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留美学子精选:从繁花看上海魔都的阴阳两面,揭秘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国际大都市

二次元 2025-02-27 15

【留美学子】第3182期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一位教授的思考《繁花》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上海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

作者 | 许纪霖来源學人Scholar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

01.

上海被称作魔都,她具有阴性特质,充满魔性,恰似《繁花》里那种变化多端的上海女性。

上海呈现阳性状态,它兼具柔和与刚强的特质,在血脉里传承了江南侠客鲁迅的基因。每当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它都会挺身而出,去扭转命运的走向。

一个国际大都市既有阴又有阳,刚柔相互结合。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呢?又怎样从历史的轨迹以及现实的情况中,去窥见她的真实面貌呢?

从电视剧《繁花》开始说起。繁花的热度使得这个冬天的魔都有了些许温度。黄河路、进贤路以及和平饭店,打卡的民众接连不断。人们向不朽的传世小说作者金宇澄表达敬意,向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的王家卫表达敬意,也向这座魔幻的城市表达敬意。

精读过小说《繁花》的文青,不会认同王氏连续剧。因为王家卫从小说中抽取了只言片语,演绎出了繁花中的一条脉络、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有记忆就必然有遗忘,小说中那么多精彩绝伦的片断都被删减掉了,这让文青们感到心痛,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

新上海精英们毕业于 985 名校,却也看不懂电视剧《繁花》。她们对于魔都的想象,源自王安忆的《长恨歌》、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以及邵艺辉的《爱情神话》。这些作品充满了传奇、高雅与罗曼蒂克,仿佛是一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玫瑰花香的楚门的世界。

王家卫令她们感到失望。她们看到的是黄河路上那极为残酷的商战,进贤路中小市民之间的激烈撕逼,以及上海小女人那咋咋呼呼的模样。

这是魔都吗?这是梦幻中的东方巴黎吗?

然而,老上海人认可王家卫。游本昌、马伊琍、陈龙等这些说着满口俚语的人,让老上海人从中找到了熟悉的烟火气。魔都并非只有霓虹灯和梧桐树,还有那些在霓虹灯光亮照耀不到的地方,如亭子间、七十二家房客,他们会为一毛三分钱水费分摊不均而打官司,吵得不可开交。

王家卫拍出了另一个上海,这个上海处于野蛮生长期。这个上海是一个小市民的世界。

这样的野蛮生长,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期。第一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第二期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也就是魔都的再次开埠之时。

三十年代的海上有着旧梦,今日的魔都呈现出婀娜多姿的模样。它们的前世今生,都源自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蕴含的狼性。文明的源头,就是野蛮。

上海是小资的乐土,亦是小市民的天地,其间充满着烟火气息与市侩之味。每一位纯正的上海人,都拥有两张面孔:一面是浪漫的小资,一面是功利的小市民。倘若缺失其中一面,便都算不上典型的上海人。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Yiran Ding

小资具有雅的特质,小市民具有俗的特质。然而,魔都的文化处于雅俗之间,既可以追求雅,也可以表现俗,能够将俗转化为雅,做到雅俗都可以欣赏。

老上海人在《繁花》的字里行间能认出自己,在飘忽的镜头夹缝中也能认出自己。

《繁花》热度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它在老上海人中燃烧,却不为新上海人所理解,还遭到全国观众的冷遇,这并不奇怪。原因在于新上海人未曾经历过那个野蛮生长的岁月。而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在《繁花》中看到的,既是记忆中的城市成长史,也是他们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

外地游客会在外滩、新天地和陆家嘴打卡,沪上新贵在联洋社区、仁恒滨江和古北新区居住,他们也对《繁花》的小市民世界感到生疏。新的社区中,彼此独立生活,彼此陌生,消解了石库门里弄中相爱相仇的邻里关系,这正是《繁花》中葛老师的租客们的真实相处状态。而王家卫残酷地唤醒了老上海人的童年记忆,这种记忆既亲切又残酷。

