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文字博物馆带你探寻汉字 3000 年演变历程

二次元 2024-11-19 24

河南安阳汉字博物馆——

一笔一笔,书写绵绵文明(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馆)

记者 李卓尔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7日第07页)

笔文化博物馆_参观书法博物馆_

图①: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算命先生。

丁俊浩 摄(图片中国)

图②:学生在馆内体验“字华容道”游戏。

杨少天 摄

“为什么甲骨文里的‘学’字是这样的?”在河南安阳汉字博物馆,一名小学生指着甲骨上的“学”字好奇地问道。

“你看,‘学’字到了西周就有些变化了,上面有两只手,中间有一座房子,下面有一个‘字’,代表着读书的孩子……”主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汉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耐心讲解“学”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为孩子们解答疑问。

一个字的演变,可以窥见汉字3000多年的演变,就像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一样。走进被称为汉字博物馆的“文字森林”,数千件文物讲述着汉字的神奇与伟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系统以其稳定性和传承性,使中华历史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并保存完整的形态,使中华文化精神得以连贯、绵延,熠熠生辉。直到今天依然光鲜亮丽。

“中国的文字从远古走到今天,与历史、现在乃至未来相连。通过了解文字的历史,我们了解文明的历史。通过文字,我们走近历史,传承历史。”黄德宽说道。

每一个新发现都意味着翻开古代文明尘封已久的一页。

在汉字博物馆前的广场上,一座高大的书法广场矗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看起来像一个孩子,显眼地站在屋顶下,呈金文中“字”的形状。

河南舞阳贾湖发现的陶刻符号、山东莒县发现的陶刻符号、四川大溪口发现的陶刻符号……博物馆的主厅宣文堂陈列着大量的陶刻符号。古代雕刻符号的材料,都与文字有关。引起参观者的疑问,汉字的起源到底在哪里?

“三千多年前,古人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创造了甲骨文,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 ”黄德宽介绍。

进入博物馆一楼展厅,场景还原将时间拉回到1936年6月12日。

这一天,考古人员对安阳小屯村一处灰坑进行例行考察。铲掉坑里的一层黄土后,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块块甲骨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日积月累,龟甲和兽骨板形成了一根高2米、直径1米、重约6吨的甲骨柱。

“当时的灰坑编号为127个,后来简称为127号坑。出土甲骨17000多块,是殷墟考古迄今为止出土甲骨最多的坑。”解说员张美静表示,现在安阳已经通过考古发掘等方式出土。甲骨约有16万块。

然而,甲骨文与现代象形文字有很大不同。甲骨文已发现多少个单字?可以解读多少?由于检验和解释方法不同,学术界此前对此尚未达成共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洪亮介绍,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碑文研究中心合作,编撰甲骨文、考证与近几十年来的其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 ,首次将所有甲骨文分为三类:识字人物、争议人物和文盲人物。

经过两年多的编制,终于形成了《甲骨文争议字与不识字综合表》,为学术参考提供方便。

已出版的甲骨文资料中约有4500个独特的词语,其中约1/3是有文字的。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解读,都意味着我们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古代文明的另一页。

当文字有条不紊地出现在甲骨上时,就变成了一封穿越时空的信件。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艰难而晦涩的整理和鉴定,让消失了三千多年的岁月得以重现。

“这是中国最早有记录的车祸现场。”张梅静指着甲骨上的文字解释了所描述的场景:商王和贵族驱车去狩猎。在追逐猎物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一位大臣驾驶的马车撞到岩石翻倒,引发了一系列车祸。商王乘坐的马车也被击中,然后紫阳从马车上摔了下来……

“破译甲骨文将有助于重建和完善商代历史,促进古代历史文化文脉传承的研究。”博物馆文物收藏管理部副主任郝锐说。 “正因为如此,这些文字才显得极为珍贵。”

千百年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一脉相承。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的长河一直延续至今,从未停止流动。博物馆内的“汉字发展史”展览清晰地展示了这条长河的脉络。

今天我们看到的商周时期的另一种文字是青铜器上的铭文。馆内藏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甲钵茶壶,线条流畅,纹饰华丽。

盖外有8行33个短字。 “这33个字的大意是贾伯为即将出嫁来世的大女儿铸了一对铜壶,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祈求长寿。”博物馆文物管理修复科主任赵娜说。

这些话以金属为纸,以刻刀为笔。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希望向后人传递对家庭、对国家、对未来的深切期望和坚定承诺。

