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与王世襄:从痴迷到研究的传承之路
第一位不得不提的明式家具收藏家和研究者是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嘉先生。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陈先生也是一位家具迷。 20世纪50年代,他骑着自行车到北京各地寻找旧家具,玩得很开心。最让他着迷的就是黄花梨八仙桌和明式小方桌。 《殷墟碑刻概论》等作品的稿费让他可以更自由地做这件事,并将购买的家具存放在胡同的一个院子里。他的朋友王世祥感叹道:“孟家已经出版了一部巨著,他们的稿费比我还多,所以他们可以买我买不起的家具。”但在陈先生的影响和帮助下,王世祥开创了明派绘画的先河。他研究家具,出版《明式家具鉴赏》等专着,成为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
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吴嘉恩的香港女士,一位初级收藏家,开始与王世祥交往、写信,接受他的指导。多年后,她也成为明式家具学者,被誉为中国的“黄花梨皇后”。这本书《明式家具三十年》是吴家恩的著作。她在扉页上写下“谨以此书纪念王世祥先生”,以表达对老师的怀念。 《明式家具三十年》是在第一版《明式家具二十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明式家具的新事物和新发现。本书以图片为主,不愧是“眼花缭乱”二字。文字描述简洁,并附有一些小故事。故事的叙述有点低于预期。值得一提的是,对家具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本书的附录,尤其是令人惊叹的榫卯图。组件图令人惊叹,向读者展示的细节展示了古代人造家具的设计技巧。
以下内容摘自《明式家具三十年记》,经出版社许可,有关扶手椅及其他椅子。摘录有一些删节,标题是摘录者的标题。注释见原书。
原作者|吴嘉恩
《明式家具三十年》,吴家恩着,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9月。
1.扶手椅
圈椅是明代主要家具类型之一。在世界各类家具的发展史上,只有中国家具具有扶手椅形的设计。 20世纪的家具设计师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各种现代椅子,为人们所熟知。
打开光圈椅。图片来自《明式家具三十年》,下同。
如意头开光。
椅背圆如圆形,由五、三个榫头用楔钉榫连接而成。扶手突出。椅板底部有齿。腿、脚外圆内方。这是扶手椅的基本形式。这把椅子是三关节的,靠背是一个大圆形,扶手的弧度非常大。靠背板上浮雕如意头形图案,由栩栩如生的卷尾和双凿组成。上端两侧有支架与靠背板连接。焦崖子。椅板下有齿,曲线圆润有力,浮雕卷草图案。扶手椅的靠背和扶手呈对角线状连接,这样坐者不仅有肘部可以依靠,还有一段腋窝可以得到支撑。这是扶手椅的一大特点。
黄花梨大扶手椅及其靠背。
五节黄花梨扶手椅长63厘米,宽49.3厘米,高106厘米2。体积比普通扶手椅更高更大。设计与上一款基本相同,但整个车身比较朴素,只有座板底部有太阳纹路。该椅子选材精良,木纹生动华丽,充分展现了黄花梨木的特性。
明代的座位安排是有等级的,大座位是留给老人和贵客的。这把大扶手椅被认为是明代较为重要的座椅。
带扶手和鹅颈的椅子。
扶手椅的扶手不突出,与鹅颈相连。连接棍子的方法也省略了。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子。靠背由三部分组成。上段透雕云纹,中段平镶,下段垂落。唐卷草纹亮足。椅盘底面由洛果和矮人制成。
明代椅子的四管腿排列规范。前腿最低,便于迈步,两侧两条腿较高,后腿最高。工匠们称之为“步步高竿”。还有一种“追赶”方法,即在两侧制作最高的管脚,如当前示例所示。目的是为了防止纵横榫眼在同一高度处被切割,从而影响椅子的牢固性。这两种方法都是标准的明代椅筒和腿的构造方法。