上海在不同空间里,魔都在不同时间中。倘若说王家卫存在什么不足,那就是他的空间感是正确的,而时间感是错误的。王导对于上海的空间元素有着超一流的直接掌控能力,但对于九十年代的上海终究是比较生疏和有隔阂的。剧本是由上海女生秦雯编写的,然而当还原到屏幕上时,墨镜王只能依靠《上海滩》那样的港味民国来想象魔都的第二次开埠。

他确实很聪明,设计出了一个小说中原本不存在的爷叔。这个爷叔,在民国时期从事跑交易所的生意,是上海商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他经常出入和平饭店,是这座城市的主宰者。曾经有半个世纪处于沉寂状态,凭借着上海二次开埠的契机,又重新回到了远东第一大饭店。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

图片来自剧集《繁花》官方微博

爷叔这个形象在《繁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使得电视剧有了灵魂。他把民国和 90 年代的上海连接了起来,跨越了中间的歧出阶段。如果没有爷叔,就不会有黄河路的宝总;而如果没有宝总,从精神层面上来说,爷叔也是死亡的。这两位代表着上海商业精神的人物,将新旧上海全面贯通,就有了一部能够穿越时代的直通车。

难怪网络上有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一位爷叔的背影:在 2024 年,希望你能拥有一位像爷叔一样的人。

爷叔代表着上海的历史。一个城市倘若具备良好的基因和悠久的历史,那么在城市竞赛的起跑线上,即便无需抢跑,也等同于赢得了半个身位。

论改革开放的时间,深圳比上海早一年。它的前身是一张空白的纸,虽能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是,在空间上缺乏曲折,在时间上缺少一些深度,没有过往,缺乏底蕴。

深圳有爷叔,那是隔壁的香港。不过,那位爷叔如今迷失了方向,得靠深圳自己去闯荡天下。若论闯荡,深圳始终领先于时代,80 年代是进行来料加工,到 21 世纪则转型为中国的硅谷、民企的中心。即便深圳在经济上能纵横天下,但其在文化上依然较为稚嫩。经济的崛起,一代人就可以做到,而要成为文化大都市,非得三代人之后不可。

与深圳相比,上海的崛起稍晚,晚了 12 年。上海起初看似默默无闻,然而一旦崛起,便令人惊叹。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浦东陆家嘴的摩天大楼、金桥和张江的高科技。实际上,魔都的最大魅力仍在浦西,在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在于梧桐区的高雅街区,在于新天地的时尚地标。

那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正是爷叔所代表的近代上海的特质。

02.

近代上海,它的二度开埠和崛起,给魔都留下了怎样的城市文化传统呢?

上海作为一座口岸城市,它的诞生和崛起是全球化的结果。外滩有万国建筑,梧桐区有法式别墅,这表明影响上海的外来文化极为复杂。其中有西洋的英国文化、法国文化、俄国文化、美国文化以及犹太文化,还有东洋的日本文化。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异域文化都汇聚到了上海,共同造就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传统。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Yiran Ding

上海的城市文化型塑中,新教文化是由公共租界所代表的,拉丁文化是由法租界所代表的,这两种文化是两个最核心的外来元素。

新教传统在上海城市精神里最为显著。中国人中,上海人对待工作极为敬业,十分拼命。上海的城市节奏比其他城市快很多,许多新移民来到上海,最初遭遇的最大困难,不是饮食不习惯,而是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太快,难以跟上,甚至走路节奏也跟不上。

上海人精于算计,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细微之处的精明。这种精明,正是马克思·韦伯所提及的工具理性。朱镕基曾在上海担任市长,他批评上海人虽然精明,但却不够高明,在小的地方算得很精细,然而在大的价值目标方面,未必能够展现出高明之处。

国人当中,上海人相对更具职业感且讲信用。新教传统在上海存在,香港也有。然而与上海相比,香港仅有一种新教精神,却缺失另一种文化的平衡,而这种文化平衡就是上海所拥有的天主教拉丁文化。拉丁文化的浪漫、超脱、伤感、颓废等特质,与基督新教的理性、世俗存在很大反差。上海人具有小资情调,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此。

