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老子注:道家哲学的传承与影响
(点击图片可购买本书)
皆为一:
宋徽宗《老子》与道家哲学笔记
周努鲁 撰稿
2024年10月发表/79.00元
978-7-5228-4037-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北宋对《老子》的各种注释中,宋徽宗对《老子》的注释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这可能受到宋徽宗颇具争议的历史评价的限制。不过,单从文字内容来看,宋徽宗为老子所作的注解并不逊色,反而颇为令人敬佩。刘存仁先生甚至一度认为“注释中,唯有宋徽宗、王元泽二人,知家义”。徽宗的注解在用词方面优雅温驯,颇受道家思想的启发。他们继承了王安石、王羽等人对《老》注的理据和思想内容,也影响了后来张安、范志绪、江澄等人对《老》的解释。用道法。此外,徽宗对《老子》的注释也是理解宋徽宗个人政治理念和政治宣传时期的一些政治实践的思想和文本基础。
这样,本书试图从道家哲学和政治文化的双重视角来审视宋徽宗的《老子》注释。具体来说,本书探讨了宋徽宗阐释《老子》的方式,对《老子》核心范畴和文本内涵的详细理解,以及他的修身治国思想的表达。同时,本书还结合徽宗王朝的政治文化和一些政治实践来探讨宋徽宗“道一统”的政治哲学及其注释《老子》的动机。
本书摘录-结论
南宋初年的历史学家王明清在著名的《徽篇录》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宋徽宗《老子》注解的轶事。文章包含:
政和初年,方云迪即将参加朝试。前期,他听说御书《老子》新颁给宰相,就想得到它,为进攻做准备。惠云迪和薛兆明有联系,当我紧急询问他时,他发现没有。有一天,我走进薛的书房,试图打开书柜,突然看到了它。我尽力去记住它。 ”科举时,郭问问题,毛大可友得对策,大喜,欲任命首席人选。
这段轶事在《会智录》目录中以“方云迪御注《老子》获毛大可第一个得者赏”为题,讲述了方云迪参加朝廷考试时“投机”的故事。注释中所包含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宋徽宗《老子》注有两层含义:第一,我们不能将我们对宋徽宗《老子》注的讨论局限于内部文本层面。宋徽宗作为一位地位特殊的注疏者,其注释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注释第一次授予宰相时,候选人就已经知道了,并想方设法获得它;其次,在宋徽宗宣布将《老子》御注刻于北京神霄宫的前几天,即众所周知,兖州王淳致函《老子》御注,题写了《老子》御注。标题。 “科举考试,结果是一道题”,说明这一请愿已成为现实。在颁布刻刻《老子》御注的同月,宋徽宗还改革了各地的学校教育,使《老子》成为当时儒道学生的必读书籍,宋徽宗的注解明显成为标准参考。这些措施的预期效果,与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桌子》对以往学校教育和科举选拔的影响颇为相似。因此,宋徽宗对《老子》的注释显然不是简单的学术或思想注释,而是具有复杂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整体理解或评价宋徽宗的《老子》注呢?它既是宋徽宗阐释思想的著作《老子》的个人注释,也是具有一定政治现实意义的文本工具。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全面的视角来认识。
笔者在研究宋徽宗《老子》注解的基本框架基础上,尝试着眼于与文本相关的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文本的内在方面就是本书引言中所谓的“点”、“线”、“面”,涉及文本的基本范畴、基本范畴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文本中包含的重要思想。这方面比较注重理解。宋徽宗对《老子》基本内容的阐释及个人思想的发展;文本的外在方面更多的是涉及文本作者与外在思想或行为的联系,即宋徽宗政治文化或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宋徽宗的影响注记的政治动机和相应的内容。 “老挝”的做法。这实际上就是本书第 1 章和第 8 章所讨论的内容。
