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暮维人新作灰仭巫覡引发热议:双头美少女设定引爆二次元新潮流
文|山茶花茶
《飞轮少年》和《天上人间》的作者奥木伟人推出了新系列。这部漫画的名字叫《灰女巫》。女主角看起来有点抽象……
前阵子,关于苏诺和伤无父亲双胞胎设定的吐槽期还没结束,柯南就透露工藤优作和黑羽藤一也是双胞胎(《十百海鲜战》中再次出现“双生梗”,网友质疑疯了和《名侦探柯南》……),现在亲爱的,双胞胎已经不能满足你了,所以你就生了一个双头女孩吗? !
难怪有读者看完《灰女巫》第一集后忍不住吐槽:
“大木卫人是吸毒还是画画?这第一章太疯狂了。”
“为什么漫画家们画画的时候会发疯?”
如果这样下去,“双胞胎”不太可能成为二次元新的雷区。新粉丝在追剧之前必须先问一个问题:主角你是……独生子吗?
但有多少人还记得,半个世纪前,双胞胎题材在日本漫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日本漫画中此类故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手冢治虫、成田美奈子、安达满、渡边雅子等老作家光芒四射。作品中主角的双胞胎设定吸引了众多漫画家的目光。他们争相模仿,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杰作。
本期只想聊聊这个话题:
准备好后我们就开始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漫画中的孪生故事与少女漫画一起发展起来。
手冢治虫的《丝带骑士》(1953年)及其续集《双生骑士》(1958年)奠定了双胞胎故事的基础。
其中,前者的主角蓝宝石出身于皇室,但因为公主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所以从小就被当作王子来抚养。前者与后者形象的反差,与双胞胎对个人同一性的追求相似。
在《双生骑士》中,手冢治虫将支离破碎的自我进一步形象化,塑造了一对从小因国家分裂而不得不分离的双胞胎兄妹。
20世纪50年代末,双胞胎在日本漫画中出现得更加频繁,这可能是受到西方文学和电影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儿童文学《两个小洛特》于1950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后被改编成经典电影《天作之合》。
故事中,素未谋面、甚至互不相识的姐妹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了。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却对彼此有着天然的好感。在得知自己的身份后,两姐妹甚至调换了身份,这才促成了父母的和解。
失散多年的双胞胎、截然不同的性格、重逢带来的迷茫……这样的剧情模板启发了很多日本漫画家,其中包括与同代的手冢治虫和高桥诚,被誉为“日本漫画大师渡边雅子”。少女漫画的先驱。
1957年出版的漫画《山神女》以出生后失散的双胞胎姐妹为主角。她的创作手法随后被许多漫画家模仿。
在多位主创的演绎下,双胞胎角色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性格,让他们虽然外表相同,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典型的例子应该是《五花八门》中的胎姐妹五姐妹。
但正如日本著名漫画评论家、明治大学教授藤本由香里在论文中所说,日本漫画早期的双胞胎故事大多以“久别重逢”为主题。即使两位主角的世界观和身份设定不同,但也基本相同。他们都以幸福的团聚而告终。
然而,从1965年开始,“竞争”一词频繁出现在双胞胎的主题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我同一性”的认知,包括内心冲突、自我独特性、现实与理想自我的分裂等,这些都在影响着文学和电影。以及当时的电视作品,从而诞生了许多与克隆、多重人格、轮回有关的叙事主题。
此时,双胞胎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开始向“个体独立”发展,在原本纯粹幸福的甜蜜中增添了一些酸涩。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成田美奈子1985年创作的漫画《双星罗曼史》,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经典情节被认为是同类叙事的鼻祖。后来电影中的“樱兰高中男公关部”日立元光和日立元薰也有类似的情节。
《双星》的故事在女主角阿妮丝和一对双胞胎兄弟之间展开。作为第一个识破两人伪装的人,阿尼斯成功融入了双胞胎原本牢不可破的羁绊。大家应该对接下来的剧情抱有期待,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这里就不过多分析了。
