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2023 答案年终秀:潘妮妮谈流行文化从冲击到反击

二次元 2024-09-10 23

2023年是冲击后的复苏之年,中国与世界重回高速连接和“双向旅行”,在动荡与不确定性中,世界需要中国答案,走向世界的中国也需要新的答案。

在2023答案年终秀节目中,华东师范大学潘妮妮副教授在“新时代的文艺复兴”单元中,以日本大众文化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国大众文化产业如何在寻找接地气的民族文化叙事过程中,创造出新时代的文化产品,从而以特殊的方式抵御曾经严重的“文化冲击”。

二次元文化受众_受众文化是什么_二次元受众群体

潘妮妮: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众文化从“冲击”到“反击”。“反击”这个词其实有些夸张,但是因为要和“冲击”对应,我一时想不到其他合适的词,就先用这个词吧。

为什么我们关心流行文化的影响。

关于这个流行文化的东西,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小的个人经历。2017年我去俄罗斯旅行,背包上就挂着一个这样的东西,长得像个皮卡丘的头——皮卡丘是日本制作的动画游戏生物。有一天我去红场的列宁陵墓,竟然忘了背包上还挂着这个东西。其实按照我的性格,我会特意把它摘下来,但是当时没想起来。然后我就径直走了进去,保安,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子,突然指着我的包开心地喊道:“Pikachuu~”我吓了一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觉得这个男孩子很可爱,但又想:“嘿,这么随便真的没问题吗?”

从这么一件小事上,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流行文化符号的强大渗透力——日本符号、韩国产品、年轻的俄罗斯男子、已不再年轻的中国女子,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在一瞬间被串联到了一起。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舆论界和学界对大众文化可能产生的社会乃至政治影响有过许多讨论,大众文化被赋予了许多复杂的意义。简言之,学界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大众文化赋予商品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帮助生产国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优势,这个观点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第二种最容易引起关注的观点是大众文化的“软实力”,认为大众文化会直接冲击、解构现有的主流价值体系,或在大众文化的受众当中建构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从而间接解构主流价值观。

第三种观点其实是第二种观点的延伸,其认为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一代人、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以及从记事起就使用互联网的一代人的声音的增长,会带来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的变革。

上个世纪,当这样的观点和研究开始兴盛起来的时候,大致就是海外流行文化产品开始冲击中国市场的时候。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很多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简直就是海外流行文化输入和冲击的完美天堂。中国有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娱乐消费市场,也有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技之长,但对商业和工业一无所知的艺术家。更何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言而喻的目的,那就是“和平演变”——从你身上赚钱,让你的人做廉价的代工,顺便重新安排你的整个社会。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冲击力看起来是如此强大。

今天就拿动画电影来举例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其实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动画创作模式,也就是我们年轻时俗称的艺术片。它们确实是一种美术,一种艺术品,一种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它们曾经被攻击、被抛弃、被鄙视,但今天我们重新发现了它们的美,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比如我很喜欢这一部,《渔童》,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剪纸动画。

受众文化是什么_二次元文化受众_二次元受众群体

我们这里说的“民族文化”,不是指它所谓古老、“神秘”、或者“原创”,而是指它基本上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受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如《渔光童谣》的故事,就来自中华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是反映人民自发反抗帝国主义精神的民间传说。如果你没有反抗侵略的历史经历,可能看不懂这个内容。《渔光童谣》里的外国传教士热衷于拿中国古董,他有一句现在在网络上颇有名气的台词:“渔盆是我们国家的宝物。”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本能地觉得这个人是个小人。但在其他国家,听到这句话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有些国家甚至会觉得,这个外国传教士夸奖了你的文物,这是文化软实力,你应该高兴,他想要,就给他吧。因此,不同国家未必能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感同身受。

除了内容具有民族特色外,《渔光童谣》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的,包括剪纸、皮影戏的表现,以及非常具有民间色彩的配色。而且这种作品的制作过程是手工作坊式的,而非市场化的。这一点非常关键,所以这样的艺术电影无论内容和意义如何精湛,都必然无法抵御全球流行文化的冲击,因为来自美国的全球流行文化就是要重新诠释“民族文化”。所以两者无法共存。

90年代的时候,我记得在家乡一个很破败的工人电影院里看过三部迪士尼动画,狮子王,风中奇缘和花木兰。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要批评这些作品,它们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青春回忆。我只想说,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在表演上都强调了民族元素。狮子王里的非洲人,风中奇缘里的北美土著,花木兰里的中国人,对于这些地区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非常准确,而且模仿得非常逼真,但也只是元素而已。但是所有故事的内涵都是一样的,都是未成年的女孩,偶尔也有十几岁的少年,这些未成年的女孩健康、活泼、美丽,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自己原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漫长的旅途中与异国文化碰撞,创造出最欢乐的冒险故事。一方面民族文化元素十足,另一方面整个故事又要求主人公脱离自己原本的生活,那么这些故事在表象上越是“民族文化”,就越会遮盖原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