在内在和外在之间(或贯穿其中),笔者认为,理解宋徽宗《老子》注解还有一个基本途径,就是“道连为一”的解释脉络或概念。 。这一理论是理解宋徽宗释老子的内容和思想,以及他的一些政治理念和实践的关键。这个内容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基本思想内容中,“诸道相通”是理解宋徽宗所阐释的宇宙观的关键。其具体内涵是:一切道路,有与无连为一体。宋徽宗继承了王安石的“有无之体、功能皆出于道”的观点。他认为:“道归于深幽,则小而分于物;显变则大,而与物相交”。 “分别”所揭示的是本体与现象的区别,“常”与“异”与“常”的区别,是“常无”的体现; “与物相通”是指道存在于物之中,即所谓“与物为蛇”,就是“常有”的体现。 “常有”与“常无”是道同一体的两个侧面,所以徽宗才会强调:“不知有无者,有专名”。在宇宙论意义上,道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也成为认识论的基础。道的“常无”体现在理上,“常有”则体现在事物上,这就是徽宗所说的“有无二境界,妙物的表现”。观察道时,应该“以大智观之”。只有观察道的奇妙,观察道的美,才能获得圆满的知识。从哲学的基本意义来看,道统、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呈现出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联系的意义。郭其庸先生曾认为,老子道家的基本逻辑是:“变化的恒常规律,源于对经验事物的观察,这是老子哲学概念的来源。‘道’是对经验生活的哲学完善。”但同时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其基础是一种“推论”,即从一切存在的实体中推论出生命的本源,然后为生命寻求价值依据或原则。合理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思想关系中,事物的经验与生命的本源如何联系起来,构成了解释的难点,而《老子》。道论的逻辑合理性必然建立在这种联系之上。王安石、宋徽宗等人主张的一切常有常无的思想源于道,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这是“道一”理念的宇宙学体现。
《道通一义》所涉及的第二个方面的理解,是在整个文本的思想体系中构建道德生活与生活的一致性,即道通一命是其一。在《老子》先秦哲学中,道与德是理解文本思想体系的关键范畴。然而,随着北宋以来心学的发展,王安石以来的《老子》解释者往往着眼于“道”、“德”、“性”、“生命”。范畴共同解读《老子》,宋徽宗的注释也不例外。与王安石父子不同的是,宋徽宗构建的道德本质和命运主要是基于庄子哲学,特别是《庄子天下》中描述的道、道德、命运、形、性的定义和定义。在内部关系中。在宋徽宗的阐释中,道、道德、自然、生命共同在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类实践和价值论之间架起了一座一致的“桥梁”。就具体解释内容而言,道是宇宙间终极、最根本的事物,是世间万物的共同本源;德是道的从属概念,是连接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键范畴。一方面,道可以通过德降境界。德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基础和潜在原因。也论证了道在万物中的作用,可以阐明道的奥秘。另一方面,“复德于道”的理念表明,人可以通过返德来返道。这一概念为物理世界与形而上世界的联系提供了根本依据。基于对道和道德的解释,邢将宇宙论或本体论问题转化为实践理论。宋徽宗所说的自然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在个体层面,自然是万物各自产生后的特征,是各事物的具体“规律”;第二,自然即道。出生后的显现,是万物“规则”的内在保证,也是万物共有的本体层面的“同一性”。世人常为外在事物所累,或内心有求得之欲,因而常常失去本性,处于“失本于世”的状态。由此,发展出了以性为核心的实践理论。一方面,圣人通过治理帮助人们实现其本质。另一方面,宋徽宗也提出了修身复性的修行思想。命为性之本,性为生命之根。恢复自然本质上就是恢复生命。最终,通过“以德修性,德如故”,人们才能回归道。在这个复杂的讨论中,道、德、性是宋徽宗整个注释的关键范畴。它们之间不断展开与回归的关系,构建了学说体系的内在连贯性。这种关系成为构建连接“道→德→命→性”的宇宙论和“性→命→德→道”的实践理论的基础。这样,宋徽宗就通过构建一致的道德生活范畴,合理地呈现了他对《老子》文本的解读与个人思想表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这实际上是他对北宋中期以来道德人生理论的发展。
《道德通义》所涉及的第三个认识方面是宋徽宗内圣与外王思想的统一,这也与宋徽宗通过对“老”的注解所表达的实践论有关。宋徽宗也以《易》中的“无思无为,静无动,感通天下”这句话继承了王安石阐释道家的观点。他把“无为无为”解释为:“夫始无有”,“寂静不动”是道无为的体现,“感而后通”是理。是道万能的作用。圣人是《老子》和宋徽宗注释中的理想主角,也是人间道的象征,因此徽宗说圣人“静则成圣,行则成王”。蒋昌对此的解释是:“静而自处,则内圣之道成也;动捕捉物,外王之事就完成了。”“静而自持”是内修,“动捕捉物”是外立事业。圣人应该怎样做?做事还应该包括修身养性,所以徽宗也说:“道成则圣人可以治身。道若散,圣人可用之以治天下。”过去有学者认为宋徽宗强调无为的政治理念,并指出这是他治国平庸的思想支撑。这种理解可能宋徽宗注释“老”的思想,无论是宇宙论,还是实践论,都是继承于王安石的思想,他认为道既可以包容,又主张修身于内。成圣,外立业为王,这显然与主张完全无为相悖,作者在本书第七章中也回应了宋所提倡的“无为而用天下”的理念。徽宗并不提倡完全无为,而是正如张安对宋徽宗理念的理解:“行也。它来自无为,也不是无为。
