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后社交新贵崛起,传统通讯工具是否会被取代?
“00后不愿再用微信等传统通讯工具与父母交流”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崛起的宣言。在玩了一段时间新一代社交产品后,我有一个疑问:社交的驱动力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什么将引领主导社交产品的代际更迭?
点按“灵魂”配音按钮的那一刻,我深吸了一口气,在脑海里疯狂想象接下来要如何迎接这位未知的“灵魂”。
我和对方互相打了声“嗨”,然后气氛就安静下来了。对方应该是和我一样的新人。我甚至听到他低声嘀咕:“你在说什么?”接下来的几次语音通话也差不多。话题都是围绕着年龄和家乡,然后又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作为一个对“扩大列表”“cqy(QQ上好友)”“nss(温馨评论,帮忙点赞评论)”等新一代社交术语一窍不通的94岁“老太太”,这种迷茫与慌乱总是在尝试一款新的社交产品时出现,比如与语音匹配对象聊天时的秒如年、参加舞蹈匹配环节时的茫然、“玩YuC(语言角色扮演)”时担心自己人格崩塌时的抓耳挠腮。
即便如此,我还是满怀着对新一代社交产品的尝试欲望。相比于月活过亿、社交行为越来越直接的陌陌,依靠算法匹配的Soul、易餐等陌生人社交产品似乎更加高效、更加注重质量。更现实的原因是,我希望有一个不会被随意骚扰的社交空间。
孤独和无聊是每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在努力解决的终极问题,但往往成为无聊的一部分。不同于微信可以依赖即时通讯维持长期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从陌陌到Same,再到Soul,陌生人社交作为一个品类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产品,陌生人社交却随着时间而发生着变化。
在新社交应用的使用过程中,我仿佛触碰到了一个新世界的旧内核。针对Z世代的陌生人社交,已经成为当下“社交新贵”们让社交更加高效的一种方式,但似乎还没想出新的办法来延续它的生命。
01
小姐,您接通了麦克风吗?
语音已经成为新一代陌生人社交产品最常用的基本配置。虽然去年社交软件Monkey的快速崛起让实时视频社交的概念颇为火爆,但考虑到用户的心理接受门槛、对颜值的依赖程度、使用的便捷性,实时语音沟通似乎更受现阶段社交平台开发团队的青睐。
除了Soul,还有主打语音社交概念的APP,比如语音直播平台“嗨”、语音交友平台“软声”,以及异性恋社交平台Uki。这是模糊外在标签的另一种方式,而且用语音比用文字更贴近社交场景的需求,能向对方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Uki的“派对”(多人群聊)板块中,有大量带有语音互动诉求的“房间”,比如“唱歌鸭”、“小姐姐,可以接麦克风吗?”除了限时互动的实时社交板块“假装情侣”,Uki新上线的“语音控制”功能,几乎相当于语音版的“探探”,用户需要录制一段音频作为基本信息,然后“语音控制”页面就会随机推送其他用户的音频片段,向左滑动为不喜欢,向右滑动为喜欢。
晚上11点左右,我尝试在Uki上发一条6秒的语音消息。第二天早上7点半查看时,已有87位用户关注了我的语音消息。为了表示礼貌,我逐一打开这些用户的语音消息,尝试关注他们。不过,听着几个可能还在变声期的男生背诵网上流行的鸡汤情话,我心里很平静。
在“假装情侣”的随机语言匹配中,我与一位东北1993年出生的男生解锁了“无限聊天”。在交换了年龄、家乡、工作城市等无关信息后,对方开始问我体重、身高。我试图把话题引回正轨:
“你为什么使用这个软件?”
“这是朋友推荐的,我想交个朋友。”他很快补充道,“现在谁还用探探?”
