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原:旅谣走红后遭遇舆论风波,原因竟是这样?
比如近日发布游戏PV后,迅速受到中外二次元玩家追捧的“国产二次元番外”《蓝星平原:征途歌谣》就遭遇了舆论风波。
据 GameLook 报道,围绕《碧蓝星起源:征途歌谣》闹剧的起因其实相当简单。在某论坛中,有网友利用各种所谓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和“泄露内容”,甚至一些 Manju 此前年会的照片,“毫无根据地”认为 Manju 的新游戏不再是一款纯男性向(或 ML(Master Love))游戏,而是疑似加入了可抽取男性角色等内容,将其变成了一款“全向”的二人游戏。
相关消息发布后,在一些论坛迅速发酵、积累情绪,并以更加主观的形式蔓延至微博、贴吧、哔哩哔哩等平台,迅速酝酿成一场舆论风暴。
3月22日,游戏制作方漫居网络也连续发布两份声明,及时回应玩家群体的担忧。除了“启动维权程序”、“开通侵权投诉举报平台”等惯常的舆情应对措施外,在第二份声明中,甚至进一步承诺卡池中仅获取女性角色。
从目前的评论来看,虽然评论区里还能看到各方势力组队开黑的盛况,但社区里之前紧张的情绪确实有所缓和。漫居网络主动放出信息,确实稳定了大部分对游戏感兴趣的玩家,事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从情绪到对抗,球员是不是得了PTSD?
如果稍微关注一些二次元游戏的话就不难发现,围绕着《碧蓝星起源:征途歌谣》的争议在近几年的不少二次元产品中都出现过,基本上是每一款新游戏上线前必经的一场“雷雨”。
不过,类似的涉及玩家分裂、性别对立的争议在游戏上线前就时常发生。如今《蓝星平原:旅谣》PV才刚刚首次公开就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在GameLook看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
首先自然是游戏制作方漫久网络的独特性,其与勇者网络联合制作的《碧蓝航线》在二游市场可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而这款产品对于男性向的集中度可以说在二游市场独树一帜,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玩家的高度认可。
而在很多其他的二手游戏中,哪怕是“ML”一词起源的《FGO》,虽然也有后宫等元素,但大多数游戏社群的玩家构成,从BL、Yuri到Fury、Alchemy等等,往往都很复杂。
但《碧蓝航线》就不同了,基本上除了“ML”,或者说比较受欢迎的纯爱元素之外,其他一切,包括百合,都被国内玩家群体经过多年的反复斗争所淘汰。
其次,今年年初的《少女前线2》事件,让国内二次元玩家的情绪更加激化,让不少人一有风吹草动就心神不宁。GameLook不会对《少女前线2》事件做过多的赘述,但从《碧蓝星:征途之歌》相关事件的评论区,可以看出相关事件确实影响深远而广泛。
最后,可能是GameLook的一个阴谋论,或者是部分同行的合理猜测,那就是整个事件都是由友好竞争对手推波助澜的,就像当年的《原神》一样。
《蔚蓝星平原:旅之歌谣》可以说是继《原神》之后,二次元游戏市场中代沟最小的新游戏之一。
在GameLook此前关于去年新2D游戏市场几近全军覆没的报道中,其实有一个点比较少被提及,除了同质化等问题明显之外,去年不少新品在产品质量和体量上,与米哈游的《崩坏3》等游戏相比,存在巨大的代沟。
从这个角度来看,《碧蓝星起源:旅之歌谣》目前展现出来的品质和质量,其实不仅对一些已经发布的二次元游戏构成了威胁,而且对很多还在等待上线的二次元游戏新项目也构成了威胁。
换句话说,由于市面上有更好的产品,在经济环境艰难、大家捂紧钱包的情况下,玩家们并不太愿意为一款明显质量相对较差的产品买单。
而且由于有些竞争对手可能一时之间无法跟上技术,利用已经愈演愈烈的舆论来打压竞争对手的名声也是常有的事。根据 GameLook 多年来的观察,这种手段并不罕见。
社区可能是宣传机器,也可能是定时炸弹
在谈及国产二次元游戏时,GameLook其实很喜欢米哈游创始人兼总裁刘炜之前说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喜欢二次元?因为我们喜欢沉浸在二次元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要付费?因为我们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我愿意为她付费。这种付费的冲动和当时的主流游戏正好相反,主流游戏都是强势PK,因为仇恨而付费。我们自己做的二次元游戏,是为了热爱而付费。”
这句话其实透彻概括了二次元及相关游戏的商业模式,以及社区和市场形成和繁荣的原因,那就是“热爱”。
一个因爱而诞生的共同体,为何近年来却饱受争议、闹剧、恶评、对抗的困扰?除了人性中的贪婪与不安全感,导致“非我之人必有异心”的情绪外,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些文化与地域特征。
你会发现,近年来中韩玩家之间围绕ACG游戏的一些热议事件,在欧美市场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当然,同样,我们对欧美很多与游戏相关的争议也并不是十分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述的《少女前线2》中,无论是游戏剧情引发的争议,还是一些疑似私货的行为,中国玩家群体的情绪其实是欧美玩家所不理解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兔女郎”事件,让miHoYo和Yostar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困扰,国内外的情绪颇为矛盾。
围绕该游戏的争议甚至在Reddit上引发了讨论,一位欧美网友发帖称,“为什么中韩玩家(以及程度较小的欧洲玩家)对抽卡游戏中的某些闹剧/争议如此热衷?”