上海人的血脉中,既有紧张的特质,也有潇洒的特质;既有世俗的一面,又有超脱的一面。一张一弛之间,呈现出颇强的平衡感和对冲感。

近代上海存在文化传统,尽管洋风较为盛行,然而它仍保有自身的本土传统,即明清时期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为清代考据学派所体现的理性传统,其二是以苏州评弹、绍兴越剧为主要形式的才子佳人传统。

江南文化的这两种传统,在近代以后与外来的西洋文化有奇妙的对应关系。考据学派的理性传统与基督新教文化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上海人特有的理性、世俗和实干精神。才子佳人的浪漫温情与天主教拉丁文化发生化学反应,使得上海人在生活方面比较细腻精致,懂得如何生活,懂得享受艺术,能够将日常生活审美化。

《繁花》里,魔都文化的张力在阿宝、玲子、汪小姐身上展现得极为充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城市的基因一直顽强地代代相传,只有上海是魔都,只有上海人才具备魔幻、古怪的性格。

03.

进一步追问的话,上海的城市文化性格,究竟是什么?

作为城市游走者且研究过该问题,我的回答简单,十二字: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务实浪漫

先说海纳百川。

上海文化包容众多,四面八方皆有影响,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南北文化皆能接纳。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既非纯粹的西方文化,也非纯粹的东方文化,而是亦中亦西。用一个字来概括上海文化,那就是“海”。海极为辽阔,极为博大,能够容纳众多河流。众多河流汇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是单独的河流,而是汇聚成一个文化的大海。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都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魅力无穷。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Liam Li

上海如同纽约,是移民的大熔炉,也是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来到上海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后,它们都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模样,演变成了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海派西餐、海派西装、海派英文(洋径浜英文)、海派川菜、海派京戏,这些都是外来文化被融合、被改造的典型范例。

上海作为口岸都市,吞吐能力很强,胃口极好,能够吸纳各种相互矛盾、对立冲突的文化,秉持拿来主义,对来者一概不拒。同时,它也有同样强大的消化能力,既能化腐朽为神奇,也能化神奇为腐朽,能够将各种不相关的元素进行混搭,从而做出一道具有风味的海派大餐。

上海是一个大的展示码头,也是一个文化的搅拌机。它见多识广,眼光挑剔,同时又宽容并蓄,能够点石成金。上海文化的优势有两个,一是开放,二是杂交。具备开放和杂交的特点,便能够实现创新。

北京能够容纳不同的事物。各种多元文化以及区域文化,都可以在京城以原本的状态独立地存在,它们之间互不影响,同时又相互竞争。上海文化的凝聚力非常强,当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上海这个都市所改造并同化。

上海文化的一个缺点是缺乏独特性,没有那种独一无二的事物。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曾见过,同时又带有几分陌生之感。然而,恰恰是这种没有特点的状态,恰恰是这种缺乏独特性的情况,本身却又成为了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再说与时俱进。

上海有两次开埠,这两次开埠都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以及在向国际开放的过程中去谋求生存并且谋求发展。上海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当时的时势。上海的人们最为懂得时势,那些懂得时势的人就是英雄。

时势常常是新的,外部的空间和时间发生了变化,时势就会跟着发生改变。上海处在国际化的前沿位置,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顺应时势,持续地求变、求新,并且与时俱进。

上海人不太恋旧,不局限于传统,对新事物和新观念总是怀有跃跃欲试的兴趣,乐意走在时代前沿,喜爱把握潮流、引领时尚。在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里,就已显现出这种迹象。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其摩登时尚,不但在神州独领风骚,而且在东亚也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上也颇为得意。即使是在充满清教徒精神的革命年代,上海依旧保持着时尚的本质。它擅长在整齐划一的环境中把握个性。当年,上海产品在封闭的环境下能够畅销全国,靠的就是这些独特的方式。

