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新书分享会在贵阳举办,读者感受其作品中的故乡深情
贵阳的忠实读者王锐拿到戴明贤的新书《戴明贤散文》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当王锐看到“我的”一家人照顾毛毛的故事时,毛毛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王锐的心情就像被一场秋雨滋润了。
“从戴老的文字中,我感觉戴老的家庭和他曾经生活过的家乡极大地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并反馈到他的文学创作中。读起来总让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的感情。”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戴明贤的作品大多涉及小城镇和农村的琐事。小镇生活的平静、悠闲、清新、永恒,让人每每读到都会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增加一分。 11月16日,怀旧之海中的岛屿——戴明贤《石头城》、《戴明贤散文》新书分享会在贵阳举行。和许多忠实读者一样,在大学学习比较文学的王锐父子早早来到会场等待,听戴明贤讲述自己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并耐心解答各地网友提出的问题。
戴明贤,1935年出生,著名作家、书法家。着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安顺》、《茶味旅行》、《物语》、《郑祯诗传》、《师斋杂记》、《师斋随笔》。小说《石头城》;历史小说《烟九问》《花洒泪》;儿童文学《入云》;美术散文《聚艺录》《黑白》;文集《戴名贤文集》(八卷) )等,演出多部戏剧、影视作品并获奖。西泠印社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新书《石头城》中,作者以百岁老人的旧经历和当下生活两个维度为主线,描述了主人公当下的晚年生活和记忆中石头城不可磨灭的往事,描绘了一个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陆小镇。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 《戴明贤散文》精选了戴明贤的代表作近50篇,包括《父亲的花园》、《下河的人》、《看莲潭》、《演员》、《野七姑·芹菜酸》等,呈现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他的文化视角。基于情感的创作风格。
这两本书给读者带来了另一种默契和共同的感知:家乡安顺再次成为戴明贤具体而细致的书写对象。期间发生的人和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作者怀旧之情的投射。那么,分享会上,活动主题“怀旧之海中的岛屿”的名称由来是什么?成为广大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戴明贤分享说,他以前写的作品传统上被称为“怀旧文化”。普希金说:“一切都转瞬即逝,一切都会过去,过去的都会成为一种亲切的怀念。” “怀旧”是人类常见的情感,写作成为他表达怀旧之情的窗口。因此,《怀旧之海中的岛屿》是对过去作品的抽象总结。无论是《一个人的安顺》还是《石头城》,每个去过安顺的人都能遇到熟悉的人和事。
“在怀旧文学的写作中,方言的运用别具风味。”戴明贤认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需要更多地运用当地方言。比如老舍的北京,大量使用北京话,老北京的风格一下子凸显出来。 “普通话更像是蒸馏水,是日常交流的语言;当地方言是文学语言。在《石头城》中,我也用了很多安顺方言,比如‘紫歌’,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书中。
戴明贤在早期的散文创作中,以散文《一个人的安顺》着眼于语言清新、风格独特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家乡的清新而意味深长。晚年的戴明贤选择开始创作结构宏大、心血来潮的小说。戴明贤创作上的这一转折也成为网友们关心的问题。
对此,戴明贤解释说,写作是一门个人手艺。退休后,戴明贤常常把自己视为“个体工匠”。他从事文学、书法,100%是个人劳动。因此,退休对他来说是一种身心的解放。 “因此,我在晚年开始纯粹从内心开始写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沉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余光中的《乡愁》诗,乃至当代的《一个人的村庄》(刘良成)、《我的阿勒泰》(李娟) ),都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怀旧佳作。其中,沉从文等许多作家很早就离开了家乡。时空上形成的物理距离让他们越来越想念家乡。同时,身在此处与观看的矛盾身份也清晰地让创作者得以开展怀旧文学。在写作时,你总能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戴明贤的笔下,家乡安顺的影子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驻扎在文字之中,等待着读者。对于那些网友的猜测——“如果我没有早点离开家乡安顺,来到贵阳,创作《一个人的安顺》这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戴明贤也表示,这段经历而感知无疑也投射到了他的创作中。
回望过去,戴明贤在安顺长大。虽然他经历了动荡的岁月,但他的童年经历总体上是稳定、平静的。当戴明贤开始明白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到了中期。一半的国家变成了废墟。无数东北、江南的流离失所者以及一些文化教育机构涌入他的家乡,给这个西南边境的小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影响。歌唱、戏剧、展览,这些新鲜的文化活动频繁上演,就像春风吹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的我很好奇,记忆力惊人,对观察周围的一切充满热情。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会在我的心里保留几十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离开了熟悉的安顺,前往贵阳求学。贵阳与安顺相距仅百公里,生活习俗大体相似。然而,时空相隔的距离,以及他对家乡人和人民的深深眷恋,却成为他日后笔下永恒的主题。在戴明贤的各类作品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作涓涓细流,在故事中流淌。
这两本新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与贵州文化息息相关。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文化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戴明贤认为,文化应该是一种享受。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改变过。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我主要是靠本能来接受文化。”年轻时,他不喜欢茅盾、丁铃的东西。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还是不喜欢。我喜欢的作家——中国的有鲁迅、费明、沉从文、萧红、汪曾祺、孙犁等,俄罗斯的契诃夫、西班牙的阿佐尼等,即使我老了,我仍然喜欢他们。 “总之,喜欢就多读,不喜欢就不读,享受文化,在精神世界获得愉悦。”
“随着阅读的进行,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不知不觉地与石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读完一本小说,读者仿佛变成了半个安顺人,或者是石城市民。”读完《石头城》后,嘉宾邹鑫分享道,这本书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再读。“因为作者已经为读者准备了石城生活的直观知识,让读者不断获得新的收获。”来自这个小城市生活的各种联系和参考的发现。”
分享会结束后,阅读新书的感受分享在狭小的空间里蔓延开来。新书与过往作品相连,就像一座由无尽乡愁凝结而成的岛屿,伫立在浩瀚的书海中,等待着迷失在时间长河中的旅人去寻找、去登陆、去感受隐藏在深处的情怀。在他们心中。的温柔和感情。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黄若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