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艺术类院校多样化艺术乡建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二次元 2024-11-21 13

_乡村艺术化_艺术融入乡村

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大学生创业项目“一盒故乡”竹屋内部。

乡村艺术化_艺术融入乡村_

雕塑艺术家董树兵创作的《大地之子》被放置在戈壁滩上,展示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

艺术融入乡村_乡村艺术化_

展示设计专家吴世忠教授团队在庐山脚下的村庄里设计了“庐山天下游”展厅项目。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艺术院校通过多元化的艺术乡村建设举措,推动优质艺术资源下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梳理总结以往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艺术乡村建设。

尊重并保留乡村特有的“质朴”元素

从以往艺术乡村建设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当地本身缺乏显着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主要引入“外部力量”来改善这一状况。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村民艺术体验需求;二是资源禀赋较好,但开发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可以帮助当地通过艺术赋能进一步挖掘潜力,通过修炼“内功”,加速乡村振兴。

这两种情况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第一种情况像贵州桐梓县阳灯镇。它没有特别突出的自然资源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也不是特别丰富。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美术学院师生通过12年的驻地创作和美育实践,让小镇焕然一新。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4阳灯“乡土新奇”艺术村活动上,40余名当地村民荣获“乡土新奇”艺术家奖、“乡土新奇”艺术作品奖等奖项,令人印象深刻。明亮的。这些业余艺术家大多数以前从未接触过艺术。在艺术家的引导下,他们的艺术天性被激发,逐渐痴迷于艺术创作,并在艺术中找到了持久的快乐。如今,羊灯老城区,街道两旁的餐馆、服装店、理发店、杂货店等商户都改造成艺术展台,展示着各种农民自己的艺术品。艺术悄然渗入村民的生活世界。

第二种情况像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年古镇,还有丰富的竹资源和传统工艺。几年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家团队受邀在溪口镇创建“纤维艺术学院培训基地”和“石角村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中心”。通过“大师带导师、导师带工匠、工匠带农民”的模式开展本土创作,用艺术盘活乡村资源。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的“光之亭”等地标性竹装置在国际纤维艺术展上大放异彩。

上述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艺术资源下乡的关键在于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或移植。我国农村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乡村风光大多具有纯朴自然的美感。艺术乡村建设活动如果开展得不好,就会对当地审美造成损害。例如,一些地区采用相同的现代建筑材料和标准化建设,抹杀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未能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相反,它们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生态景观,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美丽和文化意义。

在实践中,只有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条件等,才能站在乡村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艺术创作。因此,在将优质艺术资源直接下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留本土的、原创的、“乡土”的元素。正是这些独特的乡村风貌,展现了自然和谐之美,承载着千年的乡愁,也可能具有独特的绿色环保价值。例如,在“溪口村艺博会·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中,设计师在实地考察中将春天盛开的粉色花朵、夏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灰褐色场景和冬天的雪景融为一体形成丰富的视觉元素系统。这些艺术元素与当地的日常生活、工业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整体的视觉画面。村民们不禁感叹,艺术让生活与自然更加和谐。

长期规划确保乡土艺术实践的可持续性

目前,一些艺术乡村建设活动是一次性或短期的。这些做法不仅难以实现持续的文化影响,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例如,一些乡村艺术季只满足于短暂的兴奋,往往留下一片冷清的景象,人们离开去放松。这主要是由于活动缺乏长远考虑和周密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转变思维,致力于创作能够扎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艺术项目。

确保艺术乡村发展活动的可持续性需要长期规划和持续投资。雕塑艺术家董树兵教授2016年在甘肃瓜州发起并延续至今的“野性艺术计划”,就是让优质艺术资源深入基层、农村的典型案例。该计划将大型雕塑装置从封闭的美术馆空间转移到开放的自然环境和西北戈壁沙漠中,独特地展示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及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以大家熟知的《地球之子》为例。这件作品原本陈列在一家艺术博物馆。通过空间转换和放大,作品在新农村场景中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这不仅改变了公众对传统雕塑的认识,也将雕塑本身延伸到更广阔的物质呈现和文化想象。在随后的创作中,董树兵特别强调艺术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比如为风资源丰富的瓜州量身定制的《风语者》。这种本土化的创作方式,使艺术作品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不仅丰富了当地的人文景观,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如今,《地球之子》等作品不仅成为地标、被人们津津乐道,更让一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