”需要说明的是,宋徽宗“内圣外王”的实践也与其人性论相一致。一方面,宋徽宗认为圣人应从内部成全其本性,或者说恢复本性。向内,圣人要通过身体治理的实践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圣人也应该利用世界而不做任何事情来恢复他对生命的热情。作者还指出,徽宗所讨论的圣人概念往往包含“圣人”和“王”两种内涵,因此徽宗指出“圣人有四种”。 ”曰:“静而圣,动而王,能通三才,通达人道,故为圆满。”故与道同体,同力。与天地一样,都称为大。 “静而圣,动而王”,就是同时拥有圣人和王的身份。相应地,宋徽宗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与道合一”、“与天地合一”。总之,只有深刻领会宋徽宗的内圣外王合一的理念,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宋徽宗的实践思想,更准确地理解他的无为与有为观。对他的政治理想和试图融合儒道的内在动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与道一体”和“三世之功”都是宋徽宗的追求。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宋徽宗为何在崇观年间大力推行“尊三世礼”的政治举措,以及为何在政和七年之后兴起神孝运动。
最后,“诸路相连”的线索还与理解宋徽宗注意到“老”的动机以及神孝运动期间的一些具体政治行为有关。从这方面来说,“道道合一”的含义是在儒道合一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合一的政治理想。众所周知,“一德同俗”是王安石的重要主张和最高文化理想。这一理想目标实际上为宋徽宗所继承,其典型表现就是他试图将儒道融合为一种文化。作者在本书第八章中指出,徽宗对老子的注解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他对儒道关系的调整,包括对道家的融合、论述儒道的一致性以及对仁义的理解。和礼仪。比如儒家核心概念的调整,以及引用儒家经典和具体儒家人物言行的解释方法来解读《老子》的句子。宋徽宗的意图是建立同道的统一文化。其主要核心内容是融儒释道于一体,做到“天下几乎无二道”。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宋徽宗信仰道教,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革佛儒教育制度,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宋徽宗的意图。这一意图的背后,其实是“诸路合一”的政治理念。宋徽宗在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颁布的一道圣旨中,试图将佛教教育纳入道教体系,强调其目的是“使百姓无特殊修行,道教成道”。是统一的。”这一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主要表现是道教的确立。此举是徽宗在文教领域改变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的尝试。其目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统一儒家和道家的知识。此外,《道德经》已成为新教育体系中的必修经典,徽宗的注释也成为最重要的解读参考。与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桌子》对学校教育或科举考试的影响类似,宋徽宗也在试图让他的阐释和他的思想影响全世界的学生。
宣和三年(1121年),宋徽宗在集应殿应试,礼部报进士。他提出的政策如下:
我照顾先王,寻求祖先的意志,照顾他人。永威神兵之大,不可操控,不可握持,故以道为引导,日夜操劳,唯循道而行,祖宗无事而得益,才得以驰骋天下,无任何顾虑。永远的伤害。然而,道是以日失为基础的,东西可能会失去,也可能会得到,得到的可能会失去,失去的也可能会失去。至于无为,这是无害之道,得失也随之而来。訾医生,您觉得这样有没有坏处或者有好处呢?自从在广东生活以来,我继承了百位王的思想,劳作了数百代人。我继续摆正心态,讲事情,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不是他自己,他为了个人利益而欺骗别人,背弃公众。因此,象绪的学说虽广为流传,但其学风却枯萎了;他的理财技巧很有用,但国家的物资匮乏;他专注于农业和粮食生产,但很受饥饿者的青睐。他禁止强奸和暴力,但小偷却很多。与圣旨相比,有官员,有一点镇压虚伪,有利时事,不方便百姓的事。一切都比较开放,遵循西凤的老规矩。如果可以,那就有理由;如果可以,那就有理由。反之,适时有势,顺道而行,则无得无失。但如果事情紧急的话,那么今天的盈亏就会受到影响。医生会在法庭上告诉你详情,我不会隐瞒。
