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从粤剧人才培养到全艺术门类综合职业院校的华丽转身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素文佛山报道
袖袖一拂,指尖翘起,眼珠转动,粤剧从小就融入了广东人的文化血液里。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粤剧发源地佛山,有一所拥有近70年培养粤剧人才经验的职业学校,但粤剧并不是学校唯一的名片。今年上半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成为广东唯一一所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今年,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提前实现了万人大学的目标,从名字到面貌都“焕然一新”。这背后是学校筹备了三年多的更名和大刀阔斧的改革。
2021年12月就任广东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的尹新春就是其中的领导者之一。 “当时正值职业教育上一轮扩容提质的末期,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波机遇,增加数量、激发创新活力,未来很难发生质变。” “这几年,我们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他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升级、改革、扩能、提质,再以高职本科为重点,一幅蓝图将画到底。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和广东艺术教育先进水平的缩影。
“改变名字和面孔”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
这一年,广东粤剧院成立,广州老艺术家粤剧团附属青少年粤剧培训班成立。时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的白句容出任第一任校长。后学校更名为“广州粤剧学校”、“广东粤剧学校”。 “粤剧学校”,红线女兼任校长。次年,广东舞蹈学校成立,与广东粤剧学校一起跻身全国十强艺术中专。
2012年,出于整合资源的需要,广东舞蹈学校与广东粤剧学校合并成立“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由中专升格为高职。此后十余年,学校致力于向大众推广《春雪》,培养出了多名梅花奖获得者,以及黄轩、钟楚曦等明星校友。
今年9月,3300余名新生进入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昌岗南路的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新的综合教学楼刚刚交付使用,不远处,新的粤剧教育培训中心也将在一两年内竣工。
“我们要在学校建设‘珠江新城’!”尹新春满怀期待的说道。他几乎每天都在学校拍照,看着规划的建筑从图纸变成现实。现在的情况与他2021年刚来时完全不同。
“三年前,学校门口杂草丛生,道路坑坑洼洼,很少有人知道校门内有一所巨大的学校。我们雇了四台推土机,没日没夜地工作了两周,清理、铺平校门。”杂草丛生的道路上,盛盛推出了新的大门,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开学”,让大家知道学校要发展了。
2019年至2021年,广东高职院校将扩招42万人,以超常力度增加名额供给。在这一波扩招浪潮结束时,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打开了“新大门”,越来越多的学生进来了。2012年6月刚刚升格为高职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当时只有45名学生。新生。今年,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招收新生3300人,明年在校师生人数计划突破11000人。
为适应学生规模,西校区校园规划将增加建筑容量22万平方米,增设宿舍楼和教学楼,进一步扩大办学面积。尹新春说:“从2021年起,我们提出今后每年至少投入7000万元用于学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足以支撑1.2万人的教学设施。”
以改革激活权力
2021年,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有学生3000余人,教师600余人,但高级教授仅1人,博士教师仅1人。对此,学校大力开展人事改革,动态调整师资队伍,广纳海内外人才,提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比例。
另一方面,学校大力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包括写论文、做项目、改进教学、参加竞赛、参加实践培训等,并实行绩效分配改革,从原来的“放手”状态转变为全员参与。这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素质。
“如今,学校专任教师职称和学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结构更加合理。副高级及以上教师110余人,博士教师50余人,占比65%其中硕士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30%。”尹新春说。
下一步将调整“明确职能、明确机构、明确人员编制”等“三项规划”,如推动二级学院、行政机构、部门等机构的重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部门变动为例。
2020年,学校设有6个系。机构重组后,重置为12个学院,形成了“1+5+5+1”的二级学院办学格局,即马克思主义学院、粤剧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设有5个传统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新增5所创新艺术融合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与科技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并设有终身学习创新创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这些专业已经从专注于舞蹈和戏剧发展到发展包括艺术交叉融合在内的众多专业分支。 “放眼全国,从专业设置、规模、特色来看,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很少。”尹新春认为,五个艺术融合学院是学校扩大规模的基础。多元化的专业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特长。它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当前艺术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也对相应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经过几年的“机构重构、人员重组、重塑体制、重振活力”改革,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入选广东省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培育单位和国家发展和改革教育强国委“十四五”规划通过推动工程储备学院,学校也实现了自给自足,走上了内生发展之路。
利剑指向职业本科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创新、增强对年轻人吸引力的重要课题。高校也积极推动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学艺术、推动戏曲进校园、参与粤剧传承基地共建、设立粤剧学院等。
作为粤剧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大胆变革。其粤剧表演专业于2012年开始全日制专科教育,随后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比如可以实行学制多元化,建立三年制、五年连续制,在华南地区试点第一个八年连续制。未来我们还将申请“十年连续制”试点,申请粤剧表演学士学位。
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学校在综合艺术门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在幕前幕后进行管理,覆盖整个艺术产业链。还与广州粤剧院、象山粤剧团合作。合作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为粤剧团提供专业演员。
内容创作正直、创新。一方面,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演绎传统粤剧《玉皇上宫》。另一方面,探索红色经典戏曲作品创作,与广东象山粤剧团联合创作排演大型红色题材粤剧。音乐剧《阳音传·朝夕星》、原创当代粤剧《清平乐·永庆坊》等。
“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培养粤剧人才的大学,未来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粤剧人才中心。”尹新春表示,以粤剧为专业龙头,可以“引一指向另一点”,辐射高水平专业群和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
目前,学校已形成以粤剧为龙头、舞蹈为雄厚基础、戏曲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表演艺术三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围绕“双高建设”目标,确立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产教融合为主线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艺术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十年来,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高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星海、广美两所“拳头”学院,四所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省艺术学院(系)。综合性大学。图案的主要构成。在此过程中,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繁荣,市场需求爆发,机遇无穷。
对于学校未来五年,尹新春也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蓝图。他介绍,“十五五”期间,学校初步规划了两大战略任务,包括筹建高职本科“广东艺术学院”、筹建汕尾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校园,并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学院和马思聪艺术研究院。从珠三角到粤东,以艺术人才培养、产业融合服务广东“百万工程”和海洋文化。
最重要的一步是筹建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开展“本科+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尹新春预计,学校将不断完善软硬件,为“升本”打下坚实基础。将尽快与星海、光美并驾齐驱,全面引领大湾区艺术职业教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