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春纪新书分享会:老武汉的人间烟火与文学历史的交响
积木新闻通讯员 徐鹤
12月7日下午,“老武汉人间烟火——小说《暹罗之春》新书分享会”在省外文书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省外文书店承办,武汉市作家协会协办。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舒惠波,批评家范兴、刘传娥、杨斌、《暹罗之春记》作者蒋彦明等齐聚一堂近百位热情观众踏上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文史之旅。评论家认为,《暹罗春记》是汉族文学的一大丰收,在文学、历史、人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暹罗春记》以汉正街和西马场街为主要背景,以女主角暹罗春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它描述了从1920年代到50年代末的历史跨度中汉口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新书分享会上,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舒慧波表示:“蒋燕明的《暹罗之春记》是她写给的‘沉香’。”这是对武汉历史传说和世俗风情的重述。
《暹罗之春编年史》作者蒋燕明在分享会上分享了她的创作经历。她说:“《暹罗之春编年史》的创作过程缓慢而艰巨,由于缺乏反映1920年代至1950年代的数据,很难重现当年的汉正街和西马场街,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整理那些失落的精华和尘封的宝藏,成了我长久以来的追求,乐此不疲。”
评论家范兴说:“蒋彦明的书把我们带回到了老武汉,让武汉人了解了武汉的过去。这本书有几个看点:第一,人们一提到武汉就说是码头文化,以及他们对武汉的印象。”姜彦明写了武汉人性格的两面,有非常豪放粗犷的一面,也有非常温柔温暖互相帮助的一面;那个每个人想到的就是六渡桥和武汉关码头,其实武汉还有很多景点,比如洗马长街、耀邦巷、救世堂、香香码头……江彦明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通过线描来了解武汉,意义不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保存一段文化。铭记武汉文化之根。”
评论家刘传娥说:“汉派文学同京派文学、海派文学一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创作现象。这部作品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汉派人物。小说描写了救世堂,主题非常鲜明。”小说《救世堂》是对异域文化的表达,表现出文化包容性,这也是这部作品细腻的情节设计和精妙的文笔比较值得我们阅读的一个亮点。中性的,铿锵有力,章节引人注目,逻辑清晰,关于时代如何塑造人,时代如何变迁,作者详细描述。”
评论家杨斌以《城市的沧桑与钢铁般的女子》为题,对《暹罗之春编年史》进行了阐述。她说:“《暹罗春记》用城市文化展现女性之美。江燕明写出了武汉宏大、公共的城市特色,用暹罗的亲身经历贯穿了武汉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描写一座城市一个人,文笔老练,不慢不慢,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蒋彦明是武汉本土作家,长期从事老汉口系列小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汉口奇情》、《汉口之春》、《倾城》、《大直门车站》,中篇小说集《武汉沉香浮影》。其小说三部曲均获中国作协年度重点扶持称号,并荣获湖北省文学奖、屈原文学艺术奖、武汉市文学艺术奖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省人,武汉历史小说重要贡献者之一。
2015年,蒋彦明全景描写1938年武汉抗战的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年后,这部反映武汉历史沧桑的小说《暹罗之春记》再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