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青春记忆中的爱情公寓:虽背负抄袭原罪,却依然来势汹汹
作者 Cherry,电影研究硕士
坦白说,作为一名95后,我青春岁月里也曾有过《爱情公寓》的一些记忆。电视剧里描绘的生活状态——“最好的朋友在你身边,最爱的人在对面”——一度成为我这个懵懂之人为自己勾勒出的成人童话。
按理说,我对于这一系列的剧,应该是一个“情怀党”,但是当《爱情公寓》第五季回归的时候,我一开始并没有抱有什么期待。
首先,“抄袭”的原罪已经让《爱情公寓》成为众矢之的,原班人马的缺席也让人对这部剧留下了怀念之情;而相比第四季,第五季又显得太不合时宜,两部剧之间长达六年的差距,已经让原本就善变的观众们仅存的情感消散殆尽。
尽管如此,缺少了“天时”“地利”“人”的《爱情公寓》依然势头强劲,热度甚至不亚于前传。开播后迅速冲上热搜,而新角色诸葛大力的圈粉速度和B站的热血大战就是其人气的最好证明。
这部作品背负着“可耻的抄袭”的污名、“肤浅、幼稚”等标签,不仅在负面舆论中日益走红,甚至即将以同名小品的形式登上今年春晚的舞台。
从2009年《爱情公寓》第一季正式播出,到2020年新年强势回归的第五季,其时间跨度之长、热度之高,在国产剧中确实并不多见。能坚持到现在,真的全靠“情怀”吗?
说起“情怀”,早已沦为影视圈营销的最低端。似乎有了情怀,作品内容质量就无需保证,观众光是激情便会蜂拥而至。然而,一向靠情怀营销的《爱情公寓》,其实早在第四季就把情怀全丢了。
熟悉的观众会发现,从第三季开始就宣称是最终季,但结局却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当观众终于赶上第四季的结尾时,原本该讲完的故事却被Lisa Rong的番外总结草草收尾。
时隔六年,怀旧粉丝最关心的莫过于两人是否结为夫妻、如何结为夫妻。
但到了第五季,由于原班人马缺席,导演放弃了展现过程,只用了半集的时间向观众交代了大家都知道的结果,用一张简单粗暴的结婚证结束了前一段。观众最期待的情绪和人物心态的转变,只好成为画面之外的想象。
显然,怀旧党期盼已久的这个最终季,只不过是借“情怀”之名,初步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观众情怀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在第一集就流失了一大批观众,但《爱情公寓5》之后还能继续发力,显然不是靠收割情怀实现的。
魏征导演有着非常独特的商业眼光,他了解看《爱情公寓》的观众在想什么、在担心什么,也能与时俱进,把最新的“梗”融入剧情,精准抓住观众的笑点和痛点。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爱情公寓5》能时隔多年再次引起轰动,正是因为击中了观众的普遍心态。
仅此一点就填补了目前大多数影视剧的空白。
当“贤妃”CP开启异地恋,关谷悠悠去了日本,展博万语在异国他乡邂逅,而饰演花花公子的陆子乔也在步入婚姻之后“变身好男人”,这些老角色完成之前的角色使命之后,《爱情公寓》原本的情怀不复存在,自然也要开启新的篇章。
于是,被留下的张炜,就成为唯一能够衔接旧故事与新篇章的叙事按钮。
张炜在《爱情公寓》中的笑料总是让人揪心,但懦弱的性子和傻傻的正义,让他成为整部剧中最鲜活真实的人物:他志向远大,想当律师,但现实却一直打压他的理想,限制他的事业;他渴望爱情,却错失婚礼,甚至给前女友当伴娘;他不敢大胆求婚,跟吕子乔学泡妞策略,却因诚实善良屡屡失误。
这些人物性格特征在剧中看似搞笑、逗比,但比起其他人物,更符合生活中的普通人,尤其是《爱情公寓》的主要观众群体——城市生活压力下的小镇年轻人。
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今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性的心态,张伟这个角色折射出了大多数年轻人所遭遇的人生困境,他们渴望爱情却没有勇气去争取,或者在社会的重压下感到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幻想着拥有一个全能优秀的女友,主动投入自己的怀抱,给予自己人生的鼓励,也给严酷的现实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
因此,导演给张炜安排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女朋友——诸葛大力。
诸葛大力的出现,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简单,她还成就了一场划时代的粉丝圈盛事:广大男性第一次集体精神高潮,拜倒在诸葛大力的脚下,堪比女粉对欧巴的痴迷程度。甚至有男性观众开玩笑说,自己第一次体验到追星女生的刺激感。
可以看到,从霸道总裁到年轻帅哥,一向为女性观众打造的影视偶像,都开始向男性观众张开怀抱,娱乐圈单一依靠完美男星吸粉的模式,也实现了性别互换。
这并非《爱情公寓》首次开辟面向男性观众的频道,回顾第一季柔弱的富家女婉瑜、第二季美丽迷人的雨沫、第三季知性体贴的诺兰,每一季登场的女性角色都曾一度成为男性观众的理想情侣。
诸葛大力的走红是巧合吗?我觉得,与其说她是张炜的全能女友,倒不如说是导演瞄准了男性观众,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个梦幻女友。
首先,诸葛大力的选角很符合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日式风格,更贴近二次元的形象。《爱情公寓》的受众群体多为90后、2000后,而这个群体中的男性大多都受过日漫的影响。诸葛大力仿佛是一个从二次元世界里走出来的人物。
饰演诸葛大力的女演员成果,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五官干净利落,与国内知名女星相比,她的颜值并不算出众,但正是这种清新的邻家女孩气质,让男性观众对她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
可以说,达利的长相刚好符合男性观众的主流审美点。
其次,大力继承了胡一菲高智商、高学历的特点,也丢掉了她性子急躁等缺点,作为一个没有恋爱史的优质女主,居然追求失败者代言人张伟,堪称《爱情公寓》最大笑话,一个能把什么都搞砸的失败者。
大力的独立自信让她对富家子弟的追求无动于衷,不以价值匹配作为择偶标准。即便她选择的潜力股张伟屡屡失败,大力依然给予他无限的包容和鼓励。这对于刚刚开始在社会上奋斗的年轻男性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有趣的是,这样的角色如果换成性别,会不会成为玛丽苏故事中的男主角?就像最近很火的女性向小说《霸道总裁爱上我》一样,达利笔下近乎完美的女友形象,看似不那么真实,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男性遥不可及的白日梦。
不得不承认,众多男人争相争夺的“大力”牌女友,恰恰是《爱情公寓》中最扁平的人物。
