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偶像市场研究报告:中国虚拟偶像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虚拟偶像丨研究报告
核心总结:
虚拟偶像是进行偶像活动的虚拟人
•虚拟偶像必须有自己的虚拟场景和内容输出。幕后人员必须为虚拟环境服务。 UGC可以参与提升虚拟偶像的人格。
•根据视觉效果,虚拟偶像可分为二维和超写实两种。主流的活动身份是虚拟歌手、虚拟UP主和虚拟博主。
中国虚拟偶像市场现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虚拟偶像文化起源于日本。中国的虚拟偶像市场在2011年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目前已基本达到与日本发展水平相当的水平,产业链也更加完善。
•中国虚拟偶像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2022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亿元。预计未来3-5年增速将有所下降。
•现阶段中国虚拟偶像市场存在侵权严重、IP单一、变现结构缺乏多元化等问题。
虚拟偶像商业变现渠道多样,但结构不均衡
•虚拟歌手的变现渠道相对多样。领先虚拟歌手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业推广,其次是演出收入、周边收入和版权收入。
•虚拟UP主的收入高度依赖直播奖励。只有不到5%的顶级虚拟UP主可以获得商业推广资源。
•超现实虚拟偶像主要服务于B端,收入严重依赖商业推广。开展直播活动或销售数码周边的人很少,但他们的收入却远远低于ToB商业活动的收入。
虚拟偶像尚未突破小众圈子,丰富内容是关键
•调查显示,只有16%的用户关注中国虚拟偶像。追随者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二次元爱好者。他们对UGC认可度较高,付费意愿强烈。他们认为,虚拟偶像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设计、外观和才华水平
•未来虚拟偶像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虚拟表演。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虚拟偶像的技术水平差距将逐渐变小。届时,内容将成为虚拟偶像之间竞争的核心点。
什么是虚拟偶像?
并非所有虚拟人都是虚拟偶像
虚拟人是通过绘画、建模等人工技术创建的虚拟人物。在本报告的定义中,虚拟偶像是进行偶像活动、拥有自己的虚拟场景和作品输出的虚拟人。与真人偶像不同,虚拟偶像的性格、活动和人气更多地依靠UGC(用户生成内容)来提升,因此虚拟偶像与粉丝的距离更近。
在后台使用动作捕捉设备实时扮演并填写虚拟偶像的设定和内容的人被称为“中间人”。
虚拟偶像分类
二维且超现实
按照视觉风格,虚拟偶像可以分为二维和超写实两种类型。二维虚拟偶像的视觉形象更加动漫化,而超写实虚拟偶像的视觉形象更接近真人。在此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制作方式,二维虚拟偶像可以继续分为2D和3D风格,超写实虚拟偶像可以继续分为虚实结合和纯CG风格。
虚拟偶像的主要活动身份
虚拟歌手、虚拟UP主、虚拟博主
现阶段,虚拟偶像主要有虚拟歌手、虚拟UP主、虚拟博主三种活跃身份。虽然虚拟偶像通常会在互联网平台上从事各种活动,如唱歌、跳舞、娱乐、写博客等,但每个身份都有自己有针对性的活动形式。完全虚拟的纯AI虚拟偶像很少,还处于探索阶段。
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史
中国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虚拟偶像与二次元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文化密切相关。日本作为二次元文化最盛行的国家,成为全球虚拟偶像产业的先行者。中国的虚拟偶像产业已经追赶日本,整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虚拟偶像产业产业链图
中国虚拟偶像产业产业链概况
中国虚拟偶像产业相关政策
政府牵头鼓励虚拟人相关技术落地
随着元宇宙和虚拟人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虚拟人产业。在其长期规划中,鼓励发展虚拟人相关的三维图形、建模等技术,并有多项政策跟进。建议在媒体领域大力发展和推广虚拟人相关技术的应用。
虚拟主播作为一种典型的创新传播方式,已在官方媒体中落地。例如,政府新闻频道、央视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虚拟主播,旨在推动宣传生态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
中国虚拟偶像产业核心市场规模
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这一阶段,虚拟UP主贡献了主要收入。
