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文化与电影融合发展:探索产业市场与跨媒介叙事的关键议题
本期
随着文化产业升级为支柱产业,漫画、动漫、游戏在中国文娱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受众群体的扩大、进口量的增长、互联网资本的涌入,都让二次元隐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凸显出来。围绕特定兴趣聚集的青年社群、大众话语与服饰所形成的外在标签、“耽美”、“宅男”等独特的内在概念,都代表着一种悄无声息地影响、改造主流文化的二次元亚文化逐渐兴起。
在二次元世界呈现耀眼扩张的背景下,本次“二次元与电影”论坛聚焦中国电影与二次元融合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无论对于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至关重要。如何理解二次元文化与审美定位;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拓二次元产业市场,利用丰富的IP资源完成跨媒体叙事和全产业链的构建;如何建立动画电影美学与二次元改编真人电影范式;如何借鉴日本、美国二次元与电影的发展经验,探索中国二次元与电影的协同发展等,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楚如(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博士生)
导师评语
张宗炜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次元”作为电影IP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新现象,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次论坛的主题十分新颖,据我所知,这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举办“与电影”专题学术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当代电影》刊物理念的“当代性与学术性”以及青年学子积极回应当前热点话题的理论热情。
纵观本次论坛提交的20余篇论文,可以看到多学科参与新兴话语体系建构的优势明显。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调动多种理论武器,选择合理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路径,为论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同学以文化场论、符号研究、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等“宏大理论”为依托开展研究,提升了“二次元”新概念的学术价值;有的同学从技术、媒介、产业、美学、观众等不同维度切入主题,丰富了“二次元与电影”的研究内涵;更多的同学运用改编理论、叙事理论、类型理论等,通过具体案例对主题进行剖析,就“二次元与电影”的美学关联、跨媒体叙事、创作策略、人物塑造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总结创作实践中的普遍规律,搭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对话交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有同学以美国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美国科幻电影、《美国队长》三部曲、《超能陆战队》、日本动画电影等为研究对象,以比较的视角探索二者之间的二次元文化身份,体现出“外来物化”的学术勇气;也有同学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功能转型进行研究,对“王先生”、“三毛”等经典中国动画人物进行专题研究,体现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土化学术立场。
参加本次论坛的博士生学术背景多元,除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电影专业博士生外,还有艺术学理论、文艺学、美学以及新闻学、动画艺术、新媒体等专业的博士生,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协作有助于拓展研究空间,丰富研究视角。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文字到跨文本,电影的每一次重大跨越都离不开技术、文化和产业的发展,这几乎让电影无法定义。从动画、漫画、游戏等文化形态的传播,到互联网一代的崛起,二次元文化与电影的结合,改变了电影题材过于集中带来的审美疲劳。此后,很多以IP或二次元为标签的电影在市场上屡屡出现,形成一股独特的热潮,有些更是实力强大到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可以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当这种情况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时,电影行业需要反思,大喊几句、踩在脚下、贬低它一文不值当然不行,但一味的赞美、安抚它也不行,泛泛而谈更是毫无用处。好的二次元电影,对原有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意境的把握和体现,往往具有由表及里的特色。创新是电影的生命,想象力和再创造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创造是超越任何解释的。
对于二次元与电影的描述与探讨,真正展现了电影与新媒体结合的净化与复活力量,也证明了电影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动态开放概念,人们无法也不需要对不断移动的电影设计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形而上定义。面对电影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维度的事物与场景、维度墙,才能试图打破维度墙的隔离。电影或者笔者所说的“大电影”,可以说是在特定的主客观历史条件影响下的一种建构,是任何一种代表着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接受的话语活动。新语境下大电影的新条件、新范例不断涌现,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二维审美的融合,让大电影在美学、产业和文化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但电影并不因此而具有了超历史、普遍和永恒的本质,电影是发展的,现在如此,未来亦然。