第二次开埠之后,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展现得更加明显。所有的文化、观念、建筑以及商品,都需要与全球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平相契合。它造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与辉煌,同时也使得上海文化具有流动性且容易变化,缺乏深厚的底蕴;显得灵活有余,但定力有所欠缺。有见识广阔、顾全大局的小聪明,却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且稳重的大气象。

最后是务实浪漫。

海派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扎下了根。海派文化具有世俗的一面,同时也很务实。上海人不像有些人那样喜欢高谈阔论,也不喜好那些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源于生活,更信赖经验,相信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常识理性。

上海人做事往往多于言语。他们信奉的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非在话语上占据上风。上海人很实在且靠得住,他们不会轻易做出承诺,但若承诺了,就会认真地去履行。

上海拥有国内较为难得的职业精神,把平凡的职业当作志业,能在繁琐的俗务里创造出美感,营造出情调,展现出诗意。在这方面,上海人就如同法国人一样,不会仅仅满足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本身,始终在追寻世俗表象背后的浪漫,以及实用背后的格调。

上海人有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在流淌。他们的日常生活未必奢华,然而必定是精致的;他们的情感或许并非真诚,不过一定是浪漫的。上海人重视形象,看重包装,对外在的那层气质、品味和格调格外注重。

上海的务实体现了布尔乔亚精神,上海的浪漫展现了波希米亚人的风格。然而,极端的资产阶级和流浪文人的精神,以及极端的英格兰和法兰西传统,在上海却难以立足。上海不是一个走极端的城市,它时尚却不前卫,叛逆却不偏激。上海城市精神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汰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存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

市民阶级具有务实的特点,小资文化呈现出浪漫的特质。这两种文化性格在上海并非有着绝对的界限。在最为典型的上海人身上,务实与浪漫能够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促进,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上海男人的可敬之处以及上海女人的可爱之处,都源自于这种务实与浪漫兼具的特质。

04.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

图片来自剧集《繁花》官方微博

《繁花》所展现的上海,和如今的魔都不同。历经 30 年的时光变迁,上海从之前的野蛮生长状态转变为如今的温文尔雅,气质独具一格。就像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魔都那样,曾经的暴发户如今变成了都市贵族。

上海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1949 年之后被平调到北京。经过 80 年的发展演变,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又倾向南方,回到了黄浦江边。许多科技、人文、创意和艺术精英从北方往南方迁移,在张江、前滩、徐汇滨江、苏州河畔驻扎下来。

将北京 798 艺术区与上海龙腾路的众多美术馆进行比较,会发现两者存在年代上的落差。北京 798 艺术区属于 20 世纪的先锋,而上海龙腾路的众多美术馆则代表了 21 世纪的最前沿。

海派文学和影视曾经一度沉沦,而在这十年开始苏醒。小说《繁花》横扫了各个大奖,金宇澄获得了众多奖杯。电影《爱情神话》以及连续剧《繁花》都成为了上热搜的现象级作品。

走红的影视剧使得魔都的 city walk 受到带动。传统的南京路等不再受欢迎,而武康路等成为新潮青年新的网红打卡地。

不过,这些只是魔都魅力的一小部分。上海在这几年能够引起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是有其他原因的。

那就是2022、2023年的上海。

2022 年春天的魔都,即便处于极端处境。上海人在困顿中仍保持着生活的镇定与优雅。年底冬天里有一把火,这把火与春天处于同一条因果链上。如果没有春天的冷冽,就不会有冬天的燃烧。

魔都时常被各种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行过多的政治方面的解读,这会让真正了解上海的人看得既觉得好笑又觉得无奈。

魔都与帝都不同。帝都在各个方面都布满了政治细胞。而魔都则是文艺且社会的。这座城市呈现出阴性的特质。在魔都,女性比上海男性更值得被尊重。

2022 年春天,全国人民最为惊叹的是静默中的一个场景。一位男士在小区理发,交响乐团的小姐姐演奏小提琴为他增添乐趣。这场景既显得荒谬,又显得高雅。因为其高雅,所以显得荒谬;因为其荒谬,所以更显高雅。