中国虚拟偶像行业核心市场规模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非常高的增速,预计2022年将达到13亿元。2019年之前,虚拟歌手为市场贡献了主要收入;到2020年,由于疫情期间家庭娱乐需求上升、部分海外虚拟UP主辱骂中国、国内领先互联网公司部署自己的虚拟UP主并加大宣传发行力度等因素,我国虚拟UP主规模扩大,收入规模快速增长,超过虚拟歌手; 2021年后,超写实虚拟偶像进入大众视野,其营销效果得到B端品牌认可,并开始通过商业活动产生一定的收入。
作为热门概念元宇宙的元素之一,虚拟偶像的技术和营销价值未来仍有望进一步增长,核心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但由于技术迭代速度较快,虚拟偶像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突破,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将大幅下滑。
中国虚拟歌手发展痛点:IP单一
其他IP知名度难以提升,商业化程度较低。
作为国内第一位V族虚拟歌手,洛天依在中国V圈粉丝心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许多知名P主播早期都创作了优秀的UGC歌曲,其中包括多首歌曲。火遍全网,让洛天依突破二次元圈子,走向真正的舞台。随后推出的虚拟歌手失去了先发优势,竞争对手数量增多。 UGC生态并不像洛天依的圈子那么活跃,面临着发展成为大众虚拟偶像的困境。
中国虚拟UP主发展痛点:网红经济
收入结构单一,高度依赖人
目前,虚拟UP主播更类似于虚拟外壳下的真实主播,其收入结构与很多网红主播非常相似:核心收入来源是直播打赏。但与真实主播不同,虚拟UP主在To B商业推广方面的机会较少:只有顶级的虚拟UP主才能代言或与品牌联动。
虚拟UP主虽然主要利用虚拟外貌和人物角色开展活动,但很难真正脱离现实:虚拟外貌下实时扮演的人物,仍然是虚拟内容的填充主力,也是粉丝的核心。注意力。行业负面信息的不断出现也表明,一旦个人或团队产生负面新闻,虚拟UP主也会受到影响,甚至面临退休。到了这个阶段,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真人,做到“房子永不塌”。 “虚拟 UP 主站不存在。
新趋势:AI虚拟偶像
规避“房屋倒塌”风险需进一步探索
目前,大多数虚拟偶像的实时互动表演都需要通过真人动作捕捉来完成。虚拟UP主甚至与中间的人绑定在一起。一旦中间人有负面消息或者与制作组有分歧,他们所扮演的虚拟UP主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房子倒塌了,偶像的身价和粉丝粘性都会大打折扣。
基于AI的虚拟偶像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风险。 Siri、小度等AI智能虚拟语音助手都具备一定的交互能力,但都是功能性的虚拟人,缺乏深入人心的虚拟形象。他们的声音和语调很机械,没有很强的娱乐性。作为活跃在娱乐行业的娱乐虚拟人,成熟的AI虚拟偶像需要具备自动生成接近真人的动作和声音,并与人实时互动的能力。
近年来,不少科技公司在声音和交互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未来纯AI虚拟偶像的落地积累了技术。
二次元虚拟偶像商业模式
领先虚拟歌手的收入来源相对多元化
虚拟歌手的商业变现模式比较丰富。核心收入依靠To B代言和联名,其次是业绩和衍生周边收入。
一个商业模式成熟的虚拟歌手已经成为一个IP,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核心粉丝圈。与真实偶像不同,虚拟歌手不需要拘泥于原来的角色设定。他们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让粉丝参与定义自己的偶像——通过创作自己的作品,他们可以对虚拟歌手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
二次元虚拟偶像商业模式
虚拟UP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直播打赏
虚拟UP主的创作模式和商业模式与网红MCN高度相似。主要受众集中在泛2D圈子。目前,具备变现能力的虚拟UP主需要深入了解并迎合泛二维爱好的核心要素。可以与用户的喜好建立强烈的情感联系,增加粉丝数量,同时增加粉丝的粘性和付费意愿。虚拟UP主市场的头部效应极其明显:排名前1%-3%的虚拟UP主贡献了行业90%以上的收入。虚拟UP主的核心收入来源是直播打赏,其次是品牌推广联动。顶级虚拟UP主会有衍生外设和演出机会,但这两个部分的收入相对较低。
超写实的虚拟偶像商业模式
营销价值突出,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推广。
超写实的虚拟偶像,其与真人相似的外貌和鲜明的科技时尚感,凸显其较高的品牌营销价值。利用超写实的偶像进行宣传,可以为品牌带来更高的曝光度和认可度。超现实虚拟偶像的核心商业模式侧重于To B代言和联合品牌,为品牌制作海报、视频等宣传材料,并收取相应的代言费和制作费。
现阶段,整个行业尚未探索商业代言、促销以外的收入渠道。极少数超现实虚拟偶像发行了NFT(数字外设),但大部分仍处于免费收藏模式。由于超写实虚拟偶像投入产出比极高,市场上大多数超写实虚拟偶像制作公司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于自己的超写实虚拟偶像,而是来自于虚拟偶像的制作对于其他公司。人类和虚拟偶像解决方案的生产成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