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剧情爆料引粉丝热议,二次元圈饭圈化加剧?
日前,有柯南迷在微博上公开了《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未上映剧场版剧情。
如果是真的,那大多数粉丝都会爆炸的程度
因为内容“太离谱,真的像是制作组会做的事情”,这则真假不明的消息迅速席卷了整个柯南圈,一举拿下三个热搜。柯南CP粉、路人粉、唯粉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几乎所有与柯南相关的帖子都血流成河。
或许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该爆料人很快删除了这条微博,并在几天后改了头像和昵称逃跑了。
直至第二天,相关新词条依然位列热搜榜。
但他只不过是给二次元圈的粉丝圈子增加了一个催化剂而已。
01
在此前关于柯南剧场版的消息中,粉丝们的反应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在内地上映吗”、“想看他们要拍什么科幻片”或者“主角好可怜”,还有一类是随便建个百层楼就可以了:
“到了这个程度,防守又被突破了。”
“你以为你是谁?” “你以为你是谁?”
对《名侦探柯南:鱼的影子》预告片的评论
后者是柯南CP相关新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谩骂,互相谩骂是常态,和平共处是连续的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奇迹。
甚至在浏览柯南论坛或者其他论坛的时候,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想对新一、小兰、柯南、灰原哀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你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在哪个论坛;
球迷之间发生过争吵
判断发帖者所属的派系,读出气氛。具体有爱粉、岚粉、亲鸾派、柯南与爱粉派、爱粉同是亲鸾派、岚粉同是柯南与爱粉派、柯南与爱双箭派、爱独美派……等等;
即便是同一个阵营,也会有分化,一开始喜欢某个角色的人,都是一伙的,后来大家对真粉、假粉都有了定义,然后到了最后一步,粉丝圈就完整了。
那怎么证明自己是真粉丝呢?这里用的方法跟上班族的KPI一样,就用量化的手段吧:你买过自己喜欢的角色周边吗?你给他投票过吗?买了多少个?有拉票记录吗?
剧透事件之后,原本极力克制的双方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出现了在海外贴大字报、辱骂作者等极端行为。
事到如今,已经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双方都在维护自己喜欢的角色,这场辩论只不过是一场捍卫自己立场的狂欢。
另一部我喜欢的作品《犬夜叉》则呈现出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原作中,因误会而与心爱之人一同死去的桔梗,与她的现代转世戈薇,是两个看似情敌却并非情敌的少女,她们各自努力,试图击溃悲剧的根源。
一方面,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的作者真是太自由了,连如此“冷门”的题材都去涉猎;另一方面,剧情的特殊性也为强烈的抗争欲望蔓延到网上各个论坛提供了温床。
一方认为对方的CP不正统,而另一方则认为自己是冤枉钱的受害者,因此,即便是在与CP之争无关的帖子里,也常常能看到他们举枪自刎、到处宣扬征服的场面。
无论是标签、贴标签的行为,还是挑起冲突的行为,都不合理,但却无人在意。
——漫画中,桔梗和戈薇在临终前也达成了默契,两个互相恩怨又互相欣赏的主人公,让多年的纠葛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2
我们的互联网早已病态,从二次元小众圈子里的小吵小闹,到现实世界里无数的纷争。
喜欢某款游戏的玩家被统一打上“X批”的标签,玩A游戏的玩家被玩B游戏的玩家鄙视;
在主流社会眼中,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学习成绩差、犯罪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玩游戏”,是如今媒体上偶尔能看到的说法。
出了交通事故,一看司机性别,就说“哎呀,真是神仙啊,难怪”;男明星出轨,就说“国男素质低”。
在ACG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近些年国内乙女游戏圈的同人会现象。国内乙女游戏粉丝群体一直要求颇高,自然容易划分阵营,但那是因为每个人喜欢的角色都不一样,所以所推崇的内容自然也有差异。
然而,一旦各方分歧上升到派系斗争的层面,那么——
因与《恋与制作人》中为李泽言做宣传的玩家发生争执,将微博图片PS成被诅咒角色的鬼影;
有人认为,一条只提到演员的官方微博,是一个人的帖子,这条微博下不应该提到其他男主角……
也有人说,有人打架,有人打架,还有警察三五成群地出去,弄得一片狼藉,最后大家就抱在一起,一起滚进泥潭。
少数玩家也在努力对抗这种粉丝圈子化行为,大家用独特的幽默语言表达对粉丝圈子的嘲讽。
在“未定事件簿”发微博介绍游戏道具“女神之泪”后
但二次元的粉丝圈跟娱乐圈没什么区别,党争一旦开始,就永远不会停歇,火一旦点燃,就很难扑灭,然后越来越多的正常人被卷入其中,为无休止的战争火上浇油。
看久了,就连旁观者都会被洗脑: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战,为了自己心中的神圣角色而攻击,不是吗?有问题吗?