西安美术学院与西安市鄠邑区联合推出的“关中艺术旺季”,展现了活动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 “关中艺忙季”由釜山古会发展而来,意为“农忙季结束”。据说,自明清以来,关中农村每年农忙过后,全村都会定下这一天,宴请亲友,庆贺丰收。它在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和盛大程度可以与春节相媲美。

自2018年创办以来,“关中繁忙艺术季”已连续举办六届。艺术季借助传统民俗节日,将物质乡村变成艺术空间,将自然文脉中的田野变成表演舞台,用艺术激活繁忙的节日传统,将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价值认同、和规范秩序。结合现代都市文明的创新文化和生活美学,共同构建城乡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机关系。近年来,鄠邑区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引进“蔡家坡美好生活服务中心”等新消费场景56个,规划游学、农产品采摘等增收项目20余个,开设多家100个共享销售摊位。预计直接创造就业1000多人,创造旅游收入8000万元以上。

在艺术季带动下,位于秦岭脚下的高品质艺术乡村文化旅游线“8号公路”不断延伸:鲤峪口村打造“乡镇创客”文化产业集群,夏庄村打造“乡村创客”文化产业集群。新型民间艺术传承示范村……沿线村庄不断探索乡村艺术旅游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融合。可见,只有活动的持续性,才能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相关文化传统才能传承,相关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才能从中受益。

充分调动多主体积极性,共创共赢

艺术资源直达乡村。挑战之一是如何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高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做到文化觉醒和经济支撑并重。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与村民平等沟通,建立热情高效的沟通机制,而且要通过资金支持、资源投入,与村民共同进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必须成为共同创业的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并避免以“导师”的身份介入。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乡村振兴基地“科技大院”在湖北省黄冈市雄范村落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这是中国农业大学200多个“科技大院”之一,旨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乡村振兴,逐步引入艺术资源。

“科技大院”的核心理念是深入乡村生活,与村民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为了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科技大院”的驻场师生为村里建起了“村史馆”,承担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部材料和费用;为了让荒凉的村庄重新活跃起来,村里的师生还为村民策划组织了“村庄晚会”活动。节目由村民自编自演,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这说明,当艺术资源走进乡村时,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态度。只有真诚相待、真诚奉献,才能打动人心。

推动艺术资源下乡,需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展指导部原副主任刘小山曾指出,盘活农村资源要素,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推动民房改造成民宿。 ,通过改造现有农村庭院,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 ,同时激活乡村文化,实现文化旅游与民宿有机融合;二是推动资产变资本、建设建立有偿退出机制,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盘活这些“沉睡”资源,利用村集体合作租赁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三是推动农民成为业主,推动盘活农村资产走向社会通过市场,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形成“利益纽带”。

艺术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未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应从单一主体模式转向多主体协作、共创共赢。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艺术家、村民等各方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会组织贡献项目管理经验,企业通过投资合作推动项目产业化和市场化,艺术家注入创造力和艺术价值,村民作为最了解当地文化和需求的主体,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关键因素。例如,展示设计专家吴世忠教授团队在庐山脚下的村庄开展的“庐山天下游”展厅项目,就是多主体协作共建创作的典型案例。作为数字艺术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吴世忠团队充分调动技术、艺术、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和企业资源,最终通过当地村民的援建,成功实施了该项目。

推动艺术资源下乡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在此呼吁艺术院校将人才培养作为艺术乡村建设的基础,确保艺术与乡村建设协同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加强高校间的整体合作,充分发挥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等平台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学-研-产-政-农”体系;要高度重视用好科技力量,促进文化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手段,有针对性地把丰富的艺术资源更好更快地送到基层和村民手中。 “二次加工”,融入乡村、融入生活,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繁荣贡献艺术力量。

医务人员十不准内容 (医务人员十不准心得体会)
« 上一篇 2024-11-21
探究日照东夷文化之源,探讨以文兴城之路
下一篇 » 2024-11-2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