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李建国微视频走红网络,政务新媒体如何借力短视频创新宣传
近日,“李建国警官”系列微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他们一改沉闷的说教,转而以生动、幽默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网友纷纷表示“公安宣传要创新、脚踏实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43亿,占网民总数的45.6%。短视频、直播已成为重要的社交方式之一。政务新媒体作为新媒体的国家队,也应该抓住机遇,用新的形式占据宣传阵地。
政务微博视频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政务微博使用短视频、直播已成为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自己的形象
政府微博不仅承担着公开政务的功能,也是宣传自身形象和城市风貌的窗口。 2016年8月16日,“@乐游上海”发布上海城市形象宣传MV《我们的上海》,为2016上海旅游节预热。影片采用360°全景影像+3D立体格式,从建筑、人文、艺术的角度充分展现上海的魅力。还邀请了人气很高的胡歌担任城市导游,为宣传片增加了热度。
此外,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告别以往刻板刻板的人物形象宣传,塑造更加生动、立体的就在网友身边的公务员形象。 2016年1月21日,“@深圳交通警察”发布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大咒》。在正式发布之前,“@深圳交通警察”还发布了海报和预告片。前期的热身展示了其专业的操作技术。在现实生活素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以微电影的形式创新警察形象宣传,可以缩短距离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科普专业知识
对于气象、消防、交通、医疗、教育等政府部门来说,宣传本领域知识是积极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科普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弥合了公众与专业人士之间因知识鸿沟而造成的认知差异和共识断裂。以气象系统为例,由于公众缺乏专业气象知识,很容易对天气预报产生误解。之后,气象局经常被质疑“预报不准确”。二是满足公众解决现实问题对相关科学知识的需求。政务微博利用短视频科普科学知识,可以告别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文字,成为大众喜爱的“知识宝库”。 。 2017年4月20日,“@Chinaanticult”发布短视频,以动画讲解的形式让公众了解门徒训练与基督教的区别,成为生动直观的反邪教策略。
(三)还原事发现场
短视频可以有效增加观众的“存在感”。政务新媒体利用短视频还原事件现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辟谣。 2017年7月20日上午,深圳地铁7号线发生乘客恐慌事件,事件一经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旅客恐慌的原因,网友们有很多猜测。 “@深圳地铁运营”及时通过微博发布了当时的监控视频,还原了事发场景,从而有效辟谣。
二是传递正能量。 2017年7月7日下午,一名深圳网友目睹了千余辆车辆主动避让救护车的感人一幕,并在微博私信“@深圳交通警察”。接到消息后,“@深圳交通警察”立即查看并于8日晚在微博发布了相关视频,并鼓励网友“大胆让步、放心让步,主动避让造成的违法记录将自动消除” ”。网友纷纷称赞,“这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充满正能量”。
三是满足突发事件时的信息需求。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这场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公众迫切想了解灾区人民的救援情况。 “@四川公安”以短视频形式及时发布九寨沟县临时安置点情况,满足公众信息需求,遏制谣言。
(4)显示UGC内容
移动终端和各类软件的普及,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和发布的门槛,从而为网民创作内容“赋能”。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首先得益于草根网民的内容生产能力。与政务新媒体运营团队相比,UGC内容更广泛、数量更多。政务新媒体借助网民创造,可以有效提升内容生产力。同时,收集、整理、上传网友的内容,是一种与公众互动的新方式,体现了新官媒对粉丝的重视,从而拉近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2017年,“@京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秀书法,送全套清新福建明信片”系列活动。官方微信收到网友的书法投稿后,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吸引网友投票和关注。 “新鲜福建”的名片更是深入人心。
(五)解读相关政策,开展主题宣传
2017年3月5日晚,“@中国”配合两会宣传,发布航拍视频《2017腾飞!航拍总理报告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两分钟的视频中,镜头俯瞰着全国各地的山、田、城、海、跨江大桥等许多美丽的地方。它用动态数据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目标,为网友呈现最全面、最清晰的展望和解读。 。其活泼稳重、新颖深刻的做法让网友纷纷感叹“我的国家了不起”,也让人们看到了短视频在解读政府相关政策方面的潜力。