可是我真的好累啊,就想看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作品的讨论,真的很累啊。
想象中的互联网应该是一片热闹有趣的信息共享的田园诗画,但大多数情况下,现实情况是这样的:
“谁也不理解谁,谁也不想理解谁,只是大家把从哪里读到的文字复制粘贴,互相扔着汗津津的黄豆,看似热闹,其实毫无意义。”
陈述事实和真相?
好累啊!发个讽刺表情就完了。
如今,也有柯南粉丝呼吁避免党派纷争、崇尚角色纯真、和平共处,但这样的声音往往融入互相撕扯的海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认为,这是粉丝圈子文化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浮躁情绪在虚拟世界的体现。
前几天推特上的一则帖子获得了过万个赞,争吵容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很难区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干涉别人的立场”的区别。
简单来说:
如果我们花时间思考一下其中的差异,我们就不会产生诸如“可以批评 Sizeriya 不好吃吗?”之类的荒谬争论。
顺便说一下,我们小组里也进行过另一个方向的讨论,互联网的抽象性或许也是根源之一——互联网促使人们把网络另一端的群体当成抽象的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攻击。
华东师范大学一名染粉色头发的女生遭到网络霸凌,并被传已自杀后,知乎上一位自称参与了此次网络霸凌的网友回复道:“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愧疚,但后来就没那么愧疚了,就当是吵架罢了。”
如果说群体的恶意是一片海洋,那么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不过是这种意志的傀儡,心甘情愿地伤害他人,或者反过来受到伤害。
很多人都怀念2010年代的网络,微博明星可以畅所欲言,“QQ堂”玩家和“炸弹人”玩家可以融洽相处,讨论游戏技巧。
但现在,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真正的荒唐:“只有搭起几十层盾牌(多少层都可以,没有硬性规定)才能免责(或者说是自我保护,没有逃避责任的意思),才能放肆说话(友好评论,不攻击别人)(理性讨论,不挑起战争)(一会儿删掉,引起争吵)。”
如果我告诉他们,二十年后,有人会因为豆腐脑的甜度或者咸度而在网络上互相攻击,他们一定会像这位从异世界回来的大叔一样,经受住了现实的折磨,却被网友们的言语风暴打败。
网友攻击力比异世界怪物还强
读过此文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本文没有任何用意或实际建议。但是,我把这些大家已经知道的事情写下来,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再度回忆起网络上战争的硝烟。
1957 年的电影《十二怒汉》中,12 名身份各异的陪审员需要判定一名男孩是否犯有谋杀罪。整部电影都在讲述陪审员们的争论,但直到最后,电影也没有揭示男孩是否真的无罪。
但影片的主题,是那些对案件持有不同看法的陪审员——老人理解老人,移民理解移民,贫民窟理解贫民窟。这代表着他们的价值观,也可能是阻挡真相的一道墙。陪审员之间为了挣脱立场束缚而展开的审视、碰撞和竞争,是影片的主题。
电影的最后,十二个人满腹忧虑,他们并没有找到真相,只是压抑着本能的偏见,进行着一场看似毫无意义的争论。
但正是这种抑制,推动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也明白,这篇文章不太可能被任何人看到,它可能会点燃煤油中的火花,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引发又一轮的对抗、谩骂和争论。有些人可能认为这篇文章有偏见,有些人不会为之动容。但如果哪怕是少数人能多一点自我克制,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
✦
作者
✦
最后,由于近期公众号改版,
给我们评为☆星,
您可以在时间线上实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点击下方的卡片来设置星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