2023 年的上海万圣节和平安之夜可以这样解读。这种文化狂欢是群体性的,在中国只有在魔都才可能出现,且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与之相比。

双重人格次元图片大全_双重人格次元图片高清_二次元双重人格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巨鹿路上,各种事物都能够进行 COS ,这隐喻着上海年轻一代的酒神精神;而静安嘉里中心那棵高达 20 米的圣诞树屋,它是魔都坚守全球精神的一种不屈的象征。

上海为何重新获得了全国的关注?经观察,我发现有两个秘密,其一在于职场人士,其二在于年轻一代。

上海汇聚了中国数量最多的商务高楼,同时也汇聚了全国数量最多的职场人士。这些白领以及中产阶层,他们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力量,是国家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社会文明的关键支撑力量。

20 世纪末时,改革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大学,其中包括致力于启蒙的教授学者以及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到了 21 世纪,这种核心动力逐渐从校园转移到了社会,并且从知识分子转变为了职场人士。

知识分子方面,北京处于领先地位;职场人士方面,上海胜过北京。这便是这几年北京和上海在风水方面发生变化的底层逻辑所在。

中产阶级并非仅指财产方面,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这属于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即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没有哪一个城市比上海拥有更深厚的市民社会传统。其历史渊源起始于工部局的侨民自治,这种自治逐渐弥散至全市,从而造就了上海市民的权利意识和自治传统。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上海的市民社会与城市自治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022 年的春天,上海处于静默状态。上海市民自发地进行自救。许多职场精英站了出来,担当起团购食物的团长这一角色,接管了瘫痪的社区日常管理事务,以应对各种紧急状态。他们的行为无疑是民国自治传统的承继。

市民与公民有所不同,没有那么高大上且慷慨激昂。市民较为庸常,只将心思放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上;然而市民又很了不起,他们不在乎抽象的正义观念,却会为自身的生存权利拼尽全力。市民中的精英,也会具备公共精神,如同传统社会的乡绅一般,为百姓诉求,提供公共产品。

90 年代初处于《繁花》时期的时候,宝总、陶陶、玲子以及汪小姐等人刚刚开始崭露头角。那时只有市民存在,而没有形成市民社会。经过了三十年的不断积累,上海的市民社会逐渐汇聚起来,如同聚沙成塔一般,在默默之中生成了。

你身处魔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高空之上,寒流滚滚且急促;大地之下,暖气微微在吹拂。体制的内外,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着两种季节的模样、两种温度的差异。

市民社会具有中庸和保守的特点,中产阶级属于稳重的秩序群体。然而在当代魔都,除了职场人士所秉持的布尔乔亚传统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属于年轻一代的波西米亚精神。

去年魔都的万圣节狂欢,年轻人进行集体 COS,其美令人震撼全国,也惊动了全球。从 2022 年到 2023 年,一种以上海为中心的新人类文化,正在中国逐步显现。

老一代人如同九斤老太那般,时常抱怨当下的年轻一代过于丧、会躺平、爱摆烂,对他们恨铁不成钢。然而,新一代人突然出现,以另类的姿态挺身而出,让父辈那一代大为惊讶,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儿女们。

他们是熟悉的,每当历史处于关键时刻,总会有年轻人热血沸腾;而那些老于世故的中年人,仅仅是在一旁围观的人,就像吃瓜群众一样;年轻一代又让人感到陌生,他们的那种姿态、那种风格太过新潮,是从未见识过的。

不错,千禧一代(1985 - 1995 年出生)是当代中国的新人类,Z 世代(1995 - 2009 年出生)也是当代中国的新人类。新人类必然有新文化。这新文化在虚拟世界展现出来,在万圣节也展现出来。

年轻一代是不在场的。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避风港,其中包括手游、VR、剧本杀、动漫二次元等。这些是老一代人所陌生的虚拟世界。