听他讲起自己和朋友们在Uki上的“成功经验”,我想他并没有误解对方所说的“交朋友”的意思。原来荷尔蒙一直都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的驱动力之一,包括过去的陌陌、探探,还有现在的Uki、Soul。
以荷尔蒙为驱动力的荷尔蒙,也正在成为摧毁一款成熟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有力武器。奉行直截了当策略的男性用户会骚扰平台上每一位可能约会的女性用户,导致女性用户因为受到骚扰而放弃使用该产品。而被产品吸引的男性用户则会迅速转向下一个女性用户更多的平台。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陌生人社交领域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商业成功的机会,但由于荷尔蒙悖论的存在,一个平台很难与微信竞争,而只是作为建立社交关系的入口而存在,甚至很难在自己的平台上维护关系。
02
打破僵局并不容易,维持僵局也很难
一周前,我成为了一名新“灵魂人”。
这是一款以星球为概念的陌生人交友应用,成立于2015年。今年Soul获得了DST的投资,这也让它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后者被认为是全球最懂社交的投资机构,曾投资过Facebook、Snapchat,以及国内的脉脉、探探等。据媒体报道,该平台日活跃用户已达120万。
在Soul平台上,用户画像既模糊又极其清晰。注册时,Soul没有“填写用户名”的选项,头像也是从平台提供的四种不同风格的图库中选择,因此每个人似乎都带着厚厚的外在标签。
通过完成进一步的心理测试、发布个人动态,用户更加具体的性格属性和标签将会呈现。比如,在完成26道“高级灵魂识别问题”后,我的归属被调整为“博学少年星球”,并拥有主动性75%、共情力47%等详细属性。
显然,这是比探探的左右滑动更能吸引非陌陌用户的产品设计。外部标签的模糊处理让更多用户不会因为长相一般而被淘汰,内部标签的更精准划分为算法匹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价值观、兴趣相投程度高的用户应该能更轻松地聊到一起。
然而,打破Soul上的僵局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如实填写了自己的出生年份1994年,Soul为我匹配到的用户大多是这个年龄段,也有不少符合我填写的“二流”标签的00后。与前者交流需要解决找话题的问题,与后者交流则需要先打破不同常用社交语言系统之间的理解障碍。
一开始失败很正常,终于在一次配对中,我和对方以“国庆假期计划”为切入点展开对话,成功坚持了3分钟,我们才得以“摘下面具”,知道了对方的真实身份。我立即点开他的个人主页,分析出对方“1997年出生”、“理科生”、“来自重庆”、“家里有两只狗”等信息。
在Soul这样一个主打弱关系的平台上,我还是会尽量深入地了解一个陌生人,如果聊得够深,我大概不会只在电话里聊十几分钟,而是会加他微信。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此自然,就像我的前辈们在BBS上找到知己后,很快和对方互通QQ一样。
陌生人社交平台喜欢讲一个故事:不断提供各种玩法,留住用户并引导点对点互动形成关系网络。尽管无数团队提供了各种新场景或微创新的社交机制,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仍然难以买账。
03
“因为我很无聊”
作为一个典型的胖宅男,我每天的快乐源泉就是电影和傻傻的网友。说实话,我并不热衷于社交产品。然而,10月1日晚上8点,在大多数人放长假的时候,我还是捧着手机,准时进入了《wuli星球》的“化装舞会”活动。
今年年初上线的wuli星球是一款游戏社交平台。数据显示,上线四个月内,wuli星球已获得近15万注册用户,次日留存率约52%,月留存率35%。用户群体中,00后占比60%-70%,95后占比30%,女生占比57%,男生占比43%。
目前,“wuli星球”有“化装舞会”“故事与美酒”“涂鸦拍卖”“声波星球”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社交、内容、游戏、语音陪伴。创始人窦毅对各板块承担的功能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其中包括每晚限时开启、时长3小时的化装舞会活动。
当天,11个常规场地(限制男女75人)早早就订满了,只能等趣味场地的“舞会”,不需要预约,直接按时参加即可。几个趣味场地活动也是限制男女50人,一旦订满就不能进场了。
7点50分,我打开页面开始等待,在选中的“庆国庆”活动下,已经有242条留言,大部分都是表示要等待参加舞会。8点,我进入“舞厅”,置顶消息提醒,现在是“暗恋阶段”,时长25分钟,互相表达“暗恋”的人将在下一个CP个人互动阶段优先匹配。
还没等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群里已经各种留言,有人不时发来装着平台积分和金币的红包“求暗恋”。或许是当晚活动的男女比例有问题,“小王子”并没有出现在我所在的情侣房里。
因为整个活动长达3个小时,分为两个CP环节,主办方在等待期间号召和我情况一样的人一起玩游戏,而他们选择的游戏是“真心话大冒险”。我对陌生人玩的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不感兴趣,看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
游戏间隙,我溜出舞厅,加入了一个104人的“傻网友家庭”。根据平台规定,每个用户只能加入一个家庭。除了CP,组建家庭应该是00后的另一大社交爱好。这种模仿社会组织关系的活动,是青春期男孩女孩们的最爱。
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社交玩法是第一层关系沉淀,也是“吸引年轻人的引流产品”。再通过家庭,奠定平台的底层关系。这样的产品设计依然没有脱离人、圈、关系的基本逻辑。但对于无聊人群来说,这样的关系沉淀耗时太长,远远超过他们的产品更换周期。
成功加入“wuli星球”的上流“势力”后,我心满意足地回到宴会厅,等待第二场CP会的开始。配对成功后进入“情侣房”,我和另一位“戴口罩”遮住身份证的用户共同接受了主办方下达的五个任务。或许是太过无聊,所以我和搭档对前几个任务都没什么兴趣,直到一款角色扮演类游戏发布,我们俩才兴奋起来。
除了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外,“化装舞会”里再无其他精彩活动。与对方“摘下面具”,成为当晚限时情侣后,我问他:“这个活动好玩吗?”“一开始很好玩,后来就还行。”已经参加舞会一个月的对方回答了我。我问他为什么还要参加,他连忙回答:“无聊,很无聊。”
有一瞬间,我觉得这个答案很熟悉。晚上十二点,微光1V1直播间里,和我一起看《武林外传》、讨论白展堂出场的人;凌晨三点,在Uki语音上和我聊天的用户……他们似乎都给了我同一个答案。
04
为什么要交朋友?
