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交经济兴起,花钱找人陪聊天是否合理?
“你怎么会想到订这种服务?小姐,你是不是缺男人啊?”
“小姐,你的声音好甜啊,你们是同行的吗?”
在一家提供虚拟恋人服务的淘宝店下单后,小U很快就收到了好友申请,还有淘宝店贴心的售后服务短信“不满意,五分钟内可以换人”。
在长达半个小时的直播中,店员和小U聊得天花乱坠,从俗气的情话到人生哲理,从诗歌歌曲到考研,无所不谈。店员声音清亮,思维敏捷,套路熟稔,再加上偶尔冒出来的咕噜声,让小U觉得花钱找人聊天或许也不是那么不合理。
随着各类相关评测视频的火爆,虚拟情侣、虚拟明星、虚拟动物、虚拟父母、虚拟男神等一揽子以虚拟社交经济为核心的服务进入大众视野,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在淘宝上花上几十到几百元,就能快速进入消费关系。
买卖关系的背后,不仅细分化、碎片化、情感化的娱乐营销给市场带来了活力与思考,在尚不成熟的虚拟交易体系中,迅速走红的虚拟陪伴服务不仅为大量复合型人才找到了出路,无主播机制、无正式劳动合同、平台抽成大等行业弊端也开始显现。在互联网时代萌芽、借疫情再度繁荣的虚拟关系,其动力与持久力究竟何在?
“被贩卖”关系
“我是被佛祖召唤来的?”
一天下午,从噩梦中醒来的2000后、在东北读书的罗博收到了一条略带惊悚的好友请求。这是一封来自好友的“佛系”订单。“佛系”全程为罗博念诵佛经,10元/5分钟的服务时间结束后,他迅速将头像和ID换成了清瘦性感的小姐姐。
“原来网络社交也是需要跑来跑去的,时间到了就赶紧转换角色。”
小藏是山东一名读法律的大学生,两个多月来已经接到了100单左右,因为接单率和好评率不断提升,他迅速从金牌级别晋升为“店长”,直播价格100/小时,月套餐3000/月。
在小藏的店铺里,除了文字语音吧、麦克风连线、哄睡、绿色视频聊天等服务外,和其他售卖虚拟社交服务的店铺没什么区别,还提供包括虚拟鸡、鸭、青蛙、蚊子、佛祖、唢呐、烦灵等游乐服务,服务时长有周租、月租、专享买断等。
两个月来,来小藏订餐的顾客需求大致分为两种:树洞慰藉和虚拟男友服务。甚至还有男女想申请成为虚拟情人。小藏观察到,女性顾客来这里大多是为了寻找倾诉的出口,这其实与男性顾客的需求有明显区别。
虽然女性顾客数量大于男性顾客,新顾客也往往以女性为主,但男性顾客的忠诚度普遍较高,女性顾客大多是抱着体验感下单,基本没有后续跟进。男性顾客通常“持久力”更强,会对虚拟情人专一投入,从按时聊天到按日包月,最后甚至会下线。虚拟女友成为现实女友并非不可能。
谈及虚拟恋情发展成现实恋情,小藏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不会接受未来的女朋友从事这个行业。
虚拟恋人行业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精神空虚的现实。小藏曾在凌晨3点接到一名墨西哥留学生的陪聊订单,诉说自己留学的孤独和苦闷,“大家都想找个树洞聊聊天。”小藏还接到一名大学生的深夜订单,“大家都在聊天,想找个人做伴。”
有些同事深夜还接到女顾客的订单,因为和男朋友吵架了,需要有人帮忙分析调解,当然,抱着猎奇、浪漫的心态下单的顾客也不少,想要发展一段真实感情的也不乏,其中大部分都是男性。
深谙互联网各类新兴行业套路的罗博表示,这种虚拟服务的确能给顾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他身边购买虚拟服务的朋友,基本都处于许久未谈恋爱、突然分手的状态,想通过快速进入一段加载的感情关系来缓解不适。因此,不少顾客“替朋友下单”,从搞笑的鸡鸭蚊子到“受不了谈恋爱太久的朋友”,精挑细选店员替朋友下单。
虚拟消费的“商业能力”
随着虚拟消费的诞生,衍生内容因戏剧性、新奇性、以及受众的好奇心而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比如前文提到的“姐妹订餐”,因为充满随机性,也成为一些视频创作者的拍摄素材,由此衍生的趣味视频开始在视频平台广泛传播:比如订餐多个虚拟男友/女友,拍摄不动心挑战;订餐两个不同门店的虚拟男友/女友,互相说土味情话;为不存在的好友创造身份设定,让不知情的虚拟男友/女友置身其中代入情境等等。
B站两位UP主GMH十三、糖我瓜的视频播放量均突破百万,评论数也通常在几千条。这类将私域流量公开的视频内容,往往满足了受众对于社交新奇感和不确定性的好奇心,相比面对面缓解压力,也避免了社交恐惧症人群的尴尬。
一个月后,小藏决定放弃兼职,专心备考研究生,“现在只是打工赚点零花钱,除非自己当老板,不然以后不太可能再做了。”
该平台的利润分享机制是部分原因。
小藏说,平台内部有专门的接单群,线上聊没聊完的顾客一般会续订,也有顾客在通讯录里成为普通朋友。不过私聊大多是打字或者问候,毕竟这是靠语音赚钱的职业,线下使用语音还是要谨慎。“我们也能以正常、放松的状态聊天。”