90 后和 00 后在现场。疫情之后,各类大型演唱会、跨年庆典以及 CP 动漫展都非常火爆,门票极其难买。宅男和宅女们纷纷露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年轻一代存在矛盾,他们越是习惯于独自面对电脑,在虚拟世界中展现自我,就越渴望在现实世界的集体空间里,以匿名的方式参与狂欢,暂时放下“自我”,全身心地融入到癫狂的“集体自我”中。

万圣节的 cosplay 是连接两个世界的良好途径。它能在现实空间里演绎二次元。还能用活报剧来针砭当下的内卷。并且可以用喜剧的方式悼念记忆中的悲苦。

万圣节盛况是自发形成的,不要以为这是偶然的突发奇想,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年有两届的 CP 大会,这就是平时的操练,到现在已经持续了 28 个年头。从第一届时只有不到 20 个摊位,100 个人参与,到去年五一节的第 29 届,已经有 30 万人次了,各路 COS 大军在最顶尖的国家会展中心竞相展示自己的风采。全国的目光聚焦在淄博烧烤时,一二线都市年轻人却忽视了这一盛会的分量。

青年文化方面,上海扮演了龙头角色;cosplay 领域,上海也扮演了龙头角色。原本北京专有的波西米亚精神,因沪漂的凝聚,也在魔都弥漫开来。在上海,布尔乔亚文化与波西米亚精神并非完全隔绝:一个上海的白领,白天是受 KPI 束缚的布尔乔亚,晚上可能会变成大胆叛逆的精神波西米亚人。肉身是顺从的,灵魂是反叛的,它们组合成了一种在应试教育中早就练就的双重人格。

更重要的是,如今魔都拥有支撑青年文化的一整套新媒介机制,分别是澎湃、B站、小红书。上海没有腾讯、美团、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这类的互联网商业帝国,只有一个外来的拼多多。上海人的野性相对不大,他们只是凭借专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从而在细分领域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在世纪之交都市报引领风骚之时,上海的媒体在与广州的南方系竞争中处于下风,更无法与京城相抗衡。到了网络媒体时代,上海实现了弯道超车,澎湃、界面新闻、上观新闻这些虽属于官媒的媒体,却很接地气,没有官腔,为新人类文化在魔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空间。

新一代文化被直接形塑的,是 B 站和小红书。如今,B 站所在的五角场已成为魔都青年文化的中心,并且带动了一批创意企业入驻。你只要在五角场地铁下车,迎面而来的便是荷尔蒙和多巴胺的青春气息。

日前我被邀请参加今年的 B 站百大 UP 主颁奖盛典。在得奖者当中,有来自美国的小姐姐,有负责制作猫与老鼠动画的人员,有在殡仪馆工作的化妆师,还有乡村的小兽医,这些都是各种边缘领域的人物。并且他们个个都是拥有几百万粉丝的 UP 主。B 站虽然在经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却创造出了一个只属于年轻一代的平行世界,这个世界具有十足的都市特质和青年的印记。

小红书主要专注于时尚、旅游、美食领域,它更是都市雅皮士的理想之地。其受众大多为都市女性,与魔都的气质十分契合,呈现出阴性、雅致且摩登的特点。登录小红书,就如同在上海进行 city walk 一般,即便身处其他地方,也能拥有上海人的精神。

05.

从《繁花》到万圣节,这就是上海的前世今生。

假如没有前世的那种“繁花”,那么就不会有魔都现在的这种“万圣”;如果不再有去年的那种“万圣”,曾经的那种“繁花”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春夏秋冬,历经不同的季节时光。黄浦江在流淌,苏州河也在流淌。一眼望去,看到的依旧是那条江、那条河;仔细观察,却发现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条江、那条河。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百篇尽收眼底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碧翠丝黄金钻头发型引发网友吐槽,日本网站投票结果揭晓
« 上一篇 2025-02-27
阴阳师手游中的妖怪原型揭秘:河童及其他式神的民间传说与游戏美化对比
下一篇 » 2025-02-2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