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4带动极乐净土热度飙升,回顾二次元经典歌曲的辉煌历史
本 文 约 4900 字
阅 读 需要 13 分 钟
近日,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 4》开始播出。在此期间,日本歌曲《极乐净土》的热度迅速提升。实际上,在 7 年前,《极乐净土》就凭借其动听的旋律以及律动感极为强烈的舞步,吸引了众多二次元粉丝。当年它所达到的热度,与今日相比毫不逊色。
MARiA 美依礼芽拥有她的初舞台《极乐净土》。这是旅游/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4》中的一个片段。
2016 年 4 月,B站 UP 主将《极乐净土》的歌舞视频首次搬运到宅舞区。同年 8 月,其热度在全平台呈井喷式增长,并且产生了众多模仿和再创作视频。可以说,对于二次元群体而言,《极乐净土》很有吸引力,只要旋律响起,他们大多会全体起身。
不过,我们认为仅一首《极乐净土》就能代表二次元音乐的巅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二次元音乐的题材十分广泛,风格也多种多样,其中包含治愈系、热血系、恋爱系等等。那么,这些二次元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如此着迷呢?
音乐也有次元壁
什么是二次元音乐呢?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何音乐还要划分次元。
“二次元”概念最早源自日本。它指的是在 ACGN 文化当中,涉及动画这一二维平面媒介及其所营造的相关虚拟世界和文化空间;也指漫画这一二维平面媒介及其所营造的相关虚拟世界和文化空间;还指游戏这一二维平面媒介及其所营造的相关虚拟世界和文化空间;以及轻小说这一二维平面媒介及其所营造的相关虚拟世界和文化空间。二次元音乐是由 ACGN 文化衍生出的周边领域。其中包括动漫的配乐,还有小说的同人歌曲,以及游戏的主题曲等。与之相对的自然是现实世界里的三次元音乐。
本质都是音乐,然而二次元音乐界存在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其一,是声优或歌手为动画、游戏演唱的音乐,像我们熟知的花泽香菜演唱的《恋爱循环》,此曲是小说《化物语》衍生的 TV 动画的插曲;其二,有万物皆可“逮虾虎”的飙车漂移配乐神曲《DejaVu》,它是动画《头文字 D》主角藤原拓海每次准备超车时的插曲。
花泽香菜的演出现场。来源/腾讯视频
一是虚拟歌姬演唱的歌曲,这类歌曲是电脑合成的音乐。最初大获成功的是日本的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她被设定为具有日本动漫风格的美少女,其代表作是风靡一时的《甩葱歌》。尽管虚拟歌姬是电脑合成的偶像,但在二次元世界所引领的风尚能够与现实偶像相媲美。初音未来在 2010 年曾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过个人演唱会。国内存在虚拟歌姬洛天依,她在 2021 年登上了央视春晚,并且参加过北京冬奥会文化节的开幕式。
洛天依登上2021年央视春晚舞台
二次元音乐目前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它主要从动漫、游戏、小说等虚拟世界中汲取各种元素,从而汇合形成全新的音乐风格。这种概念不只是局限于动画里自带的音乐作品,像一些恶搞、改编以及被网友重新作词翻唱的动画歌曲,都可以被称作二次元音乐。
二次元音乐进化史
毋庸置疑的是,二次元音乐诞生的摇篮是动漫作品。论动漫配乐方面,早期的美国迪士尼动画将“音配画”作为其特点。在 1937 年发行的世界第一部有剧情的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音乐与画面的时长比例为 1:1。可以说,电影剧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配乐来完成的。甚至每个角色形象都有其专属旋律。正因如此,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发行电影原声音乐唱片的动画作品。
在 1937 年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剧照中,有正在打扫卫生的白雪公主。
我们现在提及二次元音乐时,很少将迪士尼动画配乐包含在内。我们把日本当作二次元音乐的“老家”,这可能与日本发达的动漫产业以及狂热的御宅族有关系。
动画短片配乐:初代二次元音乐的诞生
日本昭和初期,有声唱片技术被引入到当时的日本无声电影行业。接着,日本的动画作品有了声音。1929 年的短片《小黑猫》(黒ニャゴ)有第一首日本动漫音乐。短片的同名歌曲被录制在 SP 唱片上,通过唱片机播放能与动画画面同步,其中的角色能随着音乐一起舞蹈。这首曲子被视为现代流行动漫音乐的雏形,在 1931 年正式向公众发行。
