,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委屈,人家教她怎么反抗吧,她也不听,然后吃了亏,受了屈又抱怨。
举例一件她家的琐事吧,是她说过多次的,说是家里除了她还有她婆母和妯娌,还有她丈夫,但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十几个人的饭菜,都是她一个人搞定的,也没有人给她一分钱,更没有人帮手,他丈夫比较抠,在现在这个社会,平时每次给她买菜钱居然还都是50块.100块的,100块已是最大额的了。
如果平时想买个水果或其它的她钱不够的时候,还要先买,在最后要付钱结账的时候,把金额拍图发给他老公,他老公才转钱给她,对此事,我也是真的很无语了,话转前面,说的十几个的饭菜,没有人帮衬,打下手,她说早上起很早开始备菜,各种洗,各种炒,做好了,别人吃完就沙发躺,她还得吃剩菜,吃完还收拾,还不止一次这样。
她觉得很累,还被丈夫和婆婆说,不就十几个人的饭菜,有那么累……(对此我无力吐槽,我假设了一下要我的话,可能看到剩菜的时候,桌子都掀了,要么一开始不想花钱出去吃,那就大家一起做,有人帮下手,都不想做,那就花钱出去聚餐好了) 然后别的同事就给她说了,觉得累就喊她们一起做,自己也说说软话,毕竟十几个人的饭菜量也不小,要不直接不做就都不吃,或者花钱出去吃,实在不想麻烦,就自己出去吃好了,不信她不做,那十几个人都不吃饭,然后呢,人家劝了她,她说那样不好,什么矛盾会加深之类的,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事,还说自己不想和她老公过了,要离婚,人家都说她性格软弱,自己顶不起事,到哪都一样。
每次和我聊完,都说不要告诉别人,微信聊,就要我次次删和她的聊天记录,其实我觉得,答应了不说,我自然不会说,聊天记录我也不会给谁看的,或许是她给我贴的标签是不靠谱罢,总之聊完我也就删了,其实我更想她不要和我聊这些,我真的都听烦了,更可笑的是,她次次不让我和别人说,删除记录,还让我给她保证,结果一次我去茶水间接水,回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她在隔壁小办公室和C组同事聊她和我聊过的话题,真的我惊呆了⊙∀⊙!。
每次聊完整得多不相信我似的,非要保证还得删记录,我听的烦,还不如不要找我聊,而且在共事中我发现她总是那样,自己没有时间观念,托我办事,我都守约完成了,而工作上的交接关于我的事,她就拖拖拉拉,文件总是在最后传给我,因为时间紧,完成的工作,不是很好,总是害我被骂。
说白了,也是怨我自己,我知道她脾性,所以只要工作和她挂钩有交集,我就要次次早早催她,还是磨叽到最后,但人家不当一回事,觉得是我的事情,做不好挨骂是因为我的缘故,背后说我业务能力不行还怨她文件传的晚,我听到了,就给她贴的标签是“虚伪不靠谱” 其实当我听到她在背后说我的时候,我心情真的不好的觉得她很虚伪。
所以啊,我给她贴了标签后,并警告自己,远离她,标签化也不是说不好,就比如碰到烂人,给贴上远离她的标签,让自己早日抽身,也是好的。
我反感的是,在生活中我遇到过很多,因为外貌,沟通说话方式等,就吐槽别人,给别人贴标签的,例如“长得丑还好意思出来见人”“没文化”“这人一看就不是好人”“看着就像个绿茶嗲精”“自私自利”“说大话”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当然也就正能量标签啦~ 如“务实”“热情”“开朗”“讲信用”“能力强”等等正能量的 虽然这种行为没有人定义它的好坏,但是这样做了可能会从侧面影响到自己。
而且给别人贴标签,会让自己的格局变小。
所以具体的还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好, 有时候会因为通过外表打上的某标签,人们会扩散思维把想象衍生出更多不好的标签,而带来层层叠叠的误解。
之前有一个新闻是某女子深夜打车遇害,一些不了解事实的人,就在网络下留言评论,受害人活该,什么深夜打车,恐怕不是什么正经人,还有人说正经人谁三更半夜打车,对于这事来说,自然是典型错误的观点标签以偏概全。
其实最好是,不要给别人轻易下标签,更不要妄想用这个标签去左右别人的生活。
自己呢,也不要被别人给的标签所左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