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胡栩然谈二次元文化:破壁与理解的桥梁
嗨,新的一周开始了!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有趣的学者”:胡旭然,一位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00后。
“老人”总是感叹“次元墙”越来越厚,年轻人的心思越来越难懂。这时,一位00后站出来表示:期待突破!
关于二次元,听听00后怎么说——
⑨
胡旭然
00后、一年级学生
当你想到二次元时,你会想到什么?
【萌妹】【死宅】【手办】【漫画展】【空耳】【弹幕】【粉丝】【吐槽】【CP】……
这些可能是您脑海中立即浮现的词。
你可能从来不了解这个圈子,但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可爱”。你可以说几句话“但没有用”,听到人们欢呼雀跃、欢呼万岁;你可能就在这个圈子里。我是在圈子里长大的,写同人小说,追coser,还想着这个假期重温一下《千与千寻》。我在无尽的弹幕中添加了新的台词:“此生无悔,下辈子加入哔哩哔哩。” “第二维度”。
但你仍然无法解释第二维是什么。
01
逐渐成为时代象征的二次元
第二个维度,在我看来,其实是指以日本二次元产业为核心拓展的相关文化产品范围。是以二次元为圆心,以产业链长度及相关丰富度为半径,以青年群体为边界绘制的一个圆。
ACG,即ACGN,泛指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二维世界,相对于现实的“三维世界”,是指建立在所有平面上的虚拟世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曾经踏入过二次元的大门。
在谈论第二个维度时,最好从它最常见的概念“动画”开始。
日本江户时代,出现了一种源自浮世绘和鸟兽戏剧的图形艺术——漫画。与同时期美国漫画的发展类似,日本漫画也逐渐从报纸上的小插画转变为有固定读者和剧情的产品。
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漫画》
漫画是一个非常依赖读者的行业。以日本最著名的周刊《少年Jump》为例。它的关键词是“友谊”、“努力”、“胜利”。所有的连载作品都必须围绕这三个词展开。 。
还以“侦查至上”而闻名。一般杂志只会以读者的意见作为参考,但在《少年Jump》中,人气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排版,很多作品甚至因为人气低而被砍了一半。由于对更新时间和题材的明确要求,涌现出一大批热门、优质的长篇连续剧。
少年Jump周刊
期刊的产品形态可以说为漫画行业增添了一个引擎。广大的少男少女读者是最容易被激发的人群。这种变化导致了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但也带来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繁荣。
青少年也是家庭消费输出的主要方向,从而养育了一大批漫画家。日本现代故事漫画之父手冢治虫曾将日本漫画的发展概括为玩具、复苏、零食、主食、空气、符号六个阶段。
也就是说,日本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漫画逐渐从儿童玩具,甚至庸俗轻浮的“精神癌”,转变为各年龄段人群的必需品,甚至是交流的必需品。 。上的常用符号。仅从漫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二次元”概念从一种娱乐产品到一种文化输出乃至时代符号的过程。
说完动画的“人”,就该说说“动作”了。
在日本,漫画单卷的发行已进入普及阶段,动画紧随其后。日本动画深受美国迪士尼的影响。该惯例是根据季节而定的。一季通常有 12 集,一集为 24 分钟,每秒 24 帧是标准的流水线裁剪。一家公司每年推出大约五到十个作品,并且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这完全取决于哪个IP好,他们会做得更多。一般来说,动画版权会由电视台购买,并在特殊时段收费播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动画作为集图形、配音、配乐、剪辑等为一体的作品,难度比漫画要大得多,而且仍然有无数的制作人在继续努力。没有他,利益是有保障的。
其中,有一些角色将所有因素结合得极其出色,比如宫崎骏,他可以说是神。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动画,而更多地成为一门艺术,甚至是一种人文情怀。
宫崎骏的《龙猫》
所以围绕动画这个核心,一方面以金钱为线索,声优、画师、工作室、公司向不同方向延续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他们用爱心架起桥梁,充当二次创作的主力军。青少年创作了角色扮演、网红、同人志等一系列衍生品。
当这些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漫画展这样的大型集散地,就会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视频分享网站(比如中国的AcFun、Bilibili),就会有另一种社交方式相互作用和组合。另一种心理群体形成,形成所谓的“二维圈”。在这个圈子里,我们分享爱与回忆,也收获感动与共鸣。
02
中国AGC文化的困境
这个二维圈在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按照手冢治虫的理论,今天的中国动画似乎还处于“人人喊打”的阶段。或许“动画”至少在青少年中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度的,但如果用“动画”这个词,在家长眼里,基本上就是小孩子的东西了。一旦沉迷其中,就会沉迷于幻想,玩弄事物,丧失雄心。比较经典的一句话是“不学好东西”、“每天都会知道你所知道的”。
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动漫产业还远远不能与领先的日本和美国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这背后的原因来自于中国一些奇怪的文化氛围和不正常的产业结构(原谅我这么说)。
日本二次元产业之所以如此繁荣,完全是靠钱。前面提到的《少年Jump》,一本消费杂志,也是作者的个人作品,基本上需要中产以上家庭才能买得起。动画也是如此。高难度的背后是高利润,吸引着无数人不顾自身安危加入生产行业。
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基本上处于受众广泛、求功欲强、行业缺钱、行业新生、完全靠情怀、收钱骂人的阶段。
一方面,中国动漫观众拥有惊人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这笔巨额的资金支持根本没有流入到制作方手中。所有的动画制作人基本上都是靠情感来坚持的。 “漫画负责出名,周边负责赚钱。” “优质动画负责赔钱,白痴电影负责赚钱。”这样的行业奇迹恐怕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换句话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成本最低的国家。
今年票房48亿的《哪吒》一炮而红,但这还是建立在哪吒这个熟悉的“老IP”的基础上
即使是现在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对付费动漫和小说的第一反应也不是看它们,也不是看盗版。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可能会被视为“玩物”;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会被认为是“痴迷”。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其实我一直看好国产动画未来的发展。二次元文化深刻塑造了当代中国相当一部分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也提供了潜力巨大的新兴文化消费市场。我相信,随着这些二次元人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未来还会有更多难以预料的波澜。
03
二次元就像隔壁
那么如果我不追溯历史,不分析行业,作为一个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我又如何谈及二次元呢?