一般来说,这些双胞胎角色大多是青少年,与漫画读者的年龄段相对应,作者会将他们置于各种冲突之中,如内部与外部、个人与社会、团结与竞争、信任与猜疑等。等等,而双方不断的摩擦和谈判成为拷问自我认同的工具。
这也是儿童和青少年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个体从幼稚的唯我论到成熟的社会意识的转变。
但与西方文学相比,日本漫画家在这一主题上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化渊源。
首先是日本阶级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20世纪末,日本社会成员按照性别、资历等严格划分和扮演角色,这往往迫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特点,不符合制度的个人喜好往往被定义“自私”,从而导致丰富的自我。有意识的人在自我驯化的过程中承受着内心分裂的痛苦。
基于这样的现实,漫画家们通过故事表达了反抗的声音,并用双胞胎的主题来描绘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焦虑。
但即便双方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双胞胎之间依然有着牢固的羁绊,这也是日本相关题材漫画的特点之一。
比如1987年筱原千惠的《海暗月影》(原译《双胞胎女孩》)、1990年大谷博子的《翔子的编年史》以及上面提到的成田美奈子的《双星》,它们都有一个情节类似于“当双胞胎中的一个受到威胁时,另一个双胞胎就会产生心灵感应”。
在1990年的《奇迹女孩》中,漫画家秋元奈美赋予了双胞胎主角“必须两人共同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的超能力。
这实际上体现了日本人民对社会和谐的偏爱和对理想统一的人文追求。
其次,日本漫画中的孪生主题通常表现出善恶之间的模糊界限。
由于外表的相似性,同卵双胞胎常常在心理上两极分化。这与过去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有关,这在女性双胞胎的设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与西方“好女孩”和“坏女孩”的极端区分不同,日本少女漫画通常刻意避免露骨的性描述,并积极模糊善恶的界限。
例如,“坏”可能意味着“自信”、“积极”和“独立”;
又如所谓的恶行,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暂时的自私行为,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不是一个彻底的恶人精心策划的行为。
因此,漫画通常都会为双胞胎的和解留下想象的空间。
高桥留美子的恐怖漫画《人鱼森林》就是一个例子:
一种解释是,妹妹一开始可能是运气好,希望人鱼之血真的能拯救妹妹,所以给她喂了一些可能有毒的东西,但最终却适得其反,事情发生了可怕的转变。
但对于长期承受变异之痛的姐姐来说,长期的折磨让她认为姐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毒之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获得不朽。
最后姐姐在妹妹面前说出了她认为正确的推理,但作者的安排却很耐人寻味。她没有让妹妹争辩半句话,而是让现在年事已高的妹妹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人。在鱼和肉面前,他主动选择了死亡。
当然,这只是《人鱼之森》无数的解读之一,但也展现了双胞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这部漫画被誉为高桥留美子漫画叙事能力的最高水准。
第三,为什么他/她是兄弟/姐妹?
除了善恶观的差异之外,地位也是双生题材日本漫画中独特的话题。
1874年,明治政府规定,第一个出生的婴儿应被视为长子。在宗法制度中,哥哥将来作为一家之主继承一切,而弟弟则被定位为下属。
尽管该法已于1946年废除,但各种继承下来的社会文化和认知习惯仍然存在。
具体案例可以在《火影忍者》中看到:日向家族有氏族支系制度。为了保护血脉传承境界白眼不被别人夺走,氏族的子孙被划分为氏族。长子血脉所继承的氏族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其他子弟组成的支系家族,在年幼时就会被烙上笼鸟咒,让他们的性命掌握在家族手中,不许他们反抗。
对于相隔几分钟出生的双胞胎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自然会导致宿命论或无休止的质疑——
就像,为什么不是我?如果这是他/她的地盘,那么我的地盘又如何呢?