此外,政务新媒体还可以在特殊时点开展主题宣传。例如,今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中央”利用直播方式,打造“网上青年联欢晚会”,为观众带来热度。据《共青团中央杂志》数据显示,微博话题#网青夜#阅读量超过4574万次,微博直播171万次。晚会邀请了年轻人中当红的偶像,在节目策划上花了不少心思。直播过程中,晚会吸引了网友们通过弹幕积极互动。不仅获得了极高的流量,也给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政务微博视频使用情况分析
目前,政务新媒体在运用移动短视频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职责和作风?公众对政务新媒体的首要期待是权威的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政务新媒体的政务属性应该大于其媒体属性。因此,他们应该关注内容的政务内容,多发布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务内容以及当地网民的需求。内容;而目前网络流行的内容多以娱乐、名人、美食等为主,风格喜剧、八卦、泛娱乐,与政府部门的传统形象不符。新政务媒体视频要想赢得网民的青睐,就必须在风格和内容上做出一定的妥协甚至改变,比如使用更新鲜的流行语、卖萌、谈论热点话题、追随名人、使用二次元、鬼片等。 -动物等风格……如何在权威严肃与“脚踏实地”之间找到平衡?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损害公权力形象和网民信任。
二是政务新媒体发展分化明显。如何调动草根账号制作视频的积极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办公室2016年底对全国政务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70%的受访单位表示“单位政务新媒体没有专职人员”。运营”,60%表示“缺乏配套资金和硬件”;三分之一的政务新媒体只有一名工作人员,约40%的政务新媒体有2-3人的团队,不到20%有4-5人的团队,且集中中央和省级。也有一些政府机构通过外包的方式制作内容,但需要足够的资金。总之,短视频、直播的制作离不开人才、资金、创意、技术、设备,并且有相当大的来自基层的压力。如果单纯强调多发视频,可能会导致转发热门视频、复制抄袭、粗制滥造等行为,不利于整个政务工作。生态。目前,微博推出了“微博云剪辑”服务,提出“三分钟制作一个**式的短视频”,鼓励用户通过剪辑素材、直播等方式制作视频。能否给基层“赋能”还有待观察。
第三,如何解决普通民众参与政务视频、直播的隐私问题?目前,公安、交警、团委等系统比较擅长使用视频。不少公安、交警部门制作了违规视频,呈现巧妙,吸引了大量转发,既有传播效果,又有教育意义。 2016年5月,深圳一名疑似醉酒司机为逃避酒精检测,假装向检测仪吹气。他表演了各种“嗨起来”的舞台动作,全程保持着无辜的表情,演技堪比最佳男主角。第二天,“@深圳交通警察”剪辑了视频,并搭配葫芦丝音乐,演绎了司机令人陶醉的演技。消息发布后,立即受到包括韩寒在内的网红转发。多数网友认为视频很搞笑,称赞警方文明执法。不过,也有人质疑:执法记录仪的内容是否涉及公民隐私?可以公开吗?其公开程度如何?基层政府机构往往拥有大量记录公共行为的视频。尽管其内容的传播不涉及商业利润,但公众使用视频的方式和范围仍需要业界、法律界和学术界的深入讨论。
四、如何保护视频版权?很多政府机构都费尽心思制作视频,但因为内容好,其他微博博客却把开头和结尾都剪掉了,去掉了logo,下载后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上传,以吸引流量。原因在于,大多数政府微博都面临着“政绩”考核的压力,直接发布内容获得的点赞和评论远远多于转发。结果,制作视频的组织辛苦了,抄袭者却坐享其成。平台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这些行为?微博用户如何自律?他们还需要仔细考虑。
政务新媒体短视频发展前景
目前,政务微博短视频、直播的使用仍处于粗放阶段,同质化程度较高,优质产品较少。各级政府机关在运用短视频时,要结合功能,打造特色内容。随着短视频、直播的不断发展,无特色的内容必然会被淹没,成为无效流量。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打造专业化、本土化的视频。以中央气象台旗下气象科普杂志《气象知识》官方博客为例。它以手绘动画的形式呈现气象知识,充满趣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二是加强策划,打造系列内容。目前,大多数政府机构使用移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比较随意,没有形成常态化发展。政府新媒体应加强策划,推出系列内容,打造IP效应。例如,哈尔滨铁路局双维微博去年以来已上线11个“铁娘子来了”微视频。铁娘子用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介绍乘车的相关规定,调侃不文明的乘车习惯。总浏览量超过400万次。三是加强合作,打造优质内容。短视频、在线直播市场多个垂直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PGC创作者。与PGC创作者和专业媒体或机构相比,政府新媒体的创作能力稍显不足,因此两者可以及时合作,创作出优质内容。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朱艳、何瑞敏)
扫描二维码
添加管理员进入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粉丝团
人民云——大数据中央厨房
中云大数据开放平台
中云是业界领先的智能舆情监测分析平台。注册只需一分钟,并且永久免费。
大众慕课
人民MOOC致力于成为党政干部学习新媒体、回应舆论的网络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载体。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微信公众号
《网络舆情》
杂志发行部
“网络舆情”助力领导干部读网络
电话:
邮件:
培训咨询中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