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为何喜欢日本动漫?因为有在中国看不到的东西
观看前必读:文章中的一些术语,如“同人小说”、“中二病”、“伪声”、“鬼畜调教”等可能会影响阅读。建议有兴趣的人了解一下。这是一篇不贴标签、不卖三观、没有纵观时代野心的短文。它只是想谈谈2000后很多成年人不知道的一面。
有一位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与时俱进的父亲。他经常和我讨论一些关于中国青少年为什么做这做那的话题。我觉得他把我当做一个标本来检验。那天,他突然问我: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画?”
我不知道我哪里受到了刺激。我和他匆匆聊了几句,他却强迫我写成一篇短文,好像他也想解答其他家长的困惑。
中国没有什么值得青少年看的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喜欢看日本动画?当然是因为里面有一些在中国看不到的东西。
中国没有什么适合青少年看的东西,无论是歌曲、动画片还是书籍。他们要么太幼稚,要么太成熟。我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稍微好点了。当我十三、十四岁的时候,我真的不会唱儿歌或情歌;我不能看喜羊羊或甄嬛。总体而言,中国青少年的处境非常尴尬。
日本动画里的东西很简单,却是每个青少年成长的必备因素。看到这个世界的黑暗,审视不同人的外表,关注自己的性格。说白了,中国青少年需要左顾右盼。只有环顾四周,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央视里没有,经典里没有,抗日剧里当然也没有。
日本漫画店一角
感觉自己被“看见”,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或者比你更极端,但你喜欢这种感觉——我非常了解这种感觉:
你可以玩几个小时的文字对话游戏,等待屏幕另一边虚拟女孩的问候;你可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打出几千字,甚至可以被QQ部落、贴吧里路过的一两个人所感动。浏览;你可以偷偷地把每一分零花钱都存起来,以便送给另一个并不真正认识你的人。她可能是网络文章作者、游戏主播、独立歌手、抱怨者……提示、送花、扔硬币、扔鱼雷,只是为了表达那一点点爱和感激。
还有那些插着耳机独自生活的人,那些默默将自己喜欢的角色的照片全部保存在手机里的人,那些文笔一般却努力写同人小说的人……这些人当中有渣男、烂女孩、追星族、伪君子。文学青年有时显得幼稚轻狂,有时显得愤世嫉俗,有时显得虚伪。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孤独的。
中国青少年不是这个社会的主角
爸爸听了我的话,良久没有说话。突然他又问了一个问题:“中二病”是什么?又一个日语单词。我只好解释一下这个词:中二病,意思是中二年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成人世界黑暗,会自称是公主,救世主;逃避现实 渴望表现其实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
日本漫画《中二病要恋爱》海报
然后,我回复爸爸,中国孩子并没有真正患有中学综合症。其中大多数都是世俗的、实用的。
中二病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疾病。然而,中国青少年并不是这个国家的主角。与日本或美国不同,每个人都必须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青少年是趋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但我们从来都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很多时候,我们被养尊处优,养尊处优,但我们的内心却是荒芜的;我们被星星包围,却感到宇宙无比寒冷和孤独;我们感觉自己被关心、被重视,但我们说的话……好像从来没有真正被听到过。
都说中国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的,他们穿得好,吃得好,而且养尊处优。不幸的是,他们只是傀儡皇帝。谁会真正倾听他/她的想法?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感叹皇帝的造化吗?