但是,《小黑猫》的创新性诞生并没有促使日本动漫音乐出现井喷式的发展。1940 年起,日本在全国推行征收消费税的政策。音乐唱片的买卖需承担高昂的消费税。然而,如果发行商把一首歌曲定位为童谣,那么就能够免于征税。当时的日本动漫歌曲与今天不同,当时的大多被视为剧情中动漫角色演唱的歌曲,不像今天这样包含片头、片尾等主题曲。当时也很少发行正式的原声音乐唱片,而是大多被当作口口相传的童谣。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动漫音乐在动画歌曲和童谣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1944 年,日本上映了一部中长篇动画电影叫《阿福的潜水艇》。从片名能看出,这是一部在宣扬战争的动画。它是由日本海军部非官方赞助制作的。还配有一首主题曲为《阿福部队出击歌》,以及插曲《潜艇保护区》。这些动漫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军歌气息。后来,日本在 70、80 年代的一些动漫,像科幻动漫《宇宙战舰大和号》,其动漫配乐仿佛军歌一般,这些配乐都源自《阿福的潜水艇》。
动漫音乐的普及:从阿童木开始
1950 年之后,战后时代的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得很迅速,同时人们对动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 60 年代之前,由于制作环境存在问题,日本仅仅能够从美国等国家引进动画,而国产动画的范围仅限于广告、一次性的剧场作品以及短片。打破这种局面的是 1963 年播出的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铁臂阿童木》,这部动画创下了 40%的最高收视率,并且连续播出了整整四年。主题曲是上鹰田童声合唱团演唱的《铁臂阿童木》,每次阿童木活动时都会播放这首进行曲,其旋律欢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制作公司把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制作成留声机唱片并对外发行,《铁臂阿童木 Vol.1》的销量达到 120 万张,次年 6 月发行的《铁臂阿童木 Vol.2》卖出了 80 万张,动漫音乐的历史由此开始。
70 年代起,日本动漫开始创作主角为青少年的动漫,以扩大粉丝群。1972 年有超级机器人漫画《魔神 Z》,其同名主题曲出现。1974 年《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主题曲《おしえて》问世。1975 年《时间飞船》系列片头曲《タイムボカンの歌》登场。1979 年《机动战士高达》片头曲《翔べ!ガンダム》相继出现。动漫音乐开始摆脱了低幼受众的限制,逐渐走进成人观众的视野。
动漫热潮不断扩大,专业歌手演唱的动漫音乐逐渐成为主流,比合唱更受青睐。同时,出现了专门演唱动漫歌曲的歌手,像水木一郎,其代表作有《魔神 Z》《宇宙海贼哈洛克船长》等;子门真人,代表作是《假面骑士》等;佐佐木功,代表作为《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 999》等;堀江美都子,代表作有《花仙子》《小甜甜》等。他们演唱了许多早期动漫作品的主题曲,被众多动漫迷称作“二次元音乐歌手的先驱”。
二次元走进三次元:动漫音乐的商业化
1982 年,日本索尼发布了世界上首台 CD 播放器以及 CD 软件。新音乐媒介 CD 等兴起,推动了动漫音乐的成型与发展。最早的二次元神曲也可追溯至这个时期。1982 年,一部名为《超时空要塞》的动漫出现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主题曲《僕らの戦場》。当时的日本年轻人对其极为狂热。
日本制作方察觉到,动漫音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如此之大。动漫音乐的销量也越发被商业主义所看重。所以,在动画歌曲的制作方面,不仅注重专业化,还将“商业搭配”纳入了营销的考量之中。1983 年,《猫眼三姐妹》未选用专业动漫音乐人,而是与当时日本流行音乐界的“顶流”杏里展开合作。接着,发表了单曲《Cat's Eye》,并将其作为动漫主题曲。这首歌谣在日本收获了多个奖项。之后,动漫音乐在日本跻身于流行歌曲阵营之中,甚至其地位开始超越流行歌曲。
《CAT'S EYE》被收录在《ANRI the BEST》专辑里。此图为《ANRI the BEST》专辑的封面。
后来,日本动漫邀请国内外一线歌手演唱主题曲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海贼王》曾邀请安室奈美惠演唱主题曲《Fight Together》;韩国男子组合东方神起演唱了《海贼王》的片头曲《Share The World》;《犬夜叉》的片尾曲《Dearest》是由滨崎步演唱的;《妖精的尾巴》的主题曲《Masayume Chasing》则由韩国明星 BOA 演唱。
《海贼王》主题曲
这类音乐能够将曲调与动漫情节、人物心理等进行有机结合。它还可以通过最直白的歌词来突出这部作品要表达的理念与情感。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动漫音乐,丰富了动漫音乐的形式。也更容易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二次元音乐向流行音乐市场的发展,扩宽了二次元音乐的涵盖面。
