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高中生创意临摹千里江山图浮雕壁画,展现艺术魅力与专注力
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的高中生通过创意临摹这种方式,绘制出了《千里江山图》浮雕壁画。这是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图片。
其他高中生为了成绩而不眠不休,而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的高中生们在一年里通过临摹的方式,把《清明上河图》绘制出来,还把《千里江山图》也绘制出来了,他们与中国传世名画有了两次近距离的接触以及跨时空的碰撞。
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的美术老师段英子,是参与临摹国画学生的成长记录者。她见证了学生们的变化,从对中国传世名画了解甚少,到如今能够侃侃而谈;从临摹时不知如何下手,到能够熟练地进行调色和运笔。不仅如此,段英子还欣喜地发现,在精雕细琢的临摹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展现出专注力与自信心。
创新表达形式与名画“擦出火花”
最近,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伯虎画社的 21 名高中生以美术教室的墙壁当作画布。他们用浮雕壁画的形式,截取并呈现了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内容丰富的一部分。完成后的《千里江山图》浮雕壁画高度接近 3.5 米,总长度为 11 米。当推开美术教室的门时,青绿山水一下子扑面而来,显得很有气势。
伯虎画社的高中生们进行了第二次与中国传世名画的近距离接触。他们从画线稿开始,接着做浮雕,然后调色,再进行上色,最后完成作品。21 名高一和高二学生一共花费了 129 天的时间。
今年年初,伯虎画社的高中生们开始与中国传世名画进行近距离接触。伯虎画社的创办人段英子是一名美术教师,她指导着 15 名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仅仅用了 1 周的时间,这些学生就用圆珠笔在宣纸上按照原比例临摹了《清明上河图》。临摹作品完整呈现出来之后,在短时间内就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火爆出圈”。
《清明上河图》宽 24.8 厘米且长 528.7 厘米,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属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伯虎画社的第一期课程是临摹《清明上河图》。在第一期课程即将结束之际,段英子开始思索第二期的课程内容。最终,段英子确定将以不同形式并进行创新地临摹“中国十大名画”作为日后社团课程的开展方向。
伯虎画社成立的初衷为传承传统国画艺术并进行创新。段英子认为,通过临摹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国画,同时也能自然而然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它被印刷在高中美术课本的封面上。这幅时常能在学生们身边看到的名画,成为段英子指导学生创新临摹的第二次尝试。
参与绘制浮雕壁画版《千里江山图》的学生,之前都未曾接触过浮雕壁画的创作。而对于段英子而言,这也是她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创作。
创作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线稿、浮雕和上色。段英子带着学生一同调配了浮雕沙料以及丙烯颜料。这些材料在尚未干和定型之前,都是能够进行修改的,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试错空间。
每周四下午的第八节课,是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的社团课。段英子会进行授课和示范。并且,美术教室在社团课期间全天开放,这样学生就能随时利用空闲时间来绘制浮雕壁画。在学生绘制的时候,段英子会一直陪伴在旁,随时为大家提供指导。
这些高中生以前更多地喜爱“二次元”文化。如今,通过创新临摹这种方式,他们有了能更深入鉴赏中国画的机会,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同。
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绘制出好作品
学生们进行各自的分工。每次完成一个阶段的绘制内容后,大家便喜欢站到远处去观看全景。团队合作之后所呈现出的作品效果,时常会给画社的“小伯虎”们带来惊喜。
参与浮雕壁画版《千里江山图》绘制的学生,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参与过临摹《清明上河图》,并且具备一些临摹经验。然而,对他们而言,进行浮雕壁画的创作是一项新的挑战。
“小伯虎”们大多缺乏美术功底,怎样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以及让大家在创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性,这是段英子重点思考的事情。伯虎画社一直秉持着“临摹的意义比追求艺术水准更重要”的理念。在段英子看来,倘若难度过大、门槛过高,就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心生畏惧而止步不前。
段英子介绍说,之所以选择浮雕壁画形式,是因为这种形式更便于上手。用油画刮刀做肌理,能够很容易地凸显山石的质感,比直接画山石要简单很多。并且,在绘制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可以用手捏制,增加了趣味性。
浮雕壁画将原画比例放大了数倍,许多场景在绘制过程中难以把控比例与平衡。在进行线稿绘制时,段英子会协助学生确定最高山和最低山的大致位置,以便大家能在正确的位置和框架内补充线稿细节。
做浮雕的过程耗费体力。最后的上色环节有挑战性且耗时最长。段英子称,用丙烯作颜料来还原并调配出不同层次的青绿山水颜色难度很大,她与学生摸索了许久。
颜色调配完成后,在进行上色时,要平衡好冷暖变化以及把握好虚实关系,这也是很关键的。尽管没有美术方面的功底,但是“小伯虎”们的绘画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在不断地反复尝试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熟练地掌握上色手法。段英子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不能成为拖后腿的人。”
临摹名画成繁重学业之余“有营养的加餐”
在绘制浮雕壁画版的《千里江山图》时,因为是在墙壁上作画,位置有高有低。所以大家需要站在桌子上踮着脚,或者跪在地上进行作画,这更加考验大家的体力。
在创作的过程里,段英子最为感动的是学生们的热情与坚持。许多学生会把课间的 10 分钟或者午休时间利用起来,来到画室进行作画。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这份热情和坚持是源自他们沉浸在其中所收获的快乐以及自信。
平面画变成立体浮雕的这个过程,高二学生张楚莹觉得十分有趣。在参与浮雕壁画的那一个学期中,不但没有对她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还提升了她自身的专注力。张楚莹表示,临摹名画在她繁重的学业之外,就像是“有营养的加餐”。
对此,长春第一五〇中学副校长刘春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他认为,在高中阶段,尽管学业压力较大,然而只要能够合理地进行安排,艺术熏陶与学业发展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目前,长春第一五〇中学有 19 个特色社团,它们就像伯虎画社一样。社团课程能让高中生在学习之余得到有效调剂。学校支持各类社团开展不同学科的创新实践,为高中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刚开始参与临摹《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小伙伴们认为周柏乐“话少”并且“内向”。如今,当谈起临摹名画这件事时,17 岁的周柏乐“眼里有光”,能够向老师和同学大方且专业地介绍创作过程。最近,他还询问过段英子,在高中开始专业学习绘画是否会太晚。
周柏乐在绘制浮雕壁画期间,他的校服不慎被颜料染得到处都是。然而在他心里,这却是让他深感自豪的印记。创作之时,有一名学生从桌子上下来时,不小心被尺子划破了小腿,等康复之后才告诉段英子。他担心大家会劝他休息,从而无法继续绘制浮雕壁画。
一年前,对于伯虎画社的学生来说,临摹名画是一件他们觉得“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同时也看到了自身可以不断挖掘的潜力,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自信。
段英子说,我们会以创新的方式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期的课程已经开始,其中包括以绘制扇面的形式临摹《汉宫春晓图》,还有用素描形式临摹《富春山居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