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为何难以直入魏晋?笔法失传与审美变迁解析
为什么说对于当代人来说,书法“直通魏晋”那么难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笔法”的丧失。虽然书法历来一脉相承,代代都有后继者,但行家一眼就能看出书法是宋代之前还是宋代之后。
为了迎合文人阶层的审美和书法的大众化,许多复杂细腻的毛笔技巧逐渐被省略。实用性和抒情性的提高,带来了严谨性和尊古性的削弱。再加上选文不善,临摹不准,当代人写字不如古人,无法与晋唐名家相提并论,也是很正常的事。
想要领略晋唐书法神韵兼备的精髓,最好从当时人的作品开始,尤其是那些墨稿。这是因为与碑文相比,墨迹细节更加还原,笔画更加清晰,没有任何潦草、模糊的情况。而且草稿更加真实,没有过多的修改,展现了作家最自然的状态。
1900年,敦煌经洞出土了武则天留下的书法练习稿,失传千年的晋唐书法练习被重新发现。这部作品引起了国内外文物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眼红。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尽力将这部作品带回祖国。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文物编号为3687。
此作品长48.5厘米,宽53.5厘米,共12行,100余字。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的字符直径较小,约为1.5厘米,右半部分的字符直径约为3厘米。风格各异,可以读武则天出来向很多老师学习。这张纸条上有几个字是武则天所创,如今已不再使用。例如“星”写成“〇”,“地”写成“埊”等。
武则天精通琅琊王氏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王僧侣等人。她还受到志勇、于世南等人的影响。从这幅书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邕、赵孟俯后来的风格。此笔动作丰富多变,每一笔都包含很多动作,值得细细品味。
以“外”字为例。先在空中乘势,然后提笔,正面隐去。入纸后,没有直线前进的动作。而是有一个先按笔的动作,然后鼻头低下,前调,中锋前移,有护有护。按下时,有轻重、轻重的变化。笔画匀称,饱满雍容,雍容华贵而不失稳重,刚柔相济,阳刚秀丽。
转折处内置鬼角,圆润自然,如“断发簪发丝”,收笔从容。最后一个点画写到中间,前面有变化。结舒展张开,内紧外松,墨色浓淡均匀。左半边小字稿,颇有“经书体”的风格,尖尖笔钝,笔画抓住气势明显。颜真卿的草书也受其影响。
这部作品的每一个字都笔墨丰富,充满细节。若临摹得彻底,则可超越宋元明清,通晋唐。
现在,我们已经制作了这部作品的超高清1:1复制品。看到这部作品就像看到原作一样,非常方便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有兴趣,请点击下面的链接来看看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