二次元不是非主流:新世纪的御宅族
90 年代到来后,曾经观看《龙珠》和《圣斗士星矢》的孩子逐渐长大。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在深夜时段播出的《银河英雄传说》《新世界福音战士》等动漫的受众。同时,《名侦探柯南》《神奇宝贝》等全天播出的动漫也拥有着源源不断的新的受众。
《名侦探柯南》主题曲
20 世纪末,日本的“宅文化”随着动漫、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而壮大。这些“御宅族”沉迷于个人爱好,与社会有所脱节,但在虚拟世界里却有一个“温馨的家”。其中,有从小看动漫长大的成年人,还有一出生就沉浸在虚拟世界文化中的 Z 世代,他们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以及二次元文化的衍生品——音乐进行消费。
21 世纪来临之际,二次元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量身定制的业务开发。这表现在声优登上前台的机会增多了。像水木奈奈、平野绫、田村由香里、茅原稔、川田麻美、伊藤加奈子、坂本真绫等声优,她们不但声音甜美,而且外形也很出色,在二次元界成为了知名的偶像系声优。
与此同时,有专门以御宅族为潜在受众的歌手诞生了,虚拟歌手初音未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日本的视频网站 niconico 上,涌现出了一批能力非常卓越、可以与专业歌手相媲美的翻唱歌手“唱见”,这些“唱见”推动了二次元歌曲的多元化发展。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各国代表队入场牌的画风是以动漫对话框模式呈现的。
统计表明,自 2010 年起,日本的动漫音乐登上 NHK 红白歌会的频次远超以往的总和。在 2021 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传说系列》《怪物猎人》《王国之心》《时空之轮》等游戏的主题曲被当作运动员入场曲目。二次元音乐逐渐成为日本音乐产业的支柱。这显示它已不再局限于非主流文化领域,而是迈入了大众主流文化领域。同时也表明它具有强劲的市场潜力。
二次元音乐里的“耳虫”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日本二次元音乐界就会有一首“出圈神曲”出现。2008 年有《火影忍者疾风传》的主题曲《青鸟》;2016 年有日本音乐团体 GARNiDELiA 的《极乐净土》;2019 年有动漫《鬼灭之刃》的片头曲《红莲华》。这些歌曲都有相似特征,节奏轻快,开头旋律高昂,歌曲基调活力向上,能让人瞬间燃起激情。人们听完后会忍不住在脑内不断循环播放。甚至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耳虫效应”(earworm)。
《极乐净土》MV
什么样的音乐容易产生“耳虫效应”呢?节拍在耳虫效应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如同我们做校园体操一样。《极乐净土》采用了 4/4 拍的节拍,这种节拍具有类似于“动次打次”的动律感,再加上高昂的电音伴奏,人们一听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节拍抖腿。
二次元音乐里的“空耳”是能让人着迷的重要因素。“空耳”(そらみみ)起源于日本,其本意是幻听,在流行文化中演变成了对声音的重新诠释行为。尤其在二次元文化中,“空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特意地把听到的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谐音来表达,以达到恶搞或者一语双关的搞笑效果。动画《干物妹!小埋》一开场就满是“有木有 WiFi?”有没有 WiFi?”这句弹幕是片头曲第一句歌词“UMR hai! UMR hai!”的谐音。《鬼灭之刃》的片头曲《红莲华》在空耳的作用下,直接从“热血漫”变成了“美食漫”,比如出现了“猪油骨,拿来卤”“煮了袋,速食面”这样的内容。校园动画《在下坂本,有何贵干?》的片头曲,甚至能够被音译成一整首流畅的中文歌……
因为二次元音乐与主流音乐的风格有不少差异,所以人们习惯给两者加上一道“次元壁”来进行区分。实际上,不管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针对某一人群趣味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都能长久地萦绕在听众心间,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和启发。
END
作者|关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