随着金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博物馆陈列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印、钱币、兵器上,同一个文字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出现。例如,燕国印章中的“孙”字是左右结构,三晋印章中的“孙”字则成为上下结构。

统一文本势在必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天下发布的圣旨中,显着位置列出了“文字”。这是汉字史上第一次将“文”和“子”合为一个词。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对《说文解字》中的“文字”这样解释:“文字之本,是经济之本,王政之始。前人之所以不如后人。”是后人知古之故。”

“风雨无阻,丰收……”在博物馆的《曹全碑》拓片前,10岁的小学生刘家奇读着他认得的字。 “现在我们能读中国古代经典,汉字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杨俊辉说:“千百年来,文字系统虽然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在的深层结构却从未改变。根本性的变迁,有记载的文明一脉相承,我们可以体会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护。”今天,在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土上,虽然仍有大量方言并存,但世界各地的人们写着同样的文字,共同续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随着汉字书写载体、工具、方法、审美的变化,汉字的书写性、规范性、符号性越来越强。杨俊慧说:“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所承载的微妙含义,还在于其在纸上呈现的风格。”

“写字的人如叶”。时至今日,人们只要手握毛笔学书法,就必须身正笔直,一划一划地临摹流传千年的书法。

近日,60名书法爱好者齐聚博物馆宣文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傅家绍向他们讲解了王羲之的《十七帖》。从王羲之的魏晋风格,到速度、构图、力度,很多从未接触过草书的人都被“十七帖”的魅力所感染。

“王羲之正直的性格、自然自由的精神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书法爱好者霍宝春感叹,“中国书法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感情,练书法还能提升道德气质。”

“文字是可以传承的,书法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情感。”黄德宽说:“博物馆依托自身在文本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的优势,运用文本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书法公益培训班、全国书法名著展等。 ……以言传教、教化人民。”

字里行间的文明密码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同学们,用棕色扫帚沾墨时,要用扫帚的底部从外到内从墨盘里沾墨,而且一定要轻拿轻放。不久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将雕版印刷的拓印技术带到了安阳市第十中学。

左三笔,右三笔,一笔红墨,一笔黑墨……一幅幅独特的甲骨文印刷作品出现在纸上。

“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我发现古纸上的文字原来是这样打印的。”八年级学生李浩宇说。

从拓片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再到将汉字输入计算机,印刷术的使用提供了快捷的沟通方式。从此,书籍印刷空前繁荣,文字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宁洪亮介绍,2014年,汉字博物馆开设甲骨书院,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这是一堂面向青少年观众的公益甲骨文教育推广班。此外,该馆还开发了近200个汉字教育课程,举办了“我爱甲骨文”、“汉字精神激励青春”等汉字教育活动3000余场,接待学习学生近400万人次。

多年来,博物馆社会教育老师王菲亲眼目睹了汉字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有的孩子4岁就开始在甲骨学院上课,后来成为博物馆的小讲解员,也激励父母成为志愿者;第一批参加甲骨书院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有的选择了古文字学。主要的。

安阳市银杏小学南校学生黄以安在博物馆度过了中秋假期。 “任务卡上标注的小任务我都完成了!”甲骨学院内,黄以安高兴地展示了手中的任务卡。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抬头看着一条蜿蜒的路线,这条路线贯穿了8个不同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即可签到,最终获得一盒文创月饼。月饼也很特别,上面印着甲骨文、铜鼎。

近年来,汉字博物馆结合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了以汉字文化、甲骨文化、书法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千余种文化创意产品。

在博物馆文创店里,两类文创贴纸不断吸引游客的目光。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副主任陈瑞华告诉记者,这是去年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

“上网神谕表情包”贴纸可爱生动。它们是将甲骨文的文字转化为当今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制作的“表情包”。 “它为古老的文本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并以有趣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陈瑞华说道。

今年5月,“字里行间——汉字文明密码”展览走进法国,吸引了众多法国民众体验汉字魅力。令陈瑞华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参观者对我们的文创钥匙扣爱不释手,当他们知道上面印着‘妲己’两个字代表着美好的祝福时,纷纷表示非常感动。”

“让更多人爱上汉字,是我们的初衷。”黄德宽表示,希望公众在参观学习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深厚积淀,体会汉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力量。 “借助汉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故事,领略时代辉煌。”

红楼梦中贾家被抄家的原因竟是忠顺亲王的小报告?
« 上一篇 2024-11-19
美国大学男女生演绎陆游钗头凤,荣获 2024 全球中华诗词吟诵大会特等奖
下一篇 » 2024-11-1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