从标题不难看出,很多欧美玩家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到很多中国玩家是在表达自己合理的想法和诉求,直接把整个事件定性为一场网剧。
GameLook 认为,这种对同一款游戏产品或者类似情感事件缺乏同理心的情况,部分原因在于社区和社区文化。
与海外市场庞大而多样的社区不同,除了Reddit、X等主流平台外,基本上每个地区、国家、游戏产品、亚文化圈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社区,玩家分布相当分散。
一方面,国内平台数量有限,基本只有微博、抖音、贴吧、哔哩哔哩、知乎、NGA等几大平台,以及各大游戏公司为了更好地利用社区流量、积累用户而设立的官方社区(如米家游戏),此外二次元玩家相当集中,规模庞大。
QM数据显示,米友社2023年9月月活跃用户将近2000万
再加上参与者数量庞大且高度差异化,这会产生特殊的影响。
首先,由于第二方游戏本身缺乏游戏内社交和交流的渠道,大量玩家的社交需求只能发生在游戏之外,随之而来的关于游戏的讨论也只会更多地发生在公众平台而非游戏内部。
有公频等功能的二手游戏可以冲淡不少玩家的不满
即便有些产品的表现没有那么不堪入目,但在负面情绪的影响和放大下,原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用户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转发或者一句简单的评论,游戏负面舆论的雪球自然就会越滚越大。
此外,社群数量较少,参与主体较为集中,舆情事件一旦发酵,传播和影响将极其迅速和广泛。因为没有“小圈子”这个概念,全国很多事件基本“无事生非,一事轰动”。
玩家为热爱付出,厂商被热爱所困
当然,面对目前二次元游戏普遍遭遇的“暴雷”或爆炸性舆论环境,很多参与其中的玩家或许会觉得自己是在为游戏的长期健康发展争取合理的权益,甚至更为高尚。尤其是一些手上已经有成功二次元游戏的“老二次元团队”,他们会迫切希望这些公司能借着自己老产品的地位推出新游戏。
比如说《蔚蓝星原:旅途之歌》的各种节奏,很多玩家其实都是按照《碧蓝航线》的标准来要求这款新游戏的。
且不说这是人之常情,根据抖音今年年初发布的《移动游戏白皮书》显示,71%的现代手游玩家希望体验一款自己信赖的发行商的游戏,更愿意向玩家推荐关心游戏迷的产品,73%的现代玩家希望玩一款懂玩家的手游。
GameLook 并不想否认此举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事实上很多人原本就认为一些老牌二次元公司应该是懂他们需求的厂商,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我想让游戏发展得更好”,这其实也是对二次元世界“热爱”的体现。
但俗话说,太多和太少都不好。如果玩家太喜欢一款游戏,它可能会成为游戏公司陷入困境的窠臼。
因为爱得太深,玩家可能会变得过度敏感,而过度敏感就会产生焦虑,产生敌人。只要有一个玩家因为焦虑而在心里制造出假想敌,并在公众平台上获得共识,这个共识就会迅速团结起一个群体,让他们有合法性去进行一系列的行动。
类似于《碧蓝星起源:旅之歌谣》中很多玩家担心的NTR、百合元素等问题,在游戏都还没上线,甚至游戏都还没进行测试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有什么担忧呢?
这不正是在少女前线2这样的产品的刺激下,社区本来就紧张的神经被一方挑动起来,从而形成了假想敌吗?
面对这种潜在的舆论威胁,游戏公司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大致分为两类,第一是从项目初期就与玩家社区紧密合作,从一开始就做出自己核心玩家喜欢的游戏,让玩家推动游戏开发。
例如今年1月,一款名为《Last Epoch》的暗黑类游戏销量突破100万份,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26万。
Eleventh Hour Games的研发团队大部分都是新人,创始人Judd Cobler和他的朋友们原本只是美国论坛Reddit上的聊天好友,出于对游戏的热爱,他们坚持了6年,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团队从8人发展到近90人,最终推出了Last Epoch。
Supercell CEO今年在公开信中表示,希望自研新项目能早日被玩家看到。而去年在网易支持下起步的Ghostcrawler也特别强调“玩家驱动”,很早就开始与玩家社区绑定,共同推动研发。
第二是做一款快打快打的游戏,从曝光到上线,快刀斩乱麻。比如GameLook经常提到的《回到未来:1999》,虽然游戏在测试期间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充满了争议,但从测试、舆论风暴到修改上线,相对较短的时间,其实也避免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但此举需要游戏团队对自己的产品有充分的信心,并在游戏上线前短时间内拥有充足的资源和技术来完善产品。
要知道很多新游戏在上线之前,背后的团队基本都处于疲惫状态,根本没有资源和能力继续完善产品,只能等游戏上线有收入了再慢慢调整。
当然,游戏公司也可以在上述举措的基础上,辅以严格的社区管理,运用法律的铁腕,将各类虚假信息遏制在萌芽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球员“发飙”的趋势,这几年相比前两年其实有所收敛。2022年,日本修改了刑法中的侮辱罪,不仅将诉讼时效延长至3年,还规定教唆者也将受到处罚,对其处罚措施进行了更新和更加严厉。
“任何人在不指出事实的情况下公开侮辱他人,将被处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万日元以下罚款。”
·····结尾·····
GameLook每日游戏行业报告
全球视野/深度资讯
资讯/交流/合作请添加主编微信:igamelook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