宣和三年,距宋徽宗奔赴“内禅”仅4年。从这一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宋徽宗“诸路并为一”理想的困境。一方面,他试图像想象中的圣人一样向世人传播真理,实行无为政策;一方面,他希望继承先王的政绩,改变当今世界,以至于他说:“立政造法,无一遗漏”。宋徽宗的内圣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外王修行带有明显的儒家烙印,尽管他极力将其与《庄子》中“圣人出而应君”的相关观念相调和。然而,正如他在《老子》注释中对儒家和道家的概念进行了调整一样,这种调整是牵强的,未能真正解决这些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矛盾。另外,宋徽宗在《老子》注释中所论述的思想,在实践中可能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例如,他倡导“无为而用天下”的政治理念。平心而论,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宋徽宗显然没能实现这一想法的意图。宋徽宗失败的根本原因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很可能是过于鲁莽。
当然,就宋徽宗《老子》笔记所表达的内容而言,他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上“一统道”的种种努力,为我们理解“老子”思想提供了许多新的切入点。老子”。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北宋末年老家对王安石思想的继承,以及道德生活理论和三教合一理念的进一步演变。同时,这些思想也能为我们研究宋徽宗的政治实践提供新的思维路径。
由于篇幅有限,注释省略
目录
介绍
第一章 宋徽宗《老子》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背景
第一节:回望三代:崇关时期的政治实践与文化
第二节 “一代制”与宋徽宗的圣王理想
第三节:王安石父子《老子》笔记对宋徽宗的影响
概括
第二章 宋徽宗《老子》注解的方法与维度
第一节:文中自我解释:用“老”解释“老”
第二节:道经互通:以“庄”、“烈”与“老”相通
第三节 形而上得:引《易》解《老》
第四节:儒道观念的融合与阐释:引用《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阐释“老”
概括
第三章 人们分享的:宋徽宗《老子》笔记中的道阐释
第一节 道体至虚:宋徽宗论道体
第二节 用之妙:宋徽宗论用道
第三节 辨物与物相交:宋徽宗对道与物关系的论述
概括
第四章 心之内容:宋徽宗《老子》注中的德性阐释
第一节 德与道:宋徽宗论德与道的关系
第二节 道在我:宋徽宗的道德人伦论
概括
第五章 性是与生俱来的:宋徽宗《老子注》中对性的解释
第一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和世界的本质:自然的本质
第二节 人“失性世俗”的处境
第三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人性的应有状态
第四节:耗尽和恢复自然的实际理想
概括
第六章 闻道返性:宋徽宗《老子笔记》中的圣人修身论
第一节 内圣外王:宋徽宗对圣人范畴的解读
第二节 圣人与事物的关系
第三节 观、观、内观并举:圣人闻道之道
第四节 无为与欲:圣人修身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圣人修行的具体方式
概括
第七章 宽恕天下:宋徽宗《老子笔记》中的圣人治国之说
第一节 无为而用:圣人治世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爱众安危: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
第三节 圣人治世的重要本领
概括
第八章 宋徽宗《老子》关于儒道观念调整和“道一”政治观念的笔记
第一节 宋徽宗注释“老”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宋徽宗对《老子》的注解与儒道的理解
第三节 调整儒道关系的实践:“道教”的建立
第四节 “道路相连”的政治理念
概括
结论
参考
关于作者
周努鲁,博士北京大学学士,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教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教及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项目多项。曾在《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译《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 《技术和 Scapiconics》一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