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次元 正文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小小春成人气王,萌现象背后原因待解

二次元 2025-05-04 28

曾于里 | 文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正在播放,陈小春的儿子小小春Jasper成了这一季最有人气的人,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小小春的静态截图和动态截图,还被网友做成了聊天用的表情包。在关于小小春的诸多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萌”,小小春真的非常可爱。

不用说,萌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很讨人们喜欢的特征之一。Jasper走红,小戏骨版《红楼梦》走红,微博上萌宠博主不断涌现,吸猫党日益壮大,朋友圈秀晒炫时有人嘟嘴卖萌,颜文字、头上长草、Emoji等萌物表情包进入人们日常交流系统,这些都在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对可爱的东西怀有深深的爱恋。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萌的事物?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萌:二次元与幼体滞留

什么是萌呢?萌原本指的是“草木初生之芽”,也就是对草木等植物萌发出新芽时的一种状态的描述,或者说是一种过程的描述。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萌开始在日本ACG次文化里被运用,起初它指的是读者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会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后来它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产生极为强烈深刻的情感,这其中包括喜欢、恋慕、为之倾倒、执着、兴奋等感情,其对象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事物,萌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萌”被选入日语“2005年十大新词流行语”,入选的理由是,“萌”的意思是对某事物怀有深情。早在2005年,它就不只是御宅族的通用语了。它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新词,还被广泛运用到二次元以外的各个层面。如今萌文化,也就是“对一切可爱物事所怀持的情不自禁的深深爱恋”,在日本已经蔚为壮观。

尽管萌文化进入中国大陆的起始时间已难以追溯,不过萌文化在当下中国社会具备广泛的影响力,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萌是怎样走红的?

图片

西安动漫展上的coser 视觉中国 图

一方面,这和国内兴起的二次元文化相关。二次元文化源自日本,“二次元”一词由空间概念得来,它指代二维平面的世界,还表示漫画、动画、游戏、轻小说构建的虚拟想象世界,用术语讲就是ACGN(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英文缩写)圈,以此来区分现实的三次元。艾瑞咨询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根据该报告的统计及预测,2015年核心用户规模达到近6000万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为1.6亿人,2016年,核心用户增长至7008万人,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则达到2亿人,萌文化作为二次元的本质特征之一,借助二次元的壮大得以推广。

人们对萌萌哒事物的喜爱近乎一种本能,就如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提出了“幼体滞留”的观点,即喜欢一切有幼体特征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幼童的可爱特质能够引发成人的养育之心,能确保幼童受到妥善照顾。这是一种演化上的适应,可确保人类延续。洛伦茨还指出,有证据表明人类对较可爱的动物互动较为频繁,这些可爱的动物具有大眼、大头、短鼻等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普遍喜欢将猫和狗当作宠物,之后不少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洛伦茨的理论,例如成年人类对婴儿互动频繁,可爱特征与脸部对人类的吸引力似乎都差不多,无论哪个文化都是如此 。

萌与治愈:现代人的精神抚慰

不过,依照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理论,我们明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兴起的背后,必定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相关。就像萌文化的兴起,它不只是因为人们对可爱事物本能的喜爱,还在于它在某一点上击中了现代人的情感症候。

萌文化在日本发展得极为兴盛,与此同时,治愈系也蓬勃兴起。从表面看,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潮流,然而实际上,它们是相互延续的。治愈系的流行早于萌文化。“治愈”一词,英文是“healing”,它源自古老德文的“hale”(完整之意),现代德文是“heilen,Heil”,其意思是让一个人恢复健康、完整、健全、清洁、纯化的行动。“治愈”演变成日语词汇“癒し系”(“治愈系”“疗愈系”或“治疗系”),且被广泛使用,起始于1999年。在这一年,日本歌手坂本龙一发表的单曲,以“治愈系音乐”作为标签,取得了极大成功。治愈系在全日本盛行起来,还成为了该年度的流行词语 。“治愈系音乐”旋律简单,节奏舒缓,歌词优美,意境飘逸,有丰富想象空间,能让人心情放松舒缓,甚至能抚平听者的心灵创伤。

很快地,治愈系超出了音乐范围,进入日本的文学领域,进入日本的旅游领域,进入日本的影视领域,进入日本的动漫领域,进入日本的艺人等多个领域,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文化工业体系,它不再只是一种审美取向,更是一种经济产业。治愈系针对的是积存压力、有忧郁症倾向、积蓄过度紧张情绪和慢性心理疲劳的人群,它不具攻击性、平和无争,能抚慰心灵,给人持续、恒久的舒畅感。萌文化显然是治愈系产业的一个重大分支,小巧可爱、萌态十足的东西同样有治愈功效,它们治愈着受伤的现代人。