私下交易是店铺明令禁止的,但平台的分成机制却很“坑”。阿文说,他目前所在的平台分成机制是五五分成,有的平台是四六分成,平台拿走60%。按照目前市场上普遍的价格,100元/小时的直播订单,虚拟服务商能拿到四五十元的利润。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小藏认为,这个新兴行业有很多机会,但弊端也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合约的缺失。一些店家还“售卖”肖战、李云龙等虚拟明星、经典人物的社交服务——即以模仿明星的口吻和顾客对话提供服务。虚拟影视人物还好,但如果将虚拟服务上升到明星本身,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侵权还有待考量。
如果把虚拟服务放到更宏观的市场中去,虚拟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另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就是虚拟偶像领域,包括二次元虚拟人物、虚拟明星形象等等。
基于明星打造的虚拟偶像,是“盘活”艺人最核心的资源,包括宣传资源、商业资源,还有人气、流量的背景,开辟了新的维度;而虚拟二次元角色前段时间也在电商平台尝试“带货”。
日前,知名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入驻淘宝直播,用户可通过对话、合影、舞蹈视频等方式与虚拟偶像互动,人气一度超越天猫618明星榜单上的王一博、朱一龙等明星。
虚拟偶像洛天依前段时间还进行了跨境直播带货,短短一个小时,观看人数峰值就达到270万,近200万人打赏互动。据传她的场次费高达90万,超过了李佳琪、薇娅等顶级直播主的场次费。就连虚拟偶像的制作成本和设计费都高昂,普通厂商难以承担。
私域流量的机会与担忧
《网络评论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9)》指出,用户访问网络评论的场景日趋碎片化,情感需求超过信息需求。用户访问网络评论的主要动机是情感动机,其中兴趣动机、娱乐动机和社交动机是最常见的三种动机。
满足了这三个动机的私域流量无疑会让情感动机翻倍。可以看出,不同的虚拟经济变现方式背后,无论是虚拟偶像还是虚拟情侣,一是以直播带货等形式寻求变现渠道,一是依靠私域流量直接与观众建立一对一的社交服务,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代人碎片化的社交需求。
市场需求之下,这一新兴行业暗中滋生灰色地带。早在2014年,就有本土网站报道,淘宝屏蔽“虚拟情人”关键词搜索,原因是部分虚拟情人网店涉嫌色情。至今,活跃在淘宝上的相关店铺,都以各种形式回避虚拟情人的直接称呼,通常都宣称服务内容纯属绿色。
不过,据小U观察,目前仍有一些陪伴类社交服务在公众媒体平台上“兜售”边缘业务。此类服务商通常会设立多个微博账号相互联动,以大尺码私密照吸引受众,并在特定时间发布店铺内容甚至服务反馈,反复拉低虚拟服务的下限。此类软色情服务或将成为陪伴服务未来产业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目前,相比于虚拟社交服务行业依托淘宝、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拼多多、闲鱼等平台建立“买卖”入口,近年来兴起的另一个培育私域流量的新兴行业——陪伴行业,或许可以为虚拟社交服务的合法化体系化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在有正规平台且多次获得融资的陪伴产业链中,已形成由平台运营商、专业游戏教练、游戏产业游戏设备等上游产业提供消费者匹配支持和游戏服务,游戏消费者寻求游戏教练、提升游戏体验等下游产业体系构成的体系。相较于虚拟社交服务,陪伴产业体系相对成熟。
2018年,领先的辅导平台老月购宣布完成2亿元C轮融资。3月,辅导平台比信也获得IDG资本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估值达1亿美元。2018年7月,辅导平台宝鸡电竞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与班班、刀锋电竞、猎游等其他辅导平台一起,辅导行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领先的辅导平台比信公布了一组数据:平台月流水突破2亿元。
一个靠游戏产品,一个靠受众的情感需求。在C2C市场,疫情催化了私域流量的繁荣。当人们从网络生活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这些高度依赖网络世界的行业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