纵观前几季的人物,女医生胡一菲美貌却脾气暴躁,智商极高的陆展博情商如同小学生,更别提永远解不开数学题的梅佳、逃脱不了配角命运的悠悠、无人问津的电台主持人曾小贤等配角了。这些人物之所以生动,正是因为她们身上可爱的“不完美”。大力的性格完美无缺,间接导致她喜剧效果的缺失,与爱情公寓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达利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成为了《爱情公寓》在陷入现实之后,唯一能够营造出的乌托邦。
《爱情公寓》过去模仿的是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营造的空间更像是美国中产家庭的生活,不太适合中国人。第一季播出于2009年,当时第一批90后刚刚进入大学,因此当时的观众大多是还未步入社会、对成年后的生活还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青少年。
为了避免被批评抄袭,我们在本剧里已经看不到过去美剧的影子,它要从乌托邦回归到现实世界,这也让它成为了近十年来最本土化、最接地气的一季。
此前的戏份多集中在公寓楼下的酒吧、聚会等,而现在戏份多发生在家庭与职场之间,主演们纷纷回归家庭,开始为事业打拼。
毕竟观众长大了,主角也必须长大。
不管是那些已经离开的角色还是新面孔,还是那些还留在爱情公寓的演员,他们都只是爱情公寓里的过客,人的来来往往,很像我们青春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
《爱情公寓5》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是青春的终结,更像是现实生活的前奏,剧中的主角和观众们都开始第一次直面现实与成长。
就连本季唯一一个脱离现实的角色大力,也承载着现实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当她送给张伟一把昂贵的椅子却遭到拒绝时,她并没有因为价值观的差异而感到不开心,而是开始怀疑自己没能让张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
这让观众不禁联想到她与张伟讨论爱情条件的场景,她与张伟的关系是不是更像是市面上热销的养成类游戏?
但这种游戏式的爱情练习是积极的。在大力看来,爱情应该更多、更健康地去谈,就像打怪、打游戏一样,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在寻找真爱时少犯错误。但张伟更认同传统的婚恋观念,那就是选择一个人,共度一生。
作为00后的代表,大利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更符合当下年轻群体对于爱情婚姻的普遍看法,他们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之间的碰撞,恰恰是新一代年轻人与老一辈人之间的代沟所导致的思想冲突,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看似荒谬的爱情评分制度,其实只是当代年轻人爱情心态的变相体现。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是否也存在着一道隐形的尺度?如果对方做了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对他的好感度可能就会降低。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踏入对方的雷区,长此以往,双方的感情就会在这种隐形规则下走入死胡同。
相反,我们若想维持甚至提高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分数,可能就得不断猜测对方的尺度,从而落入为对方表演的桎梏,最终迷失自我。显然,这样一种隐形的评分规则是悲哀的,甚至不如大力、张炜那种坦诚的“明码标价”。而这也恰恰是喜剧最精彩之处——直面人性的弱点,并以夸张、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爱情公寓》里的情侣大多是女强男弱的模式,而美嘉和子乔这对传统情侣,在最终季本该幸福甜蜜地生活在一起,但美嘉却患上了产前抑郁症,一向喜欢泡妞的子乔也开始专心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四处寻找工作却屡屡受挫。
剧中展现的人生创伤,多由年轻人感受到的现实生活压力所致。昔日的年轻人已长大成人,工作、婚姻、生子逐渐取代情感,成为当代年轻人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实虽然冰冷,但作为一部情景喜剧,它在触及观众痛点的同时,用积极的态度和温柔的方式为观众找到了情感的出口。
这部最终季不仅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百花齐放。随着电视行业与网络平台的深度融合,年轻人逐渐转向网络平台看电视。由此,AI换脸、竖屏剧、弹幕互动等新的观影体验形式应运而生。模式上的突破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参与感的同时,也用形式表达了当代人类的思考与关怀。
比如AI换脸,是对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反思,直面人类对科技的恐惧;而弹幕这种互动形式,不仅让观众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操控角色的快感,创作者也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让观众设身处地为角色着想,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最后用温情的方式告诉观众: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爱情公寓5》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收获情感那么简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作者抓住了观众的心理。
在城市生活重压之下,对于可以缓解压力的喜剧片的需求巨大。《爱情公寓》恰恰填补了情景喜剧的这一空白。它以契合城市旋律的节奏、热点资讯的融入、对城市人的刻画,展现了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这样一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生活的纪录片。
最终季打破了后现代成人童话的模式,用欢笑和泪水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将每个故事都打造成一篇篇小散文,用情怀吸引观众,却贩卖观众的情感需求,在贩卖焦虑的时代,更能抚慰观众的情绪、缓解压力。
我认为这正是观众需要它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