“受伤”,一方面是由于孤独乃是现代人的本质。高度发展的现代化致使个体持续原子化,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邻里之间呈现出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状况。独居以及空巢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并非父母、朋友、情人,更不是邻居,而是家里饲养的可爱宠物,亦或是床上的大白抱枕。去年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长文,这篇长文由专栏作家Neil Steinberg撰写,题目是《萌之新科学》,文中写道,人类总是拥抱家庭神,这些家庭神不是创世的普世之神,而是更小的、更为私人化的盟友,人类通过这些盟友缓解了本应残酷和孤独的生活,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本该有的朋友,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本该爱护的子嗣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一般都是孤独的。泰迪熊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夜晚黑暗且漫长。而你的父母总会在某个时间,前往自己的床榻,留下你独自待着。

另一方面,这和日本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日本在1990年代遭遇经济危机,这直接致使财政状况恶化,社会发展变得低迷,竞争愈发激烈,工作压力增大。在群体社会走向崩溃的过程中,传统家庭的功能也渐渐丧失,个体在物化的人际关系里彼此疏远,并且很难在家族和集体中获得归属与依赖,进而造成了自我迷失。人们迫切需要寻求解脱,迫切需要寻求释放,迫切需要消除孤独,迫切需要消除恐惧,迫切需要消除焦虑。萌文化适时出现。萌文化简单,萌文化纯真,萌文化可爱,萌文化为人们辟开另一个心灵空间,萌文化消除人们的孤独,萌文化抚慰人们的心灵,萌文化给予人们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萌文化的反面:成人“儿童化”

在日本,萌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正义,还意味着生产力,甚至萌成为了不少人的生活状态。学者汪涌豪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描述,她们会争先恐后地去追逐一切可爱时尚,为了尽可能与可爱时尚趋同,她们不惜在休息天也坚持穿校服,穿着不太方便的洛丽塔服或者公主装,甚至用童音发声,模仿儿童体写信……

日本年轻人喜欢萌文化,他们开始效仿萌文化,将萌内化为某种心理机制,他们的表达萌化了,交流萌化了,思维方式萌化了,价值观也萌化了。他们都在努力往孩子、可爱、纯真这些方面靠拢。也就是说,越来越多人不想长大了,成年人在“儿童化”。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谈论过成人的“儿童化”问题,他指出,电视媒体的信息民主毫无原则,致使儿童的言行举止过早地与成人没有差别,电视是通过画面读取信息的形式,这使得它只能提供适合“12岁儿童心智”的节目,并且“不可能设计出其他智力层次的节目” 。一场又一场的故事会让观众的心智保持在12岁的水准,因此在儿童“成人化”之际,成人也在“儿童化” 。

但很显然,日本年轻人言行举止呈现出“儿童化”,心态上也表现为“儿童化”,这并非仅仅受到传媒的影响,而是萌文化为他们营造了虚拟的逃遁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获得了所需的情感满足,所以拒绝走出,于是,“御宅族”大量出现 。他们常常待在家里,沉迷于网络,穿着不讲究,不善言辞,没有吸引异性的魅力,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拒绝进一步融入社会,有的甚至一整年都不出门 。

成人出现“儿童化”现象,其结果之一是不婚率一直处于高位。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做出预测,日本的终生不婚率,也就是五十岁时从未结过一次婚的比率,正在持续上升。2005年男子的终生不婚率为16%,预计到2030年将升至大约30%,每三个男子中就有一个。女子在2030年的不婚率也会高达23%。“低欲望社会”的特征愈发显著。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发出感叹,日本年轻人缺乏欲望,日本年轻人没有梦想,日本年轻人没有干劲,日本已然陷入“低欲望社会”!

在《低智商社会》这本书里,大前研一十分忧虑地表明,年轻人正走向“白痴化”,他们不求上进,轻视学习,放弃思考,仅仅关注身边很近范围内的事情,只晓得消极躲避,毫无责任感。也就是说,成人呈现出“儿童化”的状态,致使日本整个社会心智变得低下,集体智商出现衰退 。

当前国内的萌文化不像日本那样“病入膏肓”,不过,我们能在郭敬明小说的“我是孩子”逻辑里,找到成人“儿童化”的蛛丝马迹,也能在时下的“丧文化”中找到相关迹象,一些成年人以追求纯真为理由,拒绝社会性成长 。这种风气值得警惕,汪涌豪觉得日本“可爱文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前车之鉴,日本人存在整体性的自我封闭,不想长大,由此造成内聚力涣散、学习力下降以及责任意识缺失,正是这种弥漫天地的“可爱”风潮,致使如今日本社会走向向下沉沦。

总之,喜欢可爱的事物是正常的,偶尔装装可爱也没什么问题,然而要是躲在萌文化的空间里,与外界隔绝、拒绝成长,这便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文明病”了。

本期编辑 邢潭

合肥网络营销线上接单,合肥网络营销线上接单怎么接
« 上一篇 2025-05-04
推荐这款WordPress插件,AI自动写自动发布还能过检测被收录
下一篇 » 2025-05-04

文章评论