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真的那么糟糕吗?
简介:记得初二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据说张爱玲读过《红楼梦》,并说她五岁时就能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写的。后来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才知道作者把张爱玲神化了。不过,这句话对当时的我影响很大,因为我已经十二、十三岁了,读过《红楼梦》,但我似乎并没有发现这本书有什么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重读了程本的《红楼梦》,发现后四十回确实与前八十回有些不同。比如从第81章开始,贾宝玉的八篇作文考试就突然提上了日程。此后,又记述了许多贾宝玉读书的故事。八篇文章的场景似乎有些问题;黛玉、妙玉等人的结局似乎也有些问题,贾家灭亡这么久,转眼又复活了。不过,这本书的最后四十章似乎还没有糟糕到被万千人诟病的程度。至少比刘心武等现代大师写的好。
经过十年的研究,我获得了《红楼梦魇》的称号。 1977年,张爱玲发表了红楼系列散文《红楼梦魇》,其中第一篇题为《红楼梦未完成》。张爱玲在《未竟的红楼梦》开篇写道:
曾有人说“三大讨厌”是“一是鲥鱼刺,二是海棠无香”,但第三个我记不清了,也许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应该是“第三恨是《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了80集《红楼梦》,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鸡肋,长相也恶心。我只是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过了好久才听说最后40集是高鹗续的。。怪不得!没有深究。
这段话不仅贡献了“一恨江鱼刺,二恨海棠香,三恨未完成的红楼梦”这句金句,也揭示了张爱玲与最后的来历。 《红楼梦》四十回。张爱玲把《未完成的红楼梦》放在第一位,可见她对程本后四十回的重视程度。在《红楼梦:序》中,张爱玲解释了她对后四十章的看法:《红楼梦》没有完成并不重要,糟糕的是狗尾巴还在继续,它已经变成骨头上的坏疽; 《红楼梦》已被庸俗化,在西方家喻户晓,与《圣经》一样受欢迎,从而影响了小说的主流和阅读兴趣。
张爱玲对红楼的研究虽然不系统,但她注重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加之她是一位具有敏锐艺术感知的文学创作者,因此她对后四十章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其中,后四十回为人续作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点:一、满汉问题; 2、宝玉的教育场景; 3、艺术风格; 4、贾家所有人的结局。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会对这四点进行一一列举和解读,而只会谈论一些比较天才的发现和一些过于武断的讨论。在大小脚的问题上,张爱玲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当外国诸侯买了一个小妾时,两个宫人看着乔姐,“看了乔姐全身,她又起身,把乔姐的脚拿了过来。”手又看了她一眼,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只看手,不看脚,因为乔姐没有缠脚。前八十集中,贾母看尤姐的脚,因为尤姐脚小。由此,张爱玲认为,曹雪芹在作品中意识到了满汉问题,没有让读者关注金陵十二钗脚是大脚还是小脚。但后四十回满语倾向十分明显。但她所证明的关于后期满族化倾向严重的观点并不可信。即所谓“东方行省”,就是“东方三省”。前八十回“屯”用得较少,四十回“屯”用得较多。贾宝玉在第九十二章中,称呼乔姐为“妞妞”。
另外,张爱玲深受曹、贾互证思想的影响,特别喜欢把贾家与曹家联系起来。比如元妃之死,她就问他是不是对曹家的事情太熟悉了。当他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就像是脱口而出,要如实写下四十三岁吗?对于秦可卿之死,张爱玲也这么认为:续人多次为贾氏开脱,试图洗清秦氏与贾珍乱伦的嫌疑。可见,张爱玲并不认为高鹗是延续论者,也不认为在高鹗之前曾有一位与曹家关系密切的叙述者。
当然,虽然张爱玲在序言中说“狗尾巴续如骨头上的坏疽”,但她并没有完全否认《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比如,在谈到贾宝玉最后告别贾政时,张爱玲这样称赞道:确实是神来之笔,意境很美……告别了柴火赶考,告别父亲,祭奠父亲。这两场戏是比较催人泪下的,至少比其他所有《红楼梦续集》都精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