潘华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继2015年“二次元”魔力首次亮相电影界、“二次元经济”概念成型后,“第二十二届华语电影学博士论坛”上关于“二次元与电影”的探讨,可以说是学界对新话题的一次快速回应。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当下,论坛议题不仅紧扣当下产业与理论热点,也彰显了“博士论坛”的前沿与年轻气质。
二次元的年轻化文化特征,让年轻医生更容易做科研。除了展现出逻辑分析能力,本次论坛上的年轻人在论文和演讲中,也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学术研究很酷,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温暖——这是年轻学者的天然优势。
由于形式和理念的差异,二次元世界与电影之间无疑存在着“兼容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博士生论文中体现得还不够。理论不是实践的背书,批评的声音不应被鼓励的掌声淹没。抛开美学和文化问题,我仅从我个人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创作问题:电影创作中涉及的二次元世界,不可避免地被青年创作者以符号化、观念化的方式运用,干扰、弱化甚至掏空叙事,有哗众取宠之嫌;创作者亟需相应的理论指导,更好地实现二次元世界与电影的兼容性。
除了“写”以外,“说”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演讲不仅在政治、社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在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学术领域,作为重要的理论文本,不乏学术论文的演讲。学术演讲往往能更简练地表达理论核心,更及时地切中理念热点。总体来看,演讲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大部头书籍。西方人如罗素、萨特、詹姆逊,中国人如鲁迅、梁启超等都擅长学术演讲。青年医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力军,更应注重学术演讲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一下我的期望,希望电影学博士论坛能够凸显博士生自主性和学术自由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让导师看到更多的交锋和辩论,毕竟真理诞生于自由,通过辩论才变得更加清晰。
精选论文
“囚犯”:
二维世界的连通性和平行结构
艺术
郭春宁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36页
文章摘录:
二维文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平面的表现形式,但实际上却揭示了人类社会深层的社会结构和代际文化差异。
加来道雄博士在《穿越时空:穿越平行宇宙、时间扭曲和十维空间的科学之旅》一书中,从神秘学的角度分析了“维度”之间的缝隙和关系。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拥有神一般的力量?”答案是:“来自高维世界的人。” (3)他用很多有趣的故事来证明这个答案,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关于“神奇的营救”:在一个完全密封的监狱里,“囚犯”无论怎么移动都无法逃脱为他设置的“禁锢”。然而,这个“囚犯”却突然消失,狱卒们对此人的神秘失踪感到惊讶。这个故事揭示了“囚犯”和“监狱”都存在于二维世界,神秘的营救者来自三维世界,在二维世界难以实现的“越狱”对于二维世界的人来说是小菜一碟。只要三维世界的“营救者”轻轻一拉,二维的“囚犯”就会神秘消失(见图1)。
图 1
我们可以用这个经典故事来推断二维世界的体验。正如低维世界的人无法想象高维世界一样,习惯了三维世界的人也无法理解所谓二维世界中一些人身临其境的思考和体验。“二维世界”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与所谓的“三维世界”呈现出了维度的差距,从而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维度世界的沉浸式体验。
论二次元电影的美学
艺术
赵毅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38页
文章摘录: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侠归来》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口碑驱动的“自来水”现象推动影片票房稳步上升,电影衍生品的销量也较为理想,可以说,国产动画电影在业界取得了久违的成功。虽然这一成功类似于孤例,但国产动画电影的观影热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影响到了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实属罕见。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和学术界对动画电影从冷落到认可的转变,其实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审美诉求转向和不断提升的体现。
二次元概念与文化于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开始兴起,本身就承载着战后日本通过动画片海外传播实现国家文化形象正向输出的使命。《火影忍者》等长篇连载的成功推广,让日本二次元文化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众亚文化。虽然美国、法国、捷克等动画强国也在拍摄制作颇具影响力的动画影视作品,但地理上相近的韩国、台湾、香港每年也产出相当数量的动画游戏产品。大陆也出台了“原创动画扶持计划”、“国家动画精品工程”等一系列针对国产动画产业的扶持政策。但被观众认可的所谓“二次元文化”概念,依然是以日本动漫文化为出发点和核心主体。
第二维度和电影:
媒体文化领域及战略产业格局
艺术
王冠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40页
文章摘录:
