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女漫画中女主忽闪大眼睛的形象,三次元为何违和满满?
阿政说动漫
漫评/观点/资源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约内容
看过日本少女漫画的读者,对于女主或者配角们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应该一点都不陌生吧?
甚至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描绘手法,少女们那可爱的形象才得以展现,那灵动的形象才能够鲜活呈现 。
然而,二次元里有那种让人看了心情愉悦的角色形象,把这种形象放到三次元中,却会充满违和感 。
日本70后漫画家北村ヂン所做的实(tu)验(cao)。
同样在漫画里,我们也能见到这种到处都有的不协调场景,还有像漫画家五十岚熏所画的那种夸张形象。
宮坂香帆《第一恋爱》中女主角第一次佩戴隐形眼镜
五十岚熏的反校园暴力作品《欺凌》。
真真是,眼睛才是少女漫主角的本体啊!
那么,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眼睛大得出奇,且闪着亮光,会成为塑造可爱少女角色约定俗成的元素呢?
一、从竹久梦二到中原淳一:给传统美人开了眼角
其实,在传统的日本艺术里,对女性角色进行塑造时,并非推崇大眼这种审美。相反,多数经典的女性形象,都是细眼,小嘴。
在当时非常流行的美人画里,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磨描绘了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着“引目鉤鼻”的特征 。
在椭圆的脸部轮廓当中进行描绘,描绘出细长的眼睛,描绘出鹰钩鼻,描绘出樱桃小嘴,这种描绘手法本来源自中国的仕女图。
喜多川歌磨 《当时三美人》 1793年
即便到了明治末期,在上村松园、鏑木清方所描绘的新女性形象里,只是解放了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形态,然而依然保留着长眉细目的图式。
鏑木清方 《秋宵》 1903年
上村松园 《莹》 1913年
然而,竹久梦二的“梦二式美人画”,在图式处理上与上村等人不同,并不工整,他的线条随意且流畅,独创出日本女性慵懒、柔美、纤细的体态,其五官描绘带有晕染般的朦胧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再局限于长眉细目,而是喜爱墨黑的眸子,他还有意无意地描绘出了细长的睫毛。
竹久梦二《黑船屋》 1919年
或许我们能够讲,竹久梦二所创作的美人画,是对那种“引目鉤鼻”审美的一种突破 。
这种突破,改变了人们对美人画的固有认识,改变了人们对美人画传统的表达,其中受竹久梦二影响颇深的人有中原淳一 。
日本多以“大正浪漫,昭和摩登”来形容大正与昭和两个时代。
从这一概括内容,我们能够进行一番思考,思考的内容是中原淳一与竹久梦二在创作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 。
《少女的港湾》 川端康成著、中原淳一绘制插图 1941年
中原淳一15岁进入日本美术学校,他在绘画科学习,所学的是正统的西方绘画。
在这一时期,他接触到竹久梦二的作品,他被深深感动。昭和初期,女学生群体增多,为顺应崛起的女学生市场,许多面向女学生的杂志崛起。
1937年,中原淳一通过为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绘制插图,从而一举成名。
并且长期担当《少女之友》杂志女学生服装时尚页面的插画师,在当时以浮世绘作为主流的杂志当中独树一帜 。
中原淳一绘制的时尚插图。
中原淳一笔下的女性,着装很时尚,身型十分苗条,有着丰润的鹅蛋脸,脸上还有一双大眼睛,睫毛浓密 。
特别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他创办了两本杂志,一本是《太阳》,另一本是《向日葵》。《太阳》面向成年女性,描绘了许多经典的欧美形象。《向日葵》面向少女,着重凸显日本少女的含蓄美。
中原淳一《太阳》杂志封面
中原淳一《向日葵》杂志封面
描述到这里,美人画领域出现了形式的转变,美人画领域出现了风格的转变,这种转变似乎和漫画领域没有任何关联。
然而,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清晰明确的,接下来我们要谈到的这个人,就是其中的“桥梁” 。
二、高桥真琴:我的少女眼里有星星
出生于1934年的高桥真琴,现在可以说是一位老艺术家了。
他14岁时,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中原淳一的《向日葵》杂志,他对抒情画心生向往,于是定下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1953年,也即是手塚治虫开始连载《缎带骑士》的同年.