第四,“我是哥哥/姐姐,所以我不能哭。”
正如长子地位崇高一样,他也承担着更重的责任。
橘优1991年的《爱情咒语》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我没有哭)因为我是姐姐。
在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较强的双生子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竞争,放弃自己的幸福,去履行较强者的义务。
例如,正司洋子 1977 年的漫画《日本的门徒!》主角是一对姐妹,妹妹多才多艺、性格外向,姐姐智力低下、寿命短。
天真的姐姐依赖妹妹,却无意间剥夺了妹妹最渴望的东西——母爱和初恋。
但随着自己的坚强和成熟,妹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欲望的任何表达。
这场冲突是在姐姐去世后引爆的,因为那天妈妈无意识地向她呼唤了姐姐的名字。
佐伯茅野1991年的《双面姐妹》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星洛和莎罗是双胞胎姐妹。姐姐的身体一直不好。另外,她还接受了心脏手术,只剩下不到三年的生命了……妹妹被星探发现。后来,在姐姐的鼓励下,她决定进入娱乐圈。
这段时间,妹妹完全依赖姐姐的指导。然而,她在享受歌手荣耀的同时,却深深嫉妒姐姐的才华。粉丝越追她,她的自尊心就越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柔术快线》中的真忍真衣和真木真忍、《鬼灭之刃》中的时藤一郎和时藤无一郎等角色身上。
这个时候,谁强谁弱,已经不能再通过外在的身份和体力来判断了。爱与恨成为一张牌的正反面,紧密相连。嫉妒和自卑同时存在于两个人的心中,这就是他们之间流淌的东西。细胞间复杂而矛盾的情绪。
第五,我们终究会分开。
从故事结构开始,通俗的套路是主角历经磨难,最终完成蜕变。
而以“身份”为噱头开始的双胞胎故事,也必然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
这在2023年10月的新剧《米奇与达利》中得到了体现:
彼此默契极好的两兄弟,甚至可以完美地假装成同一个人,但随着剧情的进展,观众却能明显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差异。最终,米奇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前卫艺术家的事业,而达利则去读高中,告别了小镇上的人们。
故事的结尾,米奇坚信,即使两兄弟相隔两地,他们之间的纽带也不会改变。
但这种转变可能是双方互相认可的幸福结局,也可能是由更激烈的一方死亡所驱动。
事实上,死亡在双胞胎类型中并不罕见。它通常放在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对于前者来说,比如在与《队长》、《灌篮高手》并列日本体育漫画巅峰的《棒球英雄》中,双胞胎兄弟意外去世,哥哥继承了弟弟的遗产,投手的位置和绰号,并与队友们齐心协力闯入甲子园。
这种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双方潜在的冲突,又合理地促进了对方作为个体的发展,让幸存的一方主动踏上征程,而“继承遗愿”也赋予了情节呈现出英雄色彩。 。
相反,在结局中,双胞胎的死亡表明了相互冲突的自我的最终和解。
比如在筱原千惠的《海暗月影》的最后一卷中,露空和如水姐妹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进行了最后的战斗,最终以妹妹 Ruku 的胜利而告终。
之后,姐姐流水让姐姐开枪自杀,并说:“你有责任结束我开始的事情。”
流风回答:“我会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这是我的责任,而是如果我处于你的位置,我会希望你这么做。”
当流风用枪指着流水的头时,两人含泪回忆起往事,脑海中浮现出往日的幸福回忆——“能和你成为双胞胎,我真的很幸福!”
当一切恩怨尘埃落定之后,流风甚至感觉自己内心深处多了一个“自己”,说道:“流水,让我们离开这个莫名其妙的夜晚,走向正常的明天吧。”
大木未仁的《灰魔女》中的双头美少女也属于双胞胎类型,在漫画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例如1984年萩关东的《半神》、1973年渡边雅子的《隆》、1973年手冢治虫的《黑杰克》、1993年富香由纪和鸟羽沙子的《悪魔と踊れ》等都有体现。
萩尾关东的《半神》后来被改编成舞台剧。图2为舞台剧海报。
事实上,对“自我”的探索是人类哲学永恒的命题,而动漫中的双胞胎只是赋予了内在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以实体,让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更加直白地描绘出来。
所以,相比于双胞胎的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倒不如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另一个自己。
自卑的人渴望聚光灯,缺钱的人愿意用自尊甚至一切来换取财富,被强者支配和奴役的人即使死也要追求自由。 ..
过程就像《EVA》中的“人类成全计划”一样,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最终成就完整、自洽的人格。
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今天我知道我就是我了。”
参考:
1.“另一半和/或另一个个体:漫画中双胞胎的表现”,Mio Bryce,2007
2.《同卵双胞胎的文化表征与叙事》,Mvikeli Ncube,2017
3.《Maiden Maritime Genryu 的高桥诚》,藤本由香里,2007 年
4.《少女马龙的“日本人”之“女孩”がめるジャンルか——少女马龙的特征与层次化的世界观》,藤本由香里,2001年
结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