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其在电影界引发的行业现象,与2015年上映的两部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和《大圣归来》息息相关。前者解构了时空逻辑,混合了美国超级英雄大片、日本动漫电影和中国言情剧等诸多元素,整体具有游戏化、狂欢化的特征;后者依托社交网络上强大的“自来水军”自发影响力,观众不仅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有趣的文化消遣,还融入到生活中,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试图还原、体验作品本身。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纷纷加入到娱乐消费中。两部电影以高能的方式引发了中国二次元电影发展的高潮,说明了一个事实:从“二次元居民”到电影观众的转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电影文化场。伯明翰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曾说:“媒介话语并不呈现意义,而是在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中产生意义。”(2)如果我们认识到电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媒介,就不难理解霍尔所说的“意义生产”,也就是建构在特定文化场域中的“意义生产”。因此,对于当下的电影生产而言,观看主体发生了转移。以年轻人为主的一批“二次元居民”引发并带动了其他观影群体,最终建构了新的电影文化场域。
二次元文化对当下中国电影审美倾向的影响
艺术
叶凯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42页
文章摘录:
在早期从日本成功引入中国市场并获得广泛影响的《数码宝贝》《美少女战士》《名侦探柯南》等二维动画作品中,人物的二维属性特征首先形成。作品中的角色多为男孩女孩,故事发展围绕人物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关系展开。人物身体的审美设定一般为:头部占据身体夸张的比例;黑亮圆润的大眼睛露出无辜的表情;骨瘦如柴的纤细女孩定义“卡哇伊”的可爱形象;以动物、玩偶形式出现的同伴们也保持着“幼”龄的模样。随着对日本动漫作品有着深刻记忆的观众群体不断壮大,中国电影通过工业化融入动画电影类型,形成新的审美潮流。 2015年上映并斩获巨额票房收入的《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中国电影,虽然采用3D形式,但受到日本传统2D动画的形象特征影响:《捉妖记》中的小妖胡八与《数码宝贝》中的数码宝贝形象相似,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颠覆性地将唐僧“篡改”成二次元风格的“萌娃”唐僧江流儿形象。童真唯美的形象不仅限于动画领域,也超越了“次元”的界限,渗透到了被定义为“三次元”空间的现实电影作品中,如电影《小时代》中,年近30岁的女演员杨幂、郭采洁换上类似日本动漫作品中的校服,扮作高中女生,处处透露着小女孩的表情、动作和情绪。从市场反应来看,受二次元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幼稚化”审美潮流无疑是成功的,这从《小时代》出演的那些具有少女形象与气质的女明星的火爆便可见一斑。
二次元与电影的跨媒体叙事及其美学新变迁
艺术
张默然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44页
文章摘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信息转换的技术鸿沟不断被消除,加速了媒介的渗透与融合。在此形势下,国产原创动画电影也在动画、漫画、游戏等二维媒体形态中转化和传播,出现了大量跨媒体叙事现象。例如,由网络游戏发展而来的《锁国》系列、《赛尔号》系列、《龙之谷》系列;由热门电视动画衍生而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小猪佩奇》系列;由畅销漫画改编的《鬼包》、《麦兜》系列等。这些动画电影围绕一个核心叙事文本,通过叙事载体的转换,在媒介传播中构成了二维世界与电影相互指涉的叙事体系。
二次元与电影跨媒体叙事的规模与影响力日渐扩大,核心叙事文本得到观众广泛认可,从而生成具有增值效应的文化符号——IP。这与以作品为中心的传统电影产业向以IP为中心的新型电影产业的转变相契合。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创意开发动画电影确立了IP先行的运营理念,让IP贯穿于制作、宣传、放映、形象授权,以及后期的衍生产品设计。例如,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虎跃》在上映初期就以电视动画、网络动画、漫画等形式积累人气,打造出大众文化符号,随后又在游戏、真人电视剧、舞台剧等多媒体互动中延续核心叙事文本。这种“强衍生”的产业模式,将动画电影置于整个产业链的节点,改变了传统动画电影的叙事惯例。动画电影《龙之谷:战争黎明》是网络游戏《龙之谷》的前传,而《锁国2:圣龙的愿望》的叙事延续了游戏的剧情发展,揭示了游戏中已经设定的故事。故事悬念处在游戏与电影跨媒体叙事的共生关系中。动画电影叙事的非中心性意味着理解电影叙事文本的意义需要动态、多元、开放的互文视角。
浅谈“奇观”电影中二维美学的渗透
——谈《西游记之孙悟空大闹白骨精》中的人物造型
艺术
庞博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46页
文章摘录:
与注重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二维艺术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虚幻、非真实但又生动可感”(2)的审美风格,具有明显的“前卫、时尚、风格化”特征。这种带有浓厚后现代意识、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色彩的审美观念,正在极大地启发当下主流电影创作实践——“动画二维的审美趣味正在严重影响电影的视觉美感。”(3)
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打工记》(以下简称《三打白骨精》)再次印证了这一结论,作为同一创作团队的《西游记之孙悟空打工记》的“姊妹片”,这部电影在视觉效果上较前作有显著的飞跃。影片受到二次元文化的影响,与二次元美学的互动,对二次元美学的有机吸收与灵活运用,使其在影像风格上令人耳目一新。在人物造型上,《三打白骨精》在尊重类型片经典造型模式的基础上,呈现出“归化”、“概念化”、“扁平化”、“耽美化”、“游戏化”等二次元美学倾向。
