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博主展示非遗技艺:从竹子到纸的精巧转变与传统文化之美
魏晓文 徐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 年 12 月 2 日
版本07)
博主“艳红Aimee”和她制作的狮头帽子。
博主“按铃,按铃”和她制作的剪纸斗篷。
博主彭南柯正在制作风铃。
本文所配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李子柒“回归”,更新了一段制作漆器的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近年来,从李子柒的“出类拔萃”到众多博主的出现和成长,短视频平台上的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越来越多。他们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体验、视频普及等形式,用镜头定格古老的技艺,将那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的记忆带回大众视野,让观众看到更多传统文化之美。
展现精湛技艺
从竹子到一张纸,这个过程会发生什么?在博主彭传明的视频中,他花了8个月的时间还原了古老的竹造纸技术。从竹皮的采集、浸泡、煮沸,到打浆、切碎,再到纸浆的过滤、干燥,镜头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匠心,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和独特之美。
另一位博主彭南柯也追求极致的细节,再现古代技艺的传统工艺。制作皮影时,他一丝不苟,从脱毛、刮脂、绷皮、打磨,到取边、雕皮、上色,每一个细节都像一场艺术创作;复刻造灯时,他从原料入手,洗净高岭土,调配紫金泥,用最原始的踩牛蹄的方法制泥,然后修整、上釉,烧成等步骤,最后釉色五彩,杯上出现星辰;在恢复具有2500年历史的阿胶制作工艺时,他严格遵循108道完整步骤。流程生产。
制作复制传统技术的视频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再现古代制墨方法时,彭传明投入了整整2年时间,最终形成了一部8分钟的影片;彭南柯开始尝试编织麻布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姬纱”部分让他最头疼,但好在“草布即将完成”。这种“慢节奏”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品味到“慢工出细活”的独特魅力,也凸显了“与时间对话”中传统技艺的浪漫。
工艺之美不仅在于其对工艺的一丝不苟的追求,更在于其根源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博主“李嘉晴辰”的视频中,构树的树皮可以制成白色的薄纸,荷塘里的莲藕可以变成朱红色。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依靠人力与自然的配合,将大自然的恩赐转化为实用物品。彭传明修复的花胭脂,将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转化为化妆品原料,再现了古代女子妆容的淡雅之美。
激发文化认同
这些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借助清新的视觉氛围和生动的叙事,将山野间的非遗技艺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唤醒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可,同时也引领了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彭传明的视频被网友形容为“脚踩在地上”一样真实、简单。他置身乡村,带观众走进远离城市喧嚣的传统手工艺世界。和他一样,很多博主的视频都充满了静谧之美,令人着迷。他们将镜头架在农舍、田野、青山、溪流旁,利用大自然的白噪音,配合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给观众带来“心灵按摩”般的沉浸式体验,营造出一种传统的感觉。文化。诗意的空间。
而这种视觉享受的背后,还有深厚的文化叙事支撑。每项技能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故事。通过创作者的解读,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博主“响铃响铃”在复刻剪纸斗篷时,用旁白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技法和历史,无论是“从里到外”的剪裁手法,外,由密到疏”或将剪纸转变为图腾崇拜。从祭祀文化到日常装饰的演变,让观众意识到,这种柔软却剪不断边的薄纸,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祈祷和智慧。她告诉我们,为了展现这些技能背后的文化价值,在策划每个视频时,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
通过这些视频,很多观众回忆起家乡的传统习俗或者长辈讲述的民间故事,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善良。在博主“李嘉晴辰”制作祥云纱的视频下,有网友回忆起了小时候上山挖山药的场景。一位苗族姑娘甚至坦言,通过博主的“摇铃,摇铃”视频,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找回了自豪感。正如博主“敲钟敲钟”感叹的那样,“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闭门苦干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帮助它与观众建立联系。”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除了精美再现非遗技艺,短视频平台上还有不少创作者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记录和传播非遗之美。其中,有的通过眼花缭乱的特效介绍传统文化知识,有的亲自走访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有的用老技艺创造新的手工艺品。他们用视频一一呈现,帮助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
博主“郭翠儿”今年3月在自己的抖音账号上上传了第一条视频《茶道》。她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制作精美的画面,向观众介绍了迂回高拳、盖碗盘旋、凤凰。三点头等茶道术语,获得44.5万个赞。随后,该账号陆续更新《京剧》、《二十四节气》、《陶瓷》等视频,向观众“种植”传统文化符号。截至目前,他的账号在抖音平台的点赞量已超过1976万次。
此外,一些博主选择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入手,通过纪实叙事的方式向观众揭示技艺背后的故事。博主“神鸟刘宇”记录了他学习川剧变脸、泉州提线木偶、徽州战旗鱼灯的过程,向观众展示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广度和深度,讲述了他的奉献和坚持的故事。继承者们。
博主“艳红Aimee”因罐头制作京剧凤冠、苗族头饰等作品走红。在她的视频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古冠的复制过程,也可以看到她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创新作品,如采用彩色扎法制作的狮头帽、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的非遗口红等。不久前,她制作的花丝蝴蝶装饰品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 ,让古老技艺走出国门,被更多人看到。
多元化的创作类型,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绚丽魅力和丰富故事,让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带动更多观众亲身体验。数据显示,去年5月至今年5月,抖音上共有1379万网友分享非遗体验。漆扇、发夹、马面裙的打卡视频增幅最高,分别达到318次和55次。 ,增长了15倍。购买非遗团购产品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长328%。这些内容在网络火爆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的代表性符号,助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
“以前有一个姓周的小伙子,跟着我的视频学手工艺,从做钻石到现在能做凤冠,三年的时间,他已经成为一名非常专业的手艺人了。”颜红告诉我们,除了网上一直关注她的跟帖粉丝,现在也吸引了更多人通过她开设的中式培训技能中心在线下学习。 “技能博物馆推出了成都银花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力量,让传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颜鸿说道。
“传统文化需要每个人去保护,数字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加入其中,这就是它的意义。”谈及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彭南柯表示,他准备邀请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爱好者来到他的“南柯院子”,把院子打造成“非遗谷”,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孕育新的活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