高桥真琴凭借贷本漫画《奴隶的王女》开始了其漫画创作生涯,之后又发行了一部漫画,这部漫画是以安徒生童话《红色舞鞋》为蓝本创作的,且与童话同名 。
在《红色舞鞋》里,我们可以看到高桥真琴的分镜采用的是传统的舞台式视角,其叙事方式是连环画形式,这种形式基本延续了战前的连环画形式,它与手塚治虫开创的新漫画存在很大区别。
然而,在人物的刻画上,却是十分具有女性特色及浪漫主义色彩。
高桥真琴《红色舞鞋》1953年 内页
女主角有蓬松浓密的卷发,她身着装饰华丽的长裙,更重要的是,她拥有一双大眼睛,这双眼睛睫毛细长,还闪着亮光 。
这双眼睛在人物面部所占的比例,与后来的少女漫画十分接近。
高桥真琴《红色舞鞋》1953年
这时高桥真琴的风格还显稚嫩,5年后,他在《少女》杂志上有了成名作《穿越风暴》,这部作品确立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芭蕾舞女孩有着像纸片人一样消瘦颀长的身型,有着灵动优美的舞姿,有着顺直飘逸的发丝,这些刻画都极大程度地表现出少女的特点。
更值得被提及的是,在这个时候,高桥真琴对于少女眼睛的刻画方式,已然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
高桥真琴《穿越风暴》 1958年 内页
《穿越风暴》发表以后,高桥真琴愈发活跃起来,她为杂志绘制封面,绘制插图,还在素描本、笔记本、笔盒等文具用品上绘制装饰画,这些画里的形象都是惹人怜爱的少女 。
商品装饰画
少女漫画杂志《豪华·玛格丽特》由集英社发行,它于1967年开始刊行,从创刊号起高桥真琴就为其绘制封面。
我们能够在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里看到高桥真琴的风格,其风格成熟稳定,是华丽且甜腻的西式美少女。
1967-1970年高桥真琴为《豪华·玛格丽特》绘制的封面
三、少女向漫画:从豆豆眼到星星眼
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少女漫画的开端是手塚治虫。
然而严格来讲,当我们谈论手塚治虫是现代漫画的开拓者时,这里所指的是“故事漫画”,而不是广义上的漫画。
所以手塚治虫开创了少女漫画,更准确地讲,开创的是“故事少女漫画”。
那么,在手塚之前,是否便没有以女性作为主角的漫画作品呢?
并不是这样的,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日本,杂志上出现了连载作品,比如《海螺小姐》,作者是长谷川町子,报纸上也出现了连载作品,比如《馅蜜公主》,作者是倉金章介。
这些格子漫画没有故事漫画那种紧张的叙事节奏,它们不属于冒险、科幻、魔法等超日常的题材,它们描绘的是基于日常的搞笑事件。
主角为女性,绘画风格简洁朴稚,五官描绘简单,特别是眼睛,基本呈两颗“豆子”形状 。
长谷川町子《海螺小姐》1946年开始连载
倉金章介 《馅蜜公主》 1949年开始连载
早在20世纪20年代,迪士尼的动画角色形象进入日本,通过各种渠道,对一批漫画家的角色形象塑造起到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河田水泡 。
而大家都知道,手塚治虫的风格是圆圆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Q萌,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迪士尼动画。
让我们来观察手塚治虫塑造男女性角色的情况。在他初期创作的儿童漫画里,他所描绘的正面形象的男性角色,与正面形象的女性角色,并没有太大区别,反而是反派角色更具特点。
在眼睛的描绘方面,仅仅存在有无睫毛的差别。这一点,也许是仿照迪士尼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女性角色的眼睛图式,是从男性角色的眼睛图式派生出来的。
《疯狂飞机》创作于1929年,在这部作品中米妮首次登场,能够看到对两位主角眼睛的刻画存在细微差异。
《遗失的世界》(1948年)手塚治虫对男女性角色的刻画。
水野英子这类少女漫画家,她们受手塚治虫影响而崛起,在风格的选择方面,沿用手塚治虫的形式,在风格的塑造方面,也沿用手塚治虫的形式,没有形成独属于少女漫画的鲜明特点。
而高桥真琴,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水野英子第一部长篇作品《银色花瓣》(1958年)
这是一个描写公主的故事,这位公主女扮男装。除了已经开始使用星星眼,从题材方面到手法方面都带有手塚治虫的痕迹。
在水野英子出道以前,少女漫画的主笔者大多是男性漫画家,赤塚不二夫尝试过少女漫画创作,石森章太郎尝试过少女漫画创作,横山光辉也尝试过少女漫画创作。
所以在那个时候,少女漫画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冒险题材不断出现,恐怖题材不断出现,侦探题材也不断出现,这些题材此起彼伏,并且与同时期的少年漫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高桥真琴擅长描绘闪着亮光的大眼睛,擅长描绘纤细的身材,擅长描绘华丽的服饰,擅长描绘浪漫的花卉……在一众男性漫画家中,她可谓是一股清流。
想来也是有趣,在日本故事漫画的发展进程里,有一位男性漫画家,他为少女漫画注入了女性色彩,让少女漫画变得更具少女特质 。
或许可以这么讲,高桥真琴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少女,如此一来,她才能够把所有让少女变得更加美好的事物呈现在纸上 。
这些元素是精致的,具有装饰性,符合少女审美,毫无疑问地成为成就少女漫画的重要手段。
结语:
众所周知,“夸张”是漫画这一媒介所具备的特性。
在少女漫画里,“眼睛”被视为“心灵之窗” ,对其做夸张处理 ,能用来渲染喜怒哀乐等更为复杂的各种情绪 ,这无疑是凸显少女漫画情感的最佳源头 。
正因如此,少女漫画得以巩固自身独特性,在漫画这片“汪洋”中成为“干流” 。
文:贤鱼
编:阿政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