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叶嘉莹老师:走进她的诗词世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奥查
当编辑邀请我写稿子时,我刚刚从香港沙田商务印书馆拿起叶嘉莹老师的一套《杜甫秋行诗八首》。我只对古诗词感兴趣,没有研究造诣。接受这个邀请,确实是出于我对中华诗词永恒的热爱,也是我对秉持“弱德之美”、传播“海遗”的叶嘉莹老师的敬意和怀念。 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大师、诗人叶嘉莹老师因病去世。当各界人士缅怀之时,再看《手中的月亮》,仍能体会到时光荏苒,世事随波逐流,但诗篇却不朽,千古共享。文化魅力。就这样,我会努力和大家一起走进叶嘉莹老师的诗歌世界。
导演陈传兴是一位摄影师、艺术评论家、导演和作家。 《手捧月亮》的镜头是从一组空镜子开始的。美景、清光、江水、夕阳、孤舟、烟树,都是中国古诗词中意象的缩影。接下来是一组文物的长镜头。隋唐吉祥兽葡萄纹铜镜上刻有“如明珠出盒,如明月悬天,眉青时反面红”的铭文。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大发展。时期。时间的镜头继续流淌,河洛地图、北魏《帝后礼佛图》、唐代兴庆宫布局、碑林碑刻、章怀太子墓的宾客使臣照片、侍卫照片、永泰公主墓的仕女照片缓缓出现。
叶嘉莹老师在《杜甫秋行诗八首》的序言中写道:“唐朝是一个融合南北汉胡民族精神和风格的伟大时代。”她认为南朝“秀丽而柔和”。北朝“激昂激昂”风格的碰撞和净化,使唐诗融入了“创造变革的原动力”的新生命。 。影片以随时间变迁的形象,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人精神和时代情怀。
“诗乃志所在,心即志,言即诗”。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注脚。叶嘉莹从毕生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研究中了解到,她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是“动之以激”,二是“弱德之美”。
“激动而感动”,对应了《文心雕龙》中对好诗的注解:“人赋有七情,而应物,感物咏志,自然也。” 《手拉水月》是叶嘉莹的,说说出生地吧。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小名小河子。叶嘉莹在片中朗诵自己的歌曲《白玉兰》:“花前思胸,谁能告诉我一生?天涯哀伤三十年,梦里长忆” ,绿色屋顶就是亭子。”这是叶嘉莹。经历磨难、漂泊半生的人生写照。俗话说:“身在其内,可写;身在其外,可观其”。
影片将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杜甫秋八诗》穿插到影片中,不仅体现了叶嘉莹讲述的不同人生阶段和时间背景,更将诗词诗词融入其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触摸”情感共鸣。叶嘉莹说,诗歌中的旧人旧事,虽历经千年,仍能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诗歌语言将自然季节与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形成“悲秋”、“惜春”、“竹韵”、“柳恋”、“荷花纯洁”等象征意象。因此,“茭白飘浪云黑,露寒荷房粉”,衬托出“天上只有鸟道,江河湖海,皆是渔民”。影片贯穿了作曲家佐藤明格为秋星谱写的八首优雅音乐。它结合自然场景和历史视听,向观众呈现诗意和生活的境界。
叶嘉莹曾用儒家思想阐释“弱德之美”:“事不能做好,就应该自求。”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从温庭筠、苏轼、辛弃疾、朱彝尊等诗人作品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美学。特质。叶嘉莹认为,苏鑫虽然“豪爽豪放”,但“想乘风归去”、“像花却不像花”、“红领巾绿袖,牵着英雄的眼泪”是表达悲伤的唯一方式。言语可以达到但诗歌却无法达到的境界。在挫折和痛苦中坚持,是叶嘉莹在明末清初诗人朱彝尊的诗中发现的美。 “我们并排睡在一起,听着秋雨,每个人都在小被子里感到寒冷”,传达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孤独和孤独。悲伤。回首往事,杜甫也曾渴望“将尧、舜封为王,然后清风俗”,但现实往往是“酒后无处可去,独迷而吟诗”。 ”。因此,他也会写“一花飞花减春色,风吹万花万千愁人”。
片中,叶嘉莹还讲述了自己移居台湾后的坎坷经历。 “还乡脱离乱世”的叶嘉莹至今还记得老师顾遂先生的教诲:一切“世俗法”都是“诗法”。她吟诗作赋,在动乱的岁月里,诗歌成了叶嘉莹的爱好。精神上的安慰。她贤惠而坚忍,始终秉承“割草养老,生计不变”的忧心,在茫茫诗海中寻找世间万物的同频。 。 “如来本是幻相。” ,诗歌给人们带来生活。这种感悟不正是对“弱德之美”的现实诠释吗?
《水月之手》连接着诗人与诗、诗与图像、图像与精神。它利用时空的变换,让现实叙事与古典诗词相得益彰,让观者感叹叶嘉莹“只有老了之后才能变得疯狂,人生的酸甜苦辣”,感觉自己在伤害自己”,我感受到了千年诗词的文化力量分享这一刻。“百年影,千年心”,诗词点亮了叶嘉莹的人生,诗词因叶嘉莹而流传下来。嘉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