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引发舆论狂欢,全媒派从语义探究传播迷因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雾霾在社交媒体话语场引发了狂欢式的解读。公众通过层出不穷的段子来宣泄情绪,以“戏仿”的方式参与讨论,对公共议题进行消费。本期全媒派(qq_qmp)从语义层面开始着手,去窥探这场舆论喧嚣背后的传播迷因。
段子里看霾
舆论狂欢中的戏仿式副产品
雾霾段子开始流传的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在每一次污染指数达到爆表的时刻,都不出所料地引发了一波全新的创作潮和传播潮。
网友们的雾霾段子从语义角度分类,多围绕“能见度”和“区分度”这两大主题,其中下分吸霾、驱霾、品霾、躲霾等四个层面,并且蔓延到了健康、军事、交通、空气状况等相关议题。
图片来源于《当代青年雾霾段子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可视化研究——基于微博、微信用户》
“能见度”:
难怪大家都爱去北京发展,原来这是一座不看脸的城市。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其一并非生与死的距离。其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之时,却无法看见你的脸。
“区分度”
央视有一记者在街头采访一位老大妈,记者问:“大妈,您觉得雾霾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被采访的大妈回答道:“影响可太大了!首先你得看清楚,我是你大爷呀!”
“长得丑,雾霾天抓紧去相亲。”
“驱霾”
接到通知,风已抵达北京六环之外。目前正在办理进京证,请大家稍安勿躁。等待风的到来,雾霾将会消散。
“吸霾”
朝阳区群众很兴奋,因为所有人都在吸毒
“躲霾”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品霾”
冀霾是激烈的,沪霾是湿热的,粤霾是阴冷的,而我更喜欢京霾,它醇厚、真实且具体。黑土的甜腥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在一起,尾气加以催化,低气压进行衬托,最后又经袅袅硫烟勾兑,这使得京霾干冽适口,吸入后能挂肺且绵长,让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罢不能。雾是帝都的厚,霾是北京的纯……
在呈现形式方面,雾霾段子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字调侃,而是扩展到了歌曲、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甚至还包括图片、表情包、视频等维度,并且多数是以“戏仿”的形式来进行二次创作的。从雾霾版《北京,北京》里可以看到“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从“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到《故都的霾》,接着到“北京风光,千里阴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的《沁园春·霾》,这些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层层转发。
传播迷因
社交媒体时代的“段子病毒”
当热点话题拥有了“段子”这种载体的加持后,似乎在传播过程中总是能够戳中网民的敏感点。在关于雾霾的公共讨论里,“段子们”是沿着怎样的一条脉络来实现病毒式传播的呢?并且这场狂欢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考空间呢?
病毒基因&传播链条
雾霾段子从内容方面来看较为容易理解,从形式方面来看多数比较短小零碎。这既保证了段子的“全民性”,能让各阶层民众最大程度地理解它,又契合了社交时代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够让它具备病毒式传播的可能性。
这场“狂欢”兴起并繁盛于社交网络,从传播路径来看,是由网友们自发发起的,接着得到了网络大 V 的推波助澜,之后又因媒体、自媒体意见领袖的跟进而不断发酵。崔永元戏称自己为“雾都孤儿”。于丹鼓励大家凭借自身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入心里,以此来躲避雾霾。人民日报微博提出疑问,“(人民日报新大楼)这是发射了么”。在“同呼吸,共命运”的氛围之下,这场雾霾天里的“段子狂欢”,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看,在“雾霾狂欢节”中,之前存在的等级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别都被暂时消除了。人们好似为了一种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获得了新生。狂欢具有全民性,不存在观众,所有人都充当着演员。生活自身变成了表演,而表演在此时则成为了生活本身。
网络综艺《暴走大事件》在一年前的“吸霾专题”里,推出了“法制节目:霾瘾少年”。在这个视频中,常常能看到“戒霾所”“霾粉”“吸霾人员”。它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把“霾”和“毒”划上了等号。在知乎上,还出现了类似“有哪些关于北京雾霾的段子”这样的问题。年轻人作为网民主体,用二次元文化和搞笑文化去创造“雾霾段子”,并且不断传播这些段子,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复杂的情绪。
视频为《暴走大事件》中的《霾瘾少年的不归路》,时长是 25 分 20 秒。
大量 UGC 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这离不开一些心理诱因。其中有转发的参与感和仪式感,还有社群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身处帝都的人们,在“地缘优势感”的影响下,痛并快乐地开着“京味十足”的玩笑。在对雾霾的调笑过程中,人们找到了想象中的共同体。
传统话语消解&文化滑稽戏
在后现代的语境当中,人们不再对宏伟叙事里那些能够拯救世界的英雄抱有信任。人们是以一种反对权威主义的姿态,去对正统的思想权力话语进行颠覆以及消解。段子的关键技法就是反讽和隐喻。英美现代文学新批评学派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这样的颠覆和歪曲通常是借助隐喻的方式来达成的。如果运用得巧妙,就能勾勒出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世间百态;倘若用得过度,就只是创造出一些笑笑便抛之脑后的段子罢了。
人们开始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严肃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那些看似有内涵的段子,实际上思想容量很有限。它们所表达的诉求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提供任何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和建构性的看法或意见。一旦人们习惯了用段子来表达诉求,用笑声替代思考,那么力透纸背的严肃声音就会失去存在的空间。
“伪语境”&行动的幻觉
形形色色的雾霾段子,实际上给公众营造出了一个“伪语境”。真正值得关注的信息被筛选掉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话语风格以及思维逻辑都发生了改变。当批评成为某种“舆论正确”时,行动的力量却被忽略了。
有人说,“雾霾段子是另一种形式的 PM2.5,它使我们的神经变得麻木,让我们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这样的看法或许有些偏激,但当我们回顾过去时,能够清晰地察觉到这场语言方面的抗争发生了变质。当初雾霾刚刚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词汇时,大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弄清楚雾霾形成的原因并且探索治理雾霾的办法;而如今在雾霾天气中,大家感兴趣的却是如何讲出更潮流的段子。这场语言的抗争,似乎渐渐变成了一种能逃避现实痛苦的方式,也似乎变成了一种能缓和焦虑感的途径。
学者熊培云在《欢度雾霾节》这篇文章里曾讲道:“中国人最为担忧的事情是,自己所讲出的笑话,无法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难相匹配。”网友们借助段子来对热点事件进行指摘,以此表达情感态度,参与社会讨论,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带有轻微越轨色彩的段子能够借助网络的“水波效应”,在多点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外辐射,从而放大民意,这会引起相关涉事人的担忧和警惕,并且会倒逼涉事人进行回应与解决。
然而,令人隐忧的是公共议题娱乐化或许会引发“情感变得麻木、认知变得漠然以及责任被放弃”。雾霾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在这场持续很久的战斗里,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始终指向行动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