所以我前面说迪士尼动画强势和民族艺术电影不能共存,冲击之下我们的传统必然没落。再加上我们当时太穷,不懂动画创作的市场化、工业化,只能听之任之。这其实是市场和经济的问题,就像法国电影在市场上打不过美国电影,俄罗斯文学、诗歌也曾随经济一起遭受冲击。是不是这些文化不够好?不是,就是赚不到钱。

但人心贫寒,志向低微,我们是一个习惯思考的民族,所以迪士尼动画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思,比如我们的动画只教小孩子仇恨,而迪士尼动画却充满爱等等,中国人没有幽默感等等,这些批评和反思远远超出了动画电影本身。

1999年,我们的动画工作者向好莱坞学习了一年,做了一部动画电影《宝莲灯》。这部电影完全试图贴合迪士尼的模式,它精心挑选了一个民间传说。这个故事非常适合改编,主要讲的是家庭纠纷,所以有矛盾冲突,但又不会太离谱。劈山救母的传说,也完全可以套成迪士尼式的青春冒险故事。然后电影特意找了当时最火爆的港台歌手来唱片头和片尾,整个套路完全是迪士尼化、市场化的。

二次元文化受众_二次元受众群体_受众文化是什么

当时人们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迪士尼电影的竞争对手,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不出所料,希望破灭了。我们对此毫无办法。一个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连大学数学题都做不好。所以当这部作品失败的时候。当然,现在回头看,我们会对《宝莲灯》有更多的包容和积极的态度,但当时,它就是一个失败。毫不夸张地说,只剩下绝望。我们震惊了,我们努力去适应,努力去像对方,但我们发现,你根本没有机会。没有办法弥补那个巨大的差距。这不仅是动画电影如此,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汽车、汽油车。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面对海外流行文化的冲击,似乎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彻底投降,要么彻底反抗。其实态度都是一样的,都觉得太强了,太强了,我们追不上,这辈子也追不上。

然而今天,我们看到了一条以前从未想象过的道路。没有反抗,也没有屈服。几年前有一部现象级的动画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它之前,没有人想到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会远超很多外国大片,就像没有人想到中国的爱国动作片、科幻片能如此成功一样。中国电影票房榜的榜首,基本上再也看不到好莱坞大片的身影。这种场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意想不到的,大约10年前也没人想到。

受众文化是什么_二次元受众群体_二次元文化受众

但《哪吒》这样的作品,是对好莱坞、迪士尼的“反击”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强调大国实力对比是一方崛起,一方衰落,如“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上,中国动画的高票房、海外动画的低收入,可以算作是一种“反击”。但我认为,当代动画电影的发展,和中国很多其他成就一样,与其说是反击,不如说是我们在逐渐走出自己的路,没必要和西方比。比如《哪吒》这部作品和之前的《大圣归来》以及后来的《长安三万里》等等,如果一定要细细探讨表现手法、编剧讲故事能力的成熟度、动画工业化的能力,这些作品可以说和成熟的迪士尼产业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之所以能超越迪士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更加贴近中国观众本身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一种新的“国学文化”,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讲述中国人当下的生活,去表达中国人自己对历史或者传统文化的理解。

过去有段时间,我们尝试让擅长讲故事,但没有族群生活经验的人来帮我们讲述族群文化,例如启用优秀的日本艺术家,或是借用西方骑士故事成熟的框架来贴合我们的历史。但现在不一样了。在现在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觉得作者可能不是那么擅长讲故事,但有非常浓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俗称的接地气。在这些作品中,或许我们现在讲故事的方式还很不成熟,对自身传统的理解还显得片面或冲动。但至少,我们已经开始了。只要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的自我认同不改变,新时代的“族群文化”自然会越来越成熟。

这种改变是自然发生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反击”的效果,但并非自觉的“反击”,只是因为我们现在更愿意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要故事里反映的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无论我们在技巧、方法上如何模仿别人,我们都不会被海外文化“震撼”。

但有趣的是,现在我们平静了,却轮到一些过去攻击我们的国家开始焦虑了。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国家和有些人确实希望通过大众文化来改变中国,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或麻烦。所以现在他们当然在用镜像思维,担心中国产生的大众文化会反过来改变他们的年轻人。因此,真正关心“反击”概念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曾经认为自己代表整个世界的国家。

我认为对于当代文化来说,“冲击”和“反击”已经是过时的词汇了,应该用我们都知道的词汇来代替,也就是文明之间的互鉴。这是我在今年进博会上拍的一张照片,《原神》就出现在这里。关于《原神》,有人认为它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输出,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在模仿日本的二次元文化。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包含着非常丰富、复杂的调味料。

受众文化是什么_二次元受众群体_二次元文化受众

进博会上的《原神》展位

来源 | 底线思维

网站怎样启动优化 (网站怎样启动打印机)
« 上一篇 2024-09-10
2021 年十大二次元手游盘点:B站 三款上榜,网易腾讯各有一款
下一篇 » 2024-09-1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