对于某些人来说,第二个维度是兴趣。对于其他人来说,第二个维度是信念。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二次元就是电视机前唱的主题曲、晚上放学后的夕阳、作业本上用铅笔画出的大眼睛锥子脸、厨房里传来食物的香味。它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隐藏在成长的每一个角落,生长着一些温柔而温暖的秘密。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2D 爱好者。基本上我关注的系列不超过十个,也不关注粉丝,更不用说给周边贡献什么资金了。比起看动漫,我更愿意花时间读书、写作和玩游戏。但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复制粘贴过这样的话:
“有一种友情,叫《海贼王》;有一种治愈,叫《夏目友人帐》;有一种坚持,叫《火影忍者》……有一种爱情,叫动漫;有一种爱情,叫《动漫》。”是一种美,叫做“二次元”。”
日本动画《夏目友人帐》
虽然这些长篇故事我其实看的很少,但它们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友善,就像是一起长大却并不熟悉的邻居。尽管我们从未见过她,但我可以很容易地认出他的大牙齿和她的双马尾辫。她能学会所有的名词,还能开各种笑话。
尽管有些东西读后并没有什么感动,尽管我没有那么毫无保留的宗教之爱,但当有人给我讲他喜欢的故事时,当有人告诉我他只是在生活中感到不孤单。第二维度。当他们讲述自己的回忆时,有欢笑、有泪水、有憧憬,有些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有些是我有同感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动。
虽然我从来没有为2D做过任何事情,但它给了我很多。
04
期待突破
也许很多人总觉得青少年喜欢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喜欢炫耀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我其实并没有野心去为二次元的名字正名,也无意提供任何宏大的叙事。
我和很多人谈过二次元,普遍认为“每个人心目中的二次元都是不一样的”。细说起来,都是琐碎的、个人的专属回忆。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朋友的一番话。
她是一个矜持安静的人,站在人群中,简单干净,表情平淡。只有跳出来的“动漫爱好者”这个标签才算出色。她告诉我,她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一听到“数字”这个词,同学们都会纷纷转过头来看着她,好像在说:我说的是数字,你一定知道。
“但我不买数字。”她更多涉足人物画圈子。二次元这么大的一个圈子里,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包含在一张相似的面孔里呢?虽然她没有详细说明当时的感受,但我很理解——平静的水中突然出现的一块石头,无论多么不起眼,仍然需要轻轻一碰。那眼神,似乎是故意用居高临下来掩盖内心的不以为然。
“就像你说你喜欢二次元,有人会这样跟你说话,你明白吗?”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他们会说‘我喜欢2D’,就像‘我喜欢打羽毛球’或‘我喜欢看电影’一样。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反应。”
她是众多热血青年中唯一一个说我不想“与众不同”,我只想“一样”的人。
是的,什么是第二维?这不就是一个群体的共同爱好吗?为什么你可以和不懂电影的人谈电影,和不懂哲学的人谈哲学,却不能和不懂二次元的人谈二次元?接触过它的人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吗?有什么值得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吗?
感觉就像有一堵厚厚的维度墙将你与人群分开。
邵彦军老师的《断壁书》中的“次元墙”词条是这样解释的:“有时用来形容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沟通障碍。这里的‘三次元’特指那些处于对二次元有偏见且声音强烈的一群人,这个意义上的‘次元墙’凸显了二次元文化的亚文化特征和边缘处境。”
我非常喜欢“破墙”这个词,因为我曾经写过“献给最终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互联网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松地基、敲石头、推倒各种障碍。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从古至今,还有哪些文化艺术没有在幻想与生活的夹层中探索过?
这样,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被视为“2.5次元的人”。唯一的区别是我是2.4,你是2.7。在所有关于第二维度的障碍中,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障碍是最强的。
但我们还年轻。本文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肆意宣传。我试图尽可能简单、真诚地讲述我内心的第二个维度。把那些无聊的话留到最后:
池谦恨天低,但他只能指望化身为龙。
?? ?? ??
如果你认为自己也是一位“有趣的学者”,
欢迎后台回复“聊天”添加管理员微信。
我们来谈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吧。
回顾过去的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