龙纹开孔椅。
龙纹孔椅上跳跃的鲤鱼,纹饰有波浪纹。
此椅背板饰门形开口,灯草纹路饱满,开口内侧雕有龙纹,精致清晰。下端雕山形,从太阳线升起,高浮雕雕跃浪的鲤鱼,象征仕途顺利、步步高升。后腿和前腿上的鹅颈与椅盘下的腿和脚连接。顶部是圆形的,底部是圆形的。方形腿具有笔直的垂直表面。罗锅的格子置于座下靠近横杆处,与腿、脚相连。冲洗。这些是制作扶手椅的不常见方法。
2.南关帽椅
黄花梨高扶手南关帽椅。
黄花梨高扶手椅上的“挖烟袋壶榫”和“挖烟袋壶榫”。
黄花梨高扶手南关帽椅,长57厘米,宽43厘米,高88.6厘米。没有头枕、没有扶手的官帽椅,称为南关帽椅。与四头官帽椅一样,名字来源于北京工匠的命名。尚未找到任何文档。椅子是圆木做的。三曲靠背板上浮雕有图案,图案由两朵云和两凿组成。头枕与扶手采用“挖烟袋壶榫”连接,后腿上部与前腿上部采用鹅颈连接。它们由一块木头制成。不断地做。椅板下的平牙采用了微下垂的“瓦塘肚”式样。这对椅子除了后面的扶手外较高,可以算是短南关毛椅的基本款式。扶手靠背较高,可以达到和扶手椅一样的效果,让坐者不仅有肘部可以倚靠,还有腋下的一段手臂得到支撑。
南关帽椅。
这副椅子是用枕头做成的,用“挖管盆的榫头”与扶手和腿、脚的上段相连。它有一个三弯靠背板和一个三弯连接杆,这是相当标准的。但腿脚用圆木,将原木削成方木的方法比较特殊。这种结构非常合理,因为方形的腿形状增加了容纳椅盘的面积,使其更加坚固。但椅子普遍追求视觉上的一致性,只有少数采用圆角顶部和底部的构造方式。该车的另一个特点是踏板上安装了铜护板,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是原装的。
3. 玫瑰椅
用细长圆木制成、有方形靠背、直扶手、侧腿的椅子统称为玫瑰椅。与其他与形状或结构有关的椅子名称不同,玫瑰椅的名称令人费解,其起源也有待确定。他们的靠背较短,大多在90厘米以下,方背和直扶手也限制了座位的空间。它们不像其他椅子的弧形组件那么宽敞,因此被错误地视为次要座椅,甚至是仅供女性在内室使用的座椅。事实上,玫瑰椅的座板尺寸一般与官帽椅、扶手椅的座板尺寸相同。它绝对不小也不窄。玫瑰椅的造型,早在《十八士图》等宋代画作中就可见到,多用于高堂文人坐坐。
黄花梨票靠背玫瑰椅。
黄花梨玫瑰椅长59厘米,宽45厘米,高84厘米。靠背框架有齿,雕背花纹。下部与椅板附近的单杠相连。吧台下部由短而深的木料制成。我认为喜欢紫檀深黑色的人,是增加霍氏藏品收藏的精品家具。扶手下方还设有短横杆,座面下方安装有门式卷轴状齿。这是玫瑰椅最常见的例子。
红木椅子,靠背和红木。
红木玫瑰椅,靠背中间镶有尖牙,并雕刻有卷草图案。直齿的两侧和上部都有小钩。座位下面、靠近椅板底部、管腿下面都有盆。又安高洛国基。明式紫檀坐具非常稀有,流传下来的多为康、雍、干或晚清款式。台北收藏家陈其德先生拥有第30枚,与这对一模一样。明代铸时,另有一器,遂成一器。
玫瑰椅款式有很多变化,不可能一一列出。以下是一些比较不寻常的例子。
黄花梨镂空靠背玫瑰椅。
此件方背刻槽,嵌有镂空雕螭虎、螭龙图案。中心呈莲瓣状,刻有开光诗一首。两侧均进行开放式雕刻。刀工熟练,速度快。座板下面的齿是两边尖的,很不寻常。靠背图案采用黄花梨家具中十分常见的螭虎龙纹。龙尾和四足化为卷草,相互连接,达到卷曲、飘逸之势。镂空图案填满了整个背面除了供奉圣像之外的四个侧面。 ,熨烫成一张纸。
黄花梨波浪纹玫瑰椅。
黄花梨波浪纹玫瑰椅。椅背架和扶手下方的空间安装了波浪纹细长直格,如流水、波浪,极具动感。用这种美丽图案制作的家具,可以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版的《西厢记》五卷彩版插图中看到。 《九环》第十三期,崔莺莺赴约与张声幽会。四柱床围采用波浪图案。
波浪图案床。为《西厢记》插图,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版五卷。
原作者/吴家恩
摘录/罗东
简介校对/刘宝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