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探索音乐与味觉的奇妙结合:中国厨房世界首演在上海交响音乐厅

二次元 2024-11-30 16

就整个音乐作品史而言,作品大多描绘山水、虫鸟形象,而很少听到诗人的身影。至于用“声音”来形容味道,更是闻所未闻。

但事实上,音乐美感的感受本来就是与品味有关的。

李泽厚曾在《中国美学史》中写道:“比如德文‘Geschmak’有审美、欣赏的意思,也有品味、品位的意思。英文‘taste’也是如此。”后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美甘从羊,羊为主食之六兽之中”,可见味之愉悦已含萌芽。的美丽。

因此,作为全球首演的大胆尝试,在指挥家张洁敏的“烹饪”下,上海交响乐团将青年作曲家梁浩仪委托创作的《中国厨房》搬上上海交响乐厅的舞台。

厨房交响乐的作文有哪些__厨房交响曲日记

《中国厨房》首映现场(叶晨亮 摄)

前菜不要太急于狼吞虎咽,只有细细品味才知道有多辣。

从“上菜”的顺序来看,就像圣桑《黄衣公主》的序曲逐渐到达情感点一样,当晚前三首音乐的“味道”体验也被层层加厚。 。

由于《黄衣公主》是以“泛东方”的视角诞生的,观众应该很好奇,成长于法国美食文化圈的作曲家圣桑在写这五首时,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注意序曲中的民歌音调。天佐文明东方国度的品味想象在其中闪现。但对于食客来说,仅靠新鲜食物的展示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饥饿感。厨师的刀功和火候的控制是烹饪的关键。

从技术上来说,曾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黄梦拉无疑是厨艺精湛的,他还把圣桑的《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炒得火热。非常恰当。

一周的时间里,我偶然看到他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从经验来看,他并不像一个执着于技术的小提琴家,而是音乐情感的代言人。

就《小谢》的情感处理而言,他不遗余力地挖掘乐曲长句台词的情感潜力,以至于观众常常忽略了他技巧的精湛。

这一特点在浪漫主义形式的第二乐章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记忆中的表演让黄梦拉彻底陷入了个人的沉思。木管乐部分的那些深情问答,听了都觉得像偷窥一样可耻。

这些用火保温的开胃菜,正好可以缓解冬夜的寒风。

_厨房交响曲日记_厨房交响乐的作文有哪些

《中国厨房》首映现场(叶晨亮 摄)

从第三乐章到帕格尼尼《心如止水》主题变奏曲的安可,连经验丰富的美食家都意识到,前菜不是黄梦腊的风格,他完全是想呈现一桌西式大餐!

他手中的帕格尼尼作品彻底引起了在场食客的兴趣。右手随意的跳弓与左手的和弦拨弦齐头并进。如此迷宫般的绚丽、匀称的光彩,势必会赢得阵阵欢呼。

川、鲁、闽、粤千种风味,煮得美味

如果说上半场以西餐的精致赢得了观众的青睐,那么下半场则以中餐的巧思和巧思取胜。

音乐的主乐章取数字“十”,本质上是中国宴会上非常强调的“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整首曲子,包括中场休息,一共40多分钟,基本符合中餐通常的用餐时长(作曲家已经收录在《以茶代酒》里了,所以不用担心你的朋友们喝醉后喋喋不休);“餐”选择以闽菜为主,还融入了鲁、川、浙等菜系,既力求满足“难以调适”的食客喜好。清楚地反映以方为代表的“海派文化”代表了“包罗万象”的文化特色。

在正式“上菜”之前,作曲家还为客人准备了一首“迎宾曲”。 《序曲》是一首精彩的进行曲,篇幅很大。从旋律构成上来说,基本上是围绕大调的三个稳定层次:属、属、属三级来构建的。正如八仙桌讲究一切平衡一样,菜肴出现时也必须稳定。

全曲第一乐章“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的名茶产品。首先,它符合饭前喝茶的习惯。其次,据梁浩仪介绍,福建是他的家乡,必然有作曲家对家乡的感情。文化关怀的意义。

从这首曲子开始,观众基本上就能明白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梁浩义用海洋鼓、沙锤、钢片模拟了山上灌溉新茶的烟雨。他还用竹笛、双簧管、第一小提琴先后传递出悠扬的主题旋律。他模拟了山峦的不断变化和音色的增厚。房间里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茶香。当然,海洋鼓声和沙槌声也可以解读为作曲家对福建沿海日夜吟唱的海浪声的印象。

开胃菜“青瓜拌海蜇”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这不仅意味着这道菜的味道清凉酥脆,而且声音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乐团绵绵不绝的颤音和澎湃的滑音,还是竖琴和钢琴冷峻空灵的音色,都力求通过视觉、触觉和味觉来诱发水母的联觉体验。

《佛跳墙》的感觉与此完全相反。作品用单簧管丰富的音色和真挚的竖琴拨奏描绘出深沉的温暖感。虽然“厚重”和“温暖”可能是这道菜典型的口感质感,但毫无疑问,它所蕴含的情感很深。咏叹调般的曲调一定是作曲家对祖国的深沉的感情。

