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知识区破圈现象: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视频课程吸引近亿活跃用户
李大钊朱自清从弹幕中走来,Z世代为何爱上网“追”课
本报记者 汪荔诚
我是中间人,处于黑暗与光明之间。不久前热映的《革命者》,将有信仰且有温度的李大钊还原得极为生动形象。电影上映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于赓哲在 B 站开设了讲述李大钊的课程,并且结合电影中的众多桥段来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解读,在弹幕刷屏的情况下,网友们纷纷点赞,夸赞“大教授的课如此有温度”。
目前在 B 站活跃的 UP 主有 220 万,月投稿量为 770 万。去年 6 月,B站正式推出了知识区,其活跃用户接近一个亿。随着 B 站影响力不断增大,有不少高校教师在这儿成功实现了“破圈”。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他的粉丝超过了 1546 万;还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有着“哲学王子”的称号;另外,陈平教授集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于一身。网络成为了他们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舞台。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B站能够持续填补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以此获得信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B站因其包罗万象且个性张扬,对 Z 世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高校教师因此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了一种能够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声方式,也找到了一种传递知识的渠道,并且这种情况驱使着他们去寻找新的思路,以便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受众。一方面,网友们在学习时需要更加自觉。另一方面,网友们在学习时需要有定力。并且,网友们要在碎片化讯息中进行选择和思考。
“不一样的专业课”深受Z世代用户追捧
高校教师在 B 站能够火出圈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类老师的课件,其内容或者风格,都对 B 站主要用户即 Z 世代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极大的满足作用。今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指出,在 B 站中活跃着大概中国一半的年轻人,其用户的平均年龄仅仅是 22.8 岁,这个群体相较于上一辈人,更乐于接受新鲜元素,新的传播形式、新的观点以及别样的风格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大家并非在等我,而是在等待哲学。这是王德峰在网络上一节课的开场白,同时也诠释了他“破圈”成功的真正缘由,即哲学能够成为当下人的精神养分。那么,西方哲学中主体面对客体以及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该如何去理解呢?王德峰以西方人用刀叉吃饭属于“技术”,而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属于“艺术”为例,把难懂的哲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知识,做到了化繁为简,并且风趣幽默。
相对论、黑洞、引力等知识对于 Z 世代而言是艰涩难懂的。然而,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峥的 B 站课程里,这些知识却变成了一个段子。这个段子讲的是地球上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其中一个在地面,另一个坐火箭进行星际旅行。当他们回来后,发现飞行员的年龄变化不大,而地面上的同胞兄弟却已经变成了老头。这是真的情况。并且,这类授课方式很受 Z 世代的喜爱。
《我的爸爸》《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早已把李大钊这位烈士的形象深深印在 Z 世代的脑海里。于赓哲在课程里,通过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相濡以沫的那些片段,来介绍这位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个身份,即中国最早的女性解放实践者,从而解读出 Z 世代更乐意聆听的“不同的内容”。
融入B站氛围的教师转变思路成趋势
2018 年起,多位学者开始在 B 站、快手、抖音等新流量平台上实现“破圈”。2020 年的疫情促使这一现象更加普及。与传统课堂不同,教师在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了另一种更为平等的发声途径,并且收获了一批“云学生”。
如何融入 B 站氛围呢?部分 UP 主捕捉到了 Z 世代非常熟悉的热点话题。于赓哲通过利用热映电影中的片段来融入。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校的教授尤静波把授课内容与当下流行乐坛的热点人物相结合。
部分 UP 主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改变,同时在条理性方面也做了调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篇散文在中文系课堂上属于经典篇目。B站上的年轻人前来学习,他们想聆听的不只是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在 B 站课程中,对那个年代父亲的权威以及父子两代人复杂的亲情关系进行了分析,这让大家都感到耳目一新。伴随着倪文尖的解读,网友们在弹幕上回忆起自己与亲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其中既有自责,也有对亲子关系的反思。有网友表示,这节课既是文学上的洗礼,也是人生境界上的升华。
倪文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在大学的《语文名篇研习》课上讲过《背影》。此次为 B 站录制视频课程,为更好地面对想象中更具多元性的听众,对内容的结构化和条理性进行了调整。在讲课过程中让自己更兴奋,动作更夸张,节奏比当面授课更快,收获的反馈也更多更有意思,很多网友感慨看了视频更理解父亲了。
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或风格与流量平台不相符。流量平台的知识内容生产逻辑与传统课堂不同。教师们需转变思路,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授课内容,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授课,接受弹幕上的评论和质疑。
学者提醒碎片化、简化知识代替不了系统学习
传统课堂与 B 站的课程相比,B站 的课程更像是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它善于抓住受众心理,能让受众更便捷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所需的点。网络平台的授课能否取代传统课堂呢?在业内人士看来,答案是不能。这是为什么呢?倪文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课堂上知识的架构具有系统性特点,而 B 站的内容更多呈现出随机性与碎片化的特征。B站 课程确实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授课。因此,当以网友身份登录 B 站的学生,通过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来观看直播进行学习时,通常是难以实现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的。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课堂的知识系统性较强。教师能够通过和学生一问一答以及组建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相长,还能以此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此同时,教师在 B 站授课时,面对的听众更加多元,所以不得不将复杂的专业术语变得通俗,简化了知识,这对学术的严谨性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专家指出,网络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更高。Z 世代的创造和自我表达能力很优越,他们前一秒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长篇大论的乖乖学生,后一秒就变成了弹幕不断、能无拘无束发表个性见解的网友,B站给了他们脱离传统课堂场域的契机。但是,如果真的要在 B 站进行学习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休闲娱乐,那就必须首先将心态和姿态调整为学习者的状态。要自觉地、有定力地去进行选择和判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