中国孩子并不是没有中学综合症。他们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豪,偶尔也会爆发出英雄主义。然而,中二病是一种“奢侈”疾病,是一种“药物非常昂贵”的疾病。一个缺乏发声信心的群体,就没有发声的资本。以我个人的观察,中国孩子很少表现出明目张胆的反抗,更多的是无声的诽谤。
我喜欢二次元,但很少有人真正痴迷它;偶尔热情高涨,做完几道数学题就冷静下来;晚上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年轻的自尊心被摔在了地上,感觉一切都是不可原谅的。第二天,我依然早起去上学。
做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学会不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反抗上,学会在妈妈唠叨时不插嘴,学会在老师责骂时低下头忏悔。变得成熟可以为你省去很多麻烦并保护你自己。上课时塞到嘴里不敢咀嚼的零食、偷偷藏在课桌上的课外小说、托着下巴时卷在袖子里的耳机线,都是在与此妥协中被保护起来的最后一点小快乐。艰难的世界。权利。
电影《夏洛特》剧照
孩子们拥抱着父母一无所知的秘密
事实上,我上面所说的不免有些夸张。中国的青少年当然没有那么悲惨。比如,现在我终于可以在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青春题材的国产动画了,而且我也有幸关注了很多了不起的人:擅长唱歌和写作的独立音乐人、男伪女声大佬、A编辑和押韵大师。
我感到这个国家正在涌现出一股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力量。尽管它跌跌撞撞,但却能让人们看到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成长的无限可能。
但中国始终是中国。暗流只能在主流之下流动。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如此不可思议:90后、00后的人对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很熟悉,但他们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看来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不仅年龄差距巨大,认知差距也巨大。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屋檐下,人们其实可以没有交集,也没有默契。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越想越害怕”。
就好像中国所有的孩子都在分享一个秘密。到了一定年龄,开始涉足网络小说、游戏、社交媒体,接触到流行语、琐事、潜规则、性教育(哈哈哈,中国孩子的性教育都是自己学的,要么看文章,要么看电影) 。
默契,默契。如果你光看贴吧、QQ、哔哩哔哩、网易云,你会发现网上到处都只能找到类似的人。
回想起来,我发现,无论我们这一代人有多么不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孤独而勇敢的。不幸的是,没有人能讲述这些故事。那些在童年时期逃过死亡的人,要么被磨成玉石,在更高的平台上熠熠生辉,要么棱角磨圆,成为与过去大多数成年人非常相似的普通人。大家似乎都这么想:不都是这样了,不用再提了,中国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吧。
但显然大家都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说说呢? !尽管我再也不会看到那样的表情了。当我向家人询问电视节目中的性爱场景时,他们的眼神;当奥数班只有一个人不会做题时,其他学生的眼神;初中时没有微信,所以班上有闲言碎语,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时,知情人的眼神。告诉我!你们都知道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哼,正如你所知,我可能无论如何都不感兴趣。
有时候,不知道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知道的人不想听,知道的人不想说。
说实话,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父母只能从孩子的目光中接收到这种:疏离感和优越感,而不报告知识;而中国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能是这样的目光:毫无兴趣的冷漠、无理取闹的谴责。 ,我觉得这实在是太可怜了。看的人可怜,被看的人也可怜。看来这个国家终究是有点可怜了。
终有一天会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
不夸张地说,小学六年级第一次上贴吧,高中一年级第一次用手机,我真的是一夜长大了。例如,如果您当时点击一个链接来玩游戏,那么您会在游戏结束时做出一个滑稽的表情。从现在开始,你一定会先看评论的。
我忍受过恶作剧,见过黑子、巨魔、巨魔。我用我的拙手读过很多恐怖小说。我渐渐明白了大人不会告诉你的世界。我渐渐变得敏锐、坚强,懂得先观察后判断。我知道我说的话会遭到白眼,听鬼故事时心情平静轻松,看色情文章脸色不变,心脏不跳动。
我也学会了套路、反讽、政治正确,学会了在无痛的成长中自娱自乐,与无聊作斗争,在充满成年人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温暖的力量。
这就是我在大人们对“玩物丧志”、“不做正事”、“无缘无故抱怨”的严厉批评中发现的。这是我能说的。致那些与我父母同龄、更年轻的父母,致那些仍然感到不被理解的同龄人。献给那有朝一日破水而出的汹涌暗流,也献给我心中那个痴情的时代。
原文发表于2017年12月27日《腾讯·大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