“干嘛要交朋友,找个人聊聊天不行吗?”我的聊天伙伴梦儿在易灿上说,这也是她来易灿的原因。“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这里隐私保护的很好,有烦恼可以倾诉。”
易观创始人“纯银”在其微博账号“易观产品经理”中表示:“在设计易观时,我完全依靠直觉。经过内测,我发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人性化的社区。这里没有大V、没有KOL,社交资产平均分配,人人平等。因为‘情感’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情感连接社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快速流动的情感,以及情感漩涡中的共鸣与回响。”
2018 年 6 月上线的易餐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匿名机制和去中心化的社交体验,为小透明人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场。据媒体报道,每天有数十万用户沉浸在易餐打造的生活、兴趣爱好等话题海洋中,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推荐电影清单、撰写短片评论等。
同样,图片社交软件flow以社区概念作为切入点,类似Instagram的设计,这款应用在静态图片中添加音乐。为了吸引00后群体,flow平台引入了一大批古风、电音等Z世代标签鲜明的亚文化领域KOL,并尝试以内容社区培养用户,进而延伸至社交。
诸如“求助”、“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等与情感和互动相关的话题,都展现了易餐强烈而直接的社交属性。1.3版本更新中新增的“闪聊”系统,寄托着易餐开发团队对于“实时社交”的期盼。该板块每次会展示10张不同用户的头像卡片,每张卡片发布展示限时30分钟,代表着“此刻想聊天的人”。
每次聊天都可以更换ID的匿名系统,让我有了更大的安全感,也让我比以前更积极地在闪聊系统里寻找聊天对象。如果一次没有回应,我就会更换ID再试一次。我想对方也是同样的感受。在匿名的保护下,我发消息的用户几乎都会回复我。毕竟这里就像一个树洞,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可以在这里轻松交流,不用担心复杂“关系”的困扰。
但我渐渐发现,在闪聊上发头像卡的95后、00后似乎并不担心暴露身份,她们在头像卡上详细填写身高、体重、年龄、星座、兴趣爱好等信息,甚至乐于分享个人照片。频繁更换ID、尽量不暴露真实身份的做法,似乎只有像我这样的94后女孩才会有。
对个性和鲜明标签的追求在这里展露无遗。兴趣爱好似乎是Z世代辨别同龄人的最佳标准。从喜欢的运动、游戏、明星、作家到喜欢的电影、小说,他们都给自己贴上标签。“coser”、“JK制服派对”、“CV”、“lo女郎”、“声控”、“手控”、“锁骨控”等标签,都展现在他们对自己的描述中。拥有相同标签的人会更容易发起讨论,融入圈子。
除了兴趣爱好,通过共同的自学欲望寻找同类人也是建立圈子的另一种方式。在易餐上与我聊天的一位2002年出生的女孩,今年才上高一。她在闪聊上发布的头像卡片中写道,希望找到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能带我走上学习的不归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的海洋里,还有大量关于“互相监督学习”、“一起考英语四六级”的帖子。
寻找相互学习的群体和同伴,一定程度上是一些还在上学的新生代的刚需,也是强调群体学习的Timing合适的切入空间。团队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软件,强调社区打卡、“同窗”共同学习的理念。其中,每个打卡群都有严格的限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人将被淘汰。
注册后7天里,因为经常忘记打卡,被踢出3个群,还好每次打开Timing都会有新群推荐,今天申请加入一个新打卡群……
Soul、易观、物力星星等新生代社交产品在2018年获得了更多的关注,Z世代的成熟也被认为是当下社交市场暗流涌动的原因,“00后不愿意和父母用微信等传统通讯工具”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崛起的宣言。
然而,在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新一代社交产品之后,我有一个疑问:社交的驱动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那么什么将主导社交产品的世代更替?这就像一个无限的循环,总有人开始推出一款产品,也总有人从这款产品中挖出新的机会,因为即时通讯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但解决无聊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经拓三盛授权转载,拓三盛聚焦娱乐产业公司、人物、热点、资本,提供最专业的娱乐产业报道。
文章评论
社交产品的更迭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用户需求深度理解和满足的过程,从微信等传统通讯工具到新一代社交平台如Soul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解决无聊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也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对于社交网络的不同需求和期待。#评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年轻群体的崛起,如何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成为推动社交媒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