跨越二次元的边界:
弹幕电影、参与式文化和未来观众
艺术
周旭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49页
文章摘录:
弹幕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景观,其出现是“次要”文化成功渗透到主流消费文化的结果。然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此都了解甚少,对新事物总是存在一些误解。其实,如果我们把弹幕电影放在整个电影媒介发展的谱系中,就会发现弹幕电影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电影营销现象,其中还蕴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因此,本文拟将弹幕电影视为一种新媒体形态,从媒体融合、参与性文化、观众主动性、观众角色等维度,探讨弹幕电影出现的文化诱因及其对现有观影模式的重要影响。
漫画电影IP多领域发展策略
——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为例
艺术
白小青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51页
文章摘录:
在漫威IP这个大领域中,漫画是原创IP创作的载体,电影、电视剧、游戏等都是跨界IP发展的产物。漫画是超级英雄IP诞生和繁荣的天然优质土壤,绝大多数超级英雄IP都源自漫威、DC出品的美漫,漫画制作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通过不断试错不断完善,使得人物和剧情逐渐成熟和成熟。20世纪40年代,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等老牌超级英雄人物进入漫画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市场培育过程。1941年,二战期间,美国队长漫画首次出版,美国队长用铁拳重创希特勒,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美国队长迅速走红,二战结束后,美国队长作为主角或配角出现在漫威出版的60多部漫画中。他反复出现、死亡、重生,并四次被改编成电影。在这个过程中,超级英雄的形象越来越完整,各种英雄不断涌现,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符号需求。每一个超级英雄IP都在漫画产业中竞争,有的成为赢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有的成为输家,被市场淘汰。漫画产业为超级英雄IP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美国超级英雄文化中,没有几十年成长起来的漫画帝国,就没有如今繁荣的电影宇宙。
第二维度的前传和跨时间性的证明
——以“王先生”和“三毛”的二维形象为例
艺术
焦世刚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54页
文章摘录:
1928年创作的《王先生》连环画,1934年被天一公司改编成电影,成为把二维世界带入电影三维空间的重要尝试。《王先生下乡记》(1934)、《王先生过年》(1935)、《王先生英雄传》(1936)、《王先生生财之道》(1937)、《王先生吃饭困难》(1939)、《王先生与二房东》(1939)、《王先生与三房客》(1939)、《王先生的生日》(1940)、《王先生夜访殡仪馆》(1940)等(1)成为中国历史上放映时间最长的喜剧电影。作为一部改编自漫画的电影,凭借漫画大批忠实粉丝,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收入。第一部《王先生》就赚得了投资的20多倍:“当时叶浅予的漫画《王先生》很火,于是汤杰就把王先生的故事搬上了银幕。《王先生》上演后,生意红火,一部片子收入十几万元,而电影成本只有四五千元。”(2)为了完全符合“王先生”的形象,汤杰不惜剪掉满头的黑发,甚至不惜拔掉两颗漂亮的门牙,从此,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活着的王先生。这和现在二次元宅男的行为高度相似。
论坛摘要
第二维度和电影
——第二十二届华语电影研究博士生论坛综述
艺术
出如豹雷
详情请参阅《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第157页
评论摘录:
2016年6月26日,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文艺批评基地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研究博士生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二次元与电影”。在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二次元作为跨领域的文化现象,展现出勃勃生机。在电影产业中,IP、跨媒体叙事成为关键词。在“二次元”一词的背景下,二次元研究深入到电影与媒体研究的一个新群体——博士生,并展开了一场关于“二次元与电影”的辩论与论争,以其学术精神与新潮趣味,试图感知与回应二次元给电影产业带来的产业、审美与文化冲击。
该论坛紧密围绕“ ACG和电影”的中心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ACG为电影IP”,“ ACG文化和电影美学”,“ ACG和电影文化空间”,以及“ ACG和符号研究”,论坛收到了24个纸质纸张,来自24个纸张,来自Nankai University,Zheian Inseriation,Zheian Insifers,Zheian Insivalsion,Zheian Insivalsian kyjian Instrucation,Zheian Instrucation kyjian Instrucation,纽约大学。中国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中国传播大学美术学院的Zhang Zongwei教授,研究员Yichuan,当代电影杂志总裁/主编,Zhang Wenyan,杂志副主编,Yaping Yaping,Yaping Yaping,中国艺术学院的教育学家,艺术学院的教授中国传播大学艺术学院的党委员会和中国传播学院副主任彭·温xiang(Peng Wenxiang)参加了该活动,该活动由liu ting of Chority of Chore of Corlue of Corlu and bao lecotor of Chore and bao Docor and bao docor and the ting。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