如果说《佛跳墙》在速度和气质上接近交响组曲第二乐章,那么《北京烤鸭》则具有第三乐章“谐谑曲”的典型风格特征。

一方面,从第一把小提琴开始,接着是中提琴和大提琴,鸭子的叫声是模拟的,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指挥台周围,一群“鸭子”等待着被拔毛,入炉的人紧张又焦急。巴琴声请求释放。原本清晰表达《北京烤鸭》历史深度的大提琴和铜管乐段的音色,也因如此惨烈的场面而多了一丝怜悯。

_厨房交响乐的作文有哪些_厨房交响曲日记

《中国厨房》首映现场(叶晨亮 摄)

当真戴着厨师帽的锦江大厨从台后走出来,在在场的食客面前虚拟地砍、切片时,原本乞讨救赎的“鸭群”大佬们,现在全都跪倒在地。放弃了乐器,加入了“鸭子团”。肉”分享会。

让我们暂时脱离饥饿带来的幻想,理性看待下面这道“热爆大虾”。作为全曲的中间位置,与序曲和终曲《芝麻锅炒》形成三联结构。因此,在《热爆大虾》和《芝麻锅炒》中,基本都是采用序曲旋律来达到统一。与以再现为主的终曲相比,这里的旋律构成以反射技法为主,伴奏着象征“热爆”的锣、钹,象征“虾”弹跳节奏的木琴,象征“大虾”弹跳节奏的低音提琴和鞭子,象征着“热”的声音。热油锅里吹出的喇叭声营造出极其逼真的烹饪场景。

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作曲家有意识地用不断增厚的“虾”主题色调来表达虾肉从最初被油炸到逐渐变得金黄嫩嫩的演变过程。

《汤花菜》、《松鼠鳜鱼》、《水煮牛肉》、《竹筒野味饭》都是以前曲为概念,根据不同菜肴的特点设计声音联觉。例如,电颤琴的清脆象征着田野里露水的花椰菜的晶莹质感;琴弓弹奏定音鼓的边缘,营造出松鼠桂鱼菜肴的艺术质感;油的爆裂声和呼吸声象征着煮牛肉的热气,用木琴、木鱼组、拨浪鼓模拟油溅的音效;木琴、竹管和拨浪鼓的打击乐用来与竹管建立联系。

然而,如果你专注于这些模仿音调的表面味蕾体验,你就会错过作曲家的情感设计。汤里花椰菜的颂歌声可以歌颂农民的辛劳。松鼠和鳜鱼的短笛演奏的主题具有明显的悲悯色彩。水煮牛肉用情绪的逐渐变化来表现食用者从抗拒到接受的逐渐过程。过程。

压轴曲目《芝麻锅炒》中,醇厚的弦乐组主题与上述序曲素材并行交织,推向巅峰。今晚,是一场巅峰的听觉体验,是在弦乐声中对民族饮食文化千年有序传承的崇敬,是一场用耳朵品味的美食家的狂欢。

听了此话,心旷神怡,遂见上海派流成百川。

毫无疑问,《中国厨房》难免会让观众想起穆索尔斯基的《画展》或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与前两部用声音写画面的作品相比,梁浩一的作品用声音写味道。无论是通过动态模仿触发感知体验的联觉,还是通过情感表现触发感知体验的联想,其表现都十分突出。也算是成功了。

而考虑到前两位大师分别是俄罗斯和法国民族音乐流派的代言人,可以说,今晚《中国厨房》也成功地站出了中国品味、中国文化的旗帜。

作为一个听者,我不得不佩服梁浩仪的声乐想象力。如果要开玩笑地说,很难想象这位作曲家脑子里有什么声音,不得不感叹他能把这些声音放进真正的乐器中。他关注钢板、雨衣甚至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元素,并赋予它们令人惊讶的表现力。

似乎对他来说,可听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以至于他懒得用一些概念和刺耳的声音来完成音频的创意游戏。而这种态度,我想,源于他之前的作品《武林——为纪念金庸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中所体现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精神和乐观的气质,这都让他享受到了声音仿佛他正在“演奏音乐”,这给他带来了快乐。此时,他还不是音乐的创造者。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

当然,这样的声音盛宴不能忽视常任指挥张洁敏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表演。在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5周年音乐会之际,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位指挥家指挥下的上海交响乐团的独特气质。

据尚音老师介绍,张洁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打击乐。也许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她独特、干练、自由、充满活力的指挥气质。那些干练有力的指挥动作、不夸张的肢体动作、理性冷静的健全思维,使山脚和他们的指挥家展现出“飒”的独特风格。

厨房交响曲日记__厨房交响乐的作文有哪些

《中国厨房》首映现场(叶晨亮 摄)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这场演出一贯而独特的精神是什么?

那么只有“海派文化”这个词才是真正的背景。

海派是精干高效,是文化多元包容,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梁浩一的《中国厨房》而言,这种流行而不媚俗、传统而不俗套、创新而不怪异的创作风格,是上角和梁浩一共同体现的海派文化的基础。

蔡龙百花盏: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上一篇 2024-11-29
2020年二次元文化盛行,漫展上的皮衣美女coser成焦点
下一篇 » 2024-11-3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