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衡原创钢琴系列作品来自地球的钢琴诗在胜利电影院上演
月光下,天台上放着充气月亮枕,宋思衡在电钢琴上缓缓弹奏着德彪西的《月光》,伴着天上的星星。古典乐谱,现代演绎,却又充满对未来的想象。此时此刻,这场体验式钢琴音乐会的主题“来自大地的钢琴诗”也得到了体现。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虹口区公共文化“文化三地”特别发行内容之一,即日起至17日,来自上海的80后钢琴家宋思衡的《来自大地的钢琴诗》系列作品在拥有95年历史的胜利电影院上演。这也是这部作品首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表演。不仅仅是钢琴音乐表演,4层的胜利影院也被改造成了沉浸式的表演空间。通过装置、展览、无声电影等方式,观众从拿到门票的那一刻起,就被带入了这场穿越的盛会。旅途中,跟随“来自地球的钢琴家”宋思衡,穿越“宇宙银河”。
从老上海风格的乍浦路影视街漫步,经过修复的胜利电影院就在路口。踏上剧院门前的复古电车,检票姑娘递出了写着座位号的车票。穿过电车进入影院,就像走进时空隧道——一楼的自动钢琴演奏着经典歌曲,屏幕上的黑白图像是先锋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 》于 1902 年上映;二楼装饰有荧光灯管下的地板中央有一架老式三角钢琴,人们可以随意尝试。三楼是主舞台,被透明观众席包围的三角钢琴上方悬挂着一个代表宇宙飞船的装置。舞台周围分隔出空间,供合作音乐家表演;四楼露台中央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充气月亮,成为即兴创作的舞台。
“从此,我们演出的四个篇章全部开启:一楼自动演奏,二楼你演奏,我三楼演奏,四楼我们一起仰望星空。”宋思衡阐释了这场多媒体沉浸式表演的“策展理念”。
为什么要举办这场体验式钢琴音乐会? “有宣言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宋思恒说道。
据宋思衡介绍,近一两百年来,钢琴家对经典作品的演绎几乎饱和,但很少能创作出原创作品。作为一名80后的音乐人,宋思衡希望这一代钢琴家中能出现像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古典音乐大师那样的人物,除了演奏之外还能留下原创乐谱。尤其是在新时代,他希望中国原创音乐能够在古典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来自大地的钢琴诗》是宋思衡的第二套原创作品,共有12首音乐。该系列描绘了人类通过音乐向地外文明展示地球文明的12个瞬间,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思念和梦想,反映了地球和人类复杂的文明史,展现了历史底蕴和民族魅力。
今年以来,这组作品已在多地演出,但多媒体沉浸式演出尚属首次。事实上,宋思衡作为“多媒体独奏音乐会”的创始人,从2009年就开始练习多媒体独奏音乐会,通过将音乐旋律与艺术形象相结合,创造出“画中有声,声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让观众体验到更直接、更有感染力的艺术魅力。
此次为了寻找合适的场地,宋思衡团队考察了上海的多个演出空间,最终选择了建筑辨识度极高的胜利电影院。一方面,胜利影院作为独栋多层建筑,曾承办过多场国际一线品牌演出,为演出带来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电影行业十分熟悉的导演沉斌视野广阔。更能够接受“肆无忌惮”的创新和创造力。今年夏天,双方首次见面交流。他们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7点左右,聊得很开心。
整个演出团队的成员不仅限于音乐界,还来自电影、广告、当代艺术、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结果,团队经历了多次调整——甚至统一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电压也花费了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钢琴、弦乐合奏、电子音乐的融合,灯光、音响、演员的联动,人与空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表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柱子成为了“播音员”,在光影的变化中,展现出每首乐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依靠声音捕捉技术,钢琴周围的一排类似土星环的灯光可以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变亮或变暗,或呈现出溢出的效果。就连露台上的充气月亮也会随着舞台上音乐的变化而调整灯光,呈现出新月、满月等不同状态。然而,这里并不全是“技术和辛苦”:在《雨夜》的表演过程中,演员慢慢地将球扔进三维装置中,模拟外星球更长的回声,同时也“传达了他的声音”。情感”对“倾注”的诠释带来了更温暖的表达。
沉斌介绍说,宋思恒体验式钢琴音乐会在胜利电影院举办。这对于这家老影院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也给这